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精选32篇)
用人单位、毕业生薪金有很大的分歧。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聘任要求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造成了大学毕业生中存在很多就业困难户。从市场上了解到的在薪资方面的消息,用人单位能接受的硕士生月薪在3000-5000元之间,本科生的月薪在1000-20xx元之间。但这与大学毕业生所期望的薪金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所测在校大学生接受调查时,有76%希望月薪在20xx元以上。但对于20xx元以上的月薪,不少用人单位明确表示,那么高的薪水完全能招到有经验的专业人才。
个人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就业能力与一般意义上的能力概念有所不同,其特指大学生进入人才市场所需的社会实践能力、求职技巧等。此次问卷调查显示,高达46%的大学生将“缺乏社会经验”视为最困扰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38%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而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另有12%的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缺失是求职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问题。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0%的在校生表示在校做兼职、家教或担任学生干部职务等是增加自身今后求职成功的最佳途径。而已踏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则认为,在校生应该多进行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那才是提高自己求职成功的最佳途径。这是在校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存在的误区。
从经济角度讲,家教也许是一份不错的兼职工作,但对大学生的能力方面并没有多大的培养和提高。提倡大学生到生产一线和一些正规企业进行兼职、实践,那样对大学生今后的求职和个人发展都有很大益处。
在调查结果中64%的人认为企业对大学的招聘要求过高,少数人则认为太过于柯刻,认为这对大学生的成功择业增加了难度。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就业能力,不是能想靠改变外界来获得工作。企业的要求是在升高,是也是对人才的需求在质上面的要求。
三、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离
调查中大学生大部分认为目前的高校教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轨,以致大学毕业生就业时在选择单位与职业过程存在困难。从目前情况看,高校专业结构设置落后于市场发展。99年扩招使大学生数量急增,但扩招专业相对集中,高等教育大众化,但专业相对集中、促使某些专业人才供大于求,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存在一定困难。
其次,高校老师的上课时间和课时有限,学生大多是在仪器设备调试好、试剂配齐的情况下按指导老师的要求完成一些简单的操作。有的学生甚至只需看老师示范,根本不必动手,这使得学生缺乏对生产实践的基本思路和操作程序的认识,教学和生产实践脱节。
课程设置不合理。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好大一部分的大学生认为当前
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对自己在大学的学习不满意,觉得没有学到多少对以后就业有用的知识,专门课的教学不尽人意。
四、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是越来越不容乐观。大学生要在大学里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
就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这往往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无足措的一个重要原因。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
大学生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其次是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的岗位性等特性。第三是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这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进行知识结构调整。第四是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和社会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两个不同环境,其运行规则大大的不同。这种环境的隔离,往往使“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大学生的就业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工作经历和生活经验,企业认为大学生在工作中角色转换慢,适应过程长。因此企业在招大学生时更趋向于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就得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在不影响专业对口学习的情况下,大胆走向社会参与与自己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当然也包括兼职在内的社会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的和尽快适应社会的人效途径。
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校求学期间,不能只注重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心理质的情况。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一旦遭遇失改,便一蹶不振,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大学生应该注意锻炼自己的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觉着、冷静应对所有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
正确的择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
学生、学校、政府和家庭、社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四维。要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也须从这四方面入手。首先转变择业观念。大学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都表现出高度的理性,但由于自身及其他方面一些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不少不切实际的地方,而这些观念确实与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形成了较大的差距。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树立与市场经济想适应的现代就业观。
首先,要极积、主动寻求就业,而不能被动的“等、靠、要”。很多大学了生把就业寄托于在社会关系资源上,或是企求学校解决就业问题。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已经实现用工制度的双向选择,大学生主动推销自己是一个非
常重要的实现就业途径,因为能否胜任还得靠实力说话。
其次,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会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中传统观念和传统心理的压力。不少人选择大城市、“铁饭碗”,还有外企,很少人选择西部和基层。这就使就业成了过“独木桥”。大学生在这时应该改变一下就业观念,面对现实,就能较快的找到能够以挥自己特长的工作。
第三,避免盲目追求,正确认识自我。我国高等教育现在正向“大众教育”转变,一些大学生缺乏危机意识,“眼高手低”,盲目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在择业类型和择业区域上出现“扎堆”现象,造成了供求脱节,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大学生只有改变以前的“精英就业”观念,树立人职匹配的“大众化”就业观,才有可能实现就业。
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篇12
调查时间:XX年2月11日
调查地点:四川省资阳市保和镇中心小学
调查对象:保和镇中心小学部分教师
1、调查内容:
(1)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2)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
(3)大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
2、调查方式:
(1)查阅相关书籍
(2)登陆网站搜索
(3)对教师进行访问
3、调查结果
通过查阅相关书籍登陆网站搜索对教师进行访问等方式,我了解到,随着社会进步,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当今社会的岗位数远远少于大学的人数,因此多数教师认为,应该控制大学生的人数,提高大学生的质量,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提高大学生去基层就业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关于创业国家就多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资金,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环境,鼓励大学生依托专业优势开拓市场,而高校也应该把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当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手段,引导和扶持大学进行创业。
4、经验体会
我是一名刚入校不久的大学生,这次调查让我感受良多,我觉得除了社会和国家要帮助大学生以为,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应该多学知识,掌握好技能,为自己出身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5、对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
我认为此次活动开展得既有价值,又有意义,而且实践的课题非常贴近生活,也都是同学们都有所闻,但又知之甚少的事情,非常适合同学们调查研究。我更希望学校能组织一次大型的调查活动,让全校师生一起参与。
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篇13
近日,上海师范大学对10所高校1641名90后和80后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国有大中型企业成了90后大学生最想去的工作单位,选择率达到20.3%。其他就业意向从高到低分别是大专院校(14.8%)、科研单位(11.2%)、私营企业(9.4%)、党政机关(8.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