阅读情况调查报告(精选26篇)
3、经典名著被冷落。
经过和比调查者的谈话,75%的同学都表示不喜欢看古典名著,被调查者中没有一个人全部看完四名著的。经典名著能流传至今并享有声誉的多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从艺术欣赏或思想学习的角度来看都是许多当代的未经历史检验的作品所不能比拟的。经典名著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
三、结论
近年来,随着学课程的增加和课外活动的丰富多彩,经过调查,使我们看到当前我校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我校学生阅读率普遍偏低,甚至有下降的趋势,这与我们建设和谐学校是不相贴合的。
书籍是人类提高的阶梯,读书能够涵养性情,陶冶情操,培养直面人生的心态,构成成熟的性格。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日,课外阅读更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期望能引起学校更为广泛的关注,期望在教师的指导下,改正错误,克服缺点,把课外阅读搞得更好、更全面、更有意义,并能够就调查结果所映出的一些问题与不足提出好的提议,更好的指导学生们读好书,好读书!
阅读情况调查报告 篇25
一、调查对象
这项调查针对75名大学生。
二、调查结果分析及建议
经过几天的调查和实践,我对大学生的阅读情况有了更好的了解。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和数据整理,总结出大学生阅读情况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反映出大学生对待阅读的一系列情况。以下是我根据具体调查项目和调查过程中针对各种情况的建议得出的结论。
1、大学生阅读基本情况分析
(1)近43、5%的大学生学习时间不足一小时,说明影响大学生阅读的主要原因是课外时间不足。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我发现虽然大学生的阅读倾向相对较高,但实际阅读率相对较低。大学生空闲时间明显不足,大部分忙于备考和各种社团活动。一项关于大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调查显示,43、5%的大学生阅读时间不到1小时,38、7%的大学生阅读时间为1—3小时,9、3%的大学生阅读时间超过3小时,6、7%的大学生基本不阅读。
(2)影响大学生阅读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他们对阅读的态度。81、3%的大学生认为阅读很有必要,16%的人认为阅读很冷漠,只有2、7%的人认为阅读是浪费时间。
(3)调查显示,现在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阅读文学类的书籍,除此之外,娱乐类的书籍和科普类的书籍也很受欢迎。相对于实时纪实类书籍和专业技术类书籍,阅读量相对较低。
(4)学习书籍信息的渠道也是影响大学生阅读情况的因素之一。从调查数据可以知道,大学生选书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偶然的随意浏览。也有一些大学生是通过别人或者媒体的推荐来学习读书的'。读一个作者创作的书,因为喜欢他的大学生相对较多。相比之下,少数人根据一本书的受欢迎程度来选择阅读。
(5)阅读的目的决定了大学生阅读的质量。绝大多数大学生更注重拓展课外知识,61、3%的人以此为目的阅读。其次,休闲娱乐也是大学生比较关注的阅读目的,占53、3%。相比之下,为了顺利通过考试而读书的人数相对较少。
(6)在电子技术发展的今天,人们的阅读方式不再局限于纸质书,阅读电子书的人数日益增多。本次调查发现,43、1%的大学生倾向于用手机阅读,6、7%的大学生喜欢用电脑阅读,但看书的人数仍然占最大比例:49、3%。
(7)好书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读的书越多,书离世界就越近,生活对我们来说就越光明,越有意义。在调查问题提供的选项中“你觉得读书怎么样?”,提高个人文化素养、学习更多知识、与人交谈时有话题、开阔视野、发散思维、放松身心的百分比相似,表明阅读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和意义。
(8)关于提高大学生阅读质量,绝大多数大学生希望图书馆和相关协会加强阅读宣传,开展阅读活动,引导大家阅读。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减少课时和学术压力,给学生足够的课外阅读时间,是提高阅读质量和质量的关键。一些大学生认为阅读是个人的事情,不管每个人的兴趣。很少有学生是被动的,更喜欢老师的指导,或者把阅读作为一种学习任务,作为一种信用评价方法。
2、大学生阅读的特点。
对上述调查结果的分析表明,大学生的阅读呈现出以下特点:
读书态度端正;读书的方法有很多;阅读时间有限;读书有很多种;盲目选书;明确阅读目的等。
3、大学生阅读建议
1)我们应该坚持每天阅读,形成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只有长期阅读,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2)读书要有选择性,历经沧桑被奉为经典的书要读。书太多了,但是书不多,所以每个人都要有选择好书的能力。经验告诉我,经典书籍里的每一个字都值得咀嚼,让你思考很久。而且看了几遍也不觉得无聊,每次看完都会有新的感觉。
3)网上有很多知识,可以称之为知识的海洋,成本也很低。但是网上有很多知识垃圾。许多朋友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网上寻找知识而不是阅读。网络阅读的干扰太大,让每个人的内心都无法平静下来,影响阅读效果。看纸质书是比较好的选择。
4)正确的阅读态度。如果每个人都想在知识的山上爬得更高,想在自己面前展现更壮丽的景色,就必须有渊博的知识。知识是人类进步、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书籍是前人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们是我们知识的源泉。要想聪明,就要多读书,好好读书。
5)采取正确健康的阅读方法,保护眼睛。走路的时候不要看书,光线弱的时候不要看书,看书的时候和书保持适当的距离。
三、结论
通过这次调查不难发现,由于大学生的课外生活主要是兼职和备课,阅读时间太少。但他们对阅读的态度是积极的,这是受到时间、精力和环境的限制。但是,我还是看到了大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的欲望。阅读不仅可以放松身心,还可以给我们一个学习后与灵魂交谈、与世界交流的机会。
阅读情况调查报告 篇26
一、调查的目的、意义.
本调查是为了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并掌握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有关现状,旨在落实《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课外阅读的有关要求。多读好书,能使人明智,增长见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对课外阅读价值的认识不足,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不浓,适应学生读的好书不多,科学阅读方法的掌握不够,还有家长、教师等方面的诸多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在发现调查中的问题同时也思考了若干对策,并对家长和教师也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小学一至六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从学生的现状看,课外阅读是提高他们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可长时间以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学生课外阅读量大大减少的令人担忧的现象:大学生错别字错得令人堪忧;而从小学生的状况看,课外阅读更显然是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也许国家教育部已发现并正视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所以颁布了小学生必读的课外阅读书目。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我校在几年前就针对学生课外阅读“量少而窄”,开设“自由阅读”课,每年举行“金色之秋”读书节,并把学生的课外阅读、背诵作为考查内容。面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加强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帮助学生积累尽可能多的语言材料和语感经验,从而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积淀。
二、调查时间:
20xx年8月12日20xx年11月8日
三、调查对象:
小学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为广泛的课外阅读提供了可能。为了更好地加强课外阅读的策略研究,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在我们学区随机抽取六年级120名学生及其家长和相关教师,采用问卷调查,坐谈的方法进行了此次调查。四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对收上来的学生问卷与家长、教师问卷进行了整理、归纳,现将有关调查结果及情况分析归纳如下:
(一)对课外阅读价值的认识不足。能提高学习帮助不大成绩人数百分比2621.6%2722.5%影响考试成说不清绩3428.3%3327.5%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智力”背景,促进其形成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使其个性健康发展。但是一些学生和家长,甚至是部分非语文类老师对此的认识却并非这样。从以上调查汇总表可以看出:高达22.5%的学生和家长对读课外书的态度不够支持,27.5%的家长认为读课外书会耽误孩子的成绩,只有21.6%的学生和家长认为读课外书是可以提高学习成绩。可见,由于长年来推行应试教育的浓重阴影,使得被誉为人类进步的阶梯,开启智慧之门的课外阅读受到了如此无辜的“冷落”,使得期待点燃智慧火花的孩子竟然与“读书之乐”无缘。这是这群孩子的悲哀,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