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调查报告(精选31篇)
理想是人生的路灯,是人生的基石。生活因为理想而有奋斗的动力,因为理想而精彩。没有理想的人就像行尸走肉。这样的人只有身体,一辈子不灵。这是人生一大悲剧。大学生有野心,不想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不想充当全能的时代宠儿。如今的大学生,满怀激情和憧憬,构建自己的未来蓝图。我们对50名大学生的就业愿望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一、发展空间和薪酬
调查显示,8%选择1000元以下,41%选择10002000,30%选择20003000,21%选择3000以上。
由此可见,当第一年的期望工资这个问题提出来的时候,大多数人选择1000~20xx元。有人说第一年不重视工资,关键是第二年和第三年的工资。似乎每个人都普遍关注自己的发展空间。申请工作的时候要知道自己看重什么,想要什么,以后会怎么发展。当你个人发展前景和待遇出现矛盾时,每个人的选择都会不一样。显然,对于大学生来说,工资不再是最重要的因素。理性看待薪酬是一种正确的心态。影响工作绩效,积累经验是第一位的。
二、关于毕业后的去向
调查显示,63%的人选择在沿海开放城市工作,13%的人选择回老家,12%的人选择去内地的省会城市,7%的人选择出国发展,5%的人选择在偏远/西北/农村地区工作。
由此可见,很多大学生仍然认为留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和发展机会会更多,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而且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依然缺乏努力和奉献精神,偏远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很多大学生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愿意留在大城市发展。
三,你想要高薪还是爱好
调查显示,46%的人对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感兴趣,36%的人考虑个人爱好,18%的人只考虑金钱。
你再喜欢的任何工作都会无聊,所有的工作都会一样。尤其是刚入职的时候,不要把工作当成职业,那只是谋生的手段,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有一点经验才能有事业。当然也有可能有的人一辈子只有工作没有事业。大多数人认为爱好很重要。只有当他们喜欢做事情的时候,他们才能100%的投入,才能做好,当他们做好自己擅长的事情的时候,才有可能创造一个世界。
四,大学生对自己就业前景的信心程度
调查显示,2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前景广阔,5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前景是公平的,11%的大学生认为现在考虑这个问题没有用,13%的大学生表示不知道。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把钥匙。在考虑自身就业前景的过程中,自信不仅给大学生带来勇气和力量,也用到了人的单位,首先从气势上产生认同感。为了在选择工作的过程中保持坚定的信心,我们首先必须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胜任这项工作。其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要把握好自己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尽量避免自己的缺点,这样才有可能在择业的竞争中占据主动。第三是要有一个腔来打动用人单位的积极性。给人一种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的印象。
学生的调查报告 篇5
一、研究背景
大学生村官,是指应届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职务。20xx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
20xx年2月,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发通知,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此后,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大范围试验阶段。xx市xx区在市人事局的筹划下,自20xx年实施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以下统称村(社区)大学生)招考工作,在招考工作始终坚持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自20xx年—20xx年分六个批次共招录大学生村官75人次,社区大学生192人次。
选聘生,是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简称。又称大学生村官。系是特指从20x8年开始由中央组织部牵头,各省委组织部负责实施的一项组织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的工程。20x1年至今,20x区共接收选聘生累计37人。从整体发展观察,我区村(社区)大学生及省选聘生工作开展时间还不算长,经验积累有限,加上建设内容复杂,发展迅速,正面临着紧迫的建设形势和任务。
二、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基本情况分析
(一)从数量上看
20x区14个街道,据不完全统计,现村官在岗29人,社区大学生在岗65人,共计94人,有村(社区)大学生任职的街道比例为100%。有省选聘生37人,有选聘生任职的街道比例为85、7%。
(二)从自然情况看
1、年龄及性别结构: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年龄普遍年轻化,出生年份主要集中在1980年—1990年时间段,尤其以85后为主。女村(社区)大学生55人,占村(社区)大学生比例为58、5%。女省选聘生29人,占省选聘生比例为78、4%。
2、学历状况:村(社区)大学生中专科学历7人,占比例为7、4%。本科学历79人,占比例为84、1%。研究生学历8人,占比例为8、5%。省选聘生中本科学历31人,占选聘生总数83、8%。研究生学历6人,占选聘生总数16、2%。
3、政治面貌:村(社区)大学生中党员26人,所占比例为27、7%。省选聘生中党员32人,占选聘生总数86、5%。预备党员5人,占选聘生总数13、5%。
(三)工作经历
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大部分是应届毕业生,即使有工作经历的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工作年限也都很短,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群体的工作经验都不丰富。
(四)服务期内管理
招聘的前三批村(社区)大学生与20x明轮人才派遣有限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确定大学生在基层服务期限为两年。20x9年7月份前三批大学生人事关系从明轮派遣公司调入我区人才中心代理,第四、五、六批村(社区)大学生与我区劳动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服务街道与劳动派遣公司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省选聘生与区委组织部签订聘用合同,在村(社区)工作期限为两年。聘用期间不允许考取全日制研究生和脱产学习,不得到其他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工作,必须在村(社区)工作,街道及以上机关不得借调使用。
(五)从期满去向看
服务期满,我区与村(社区)大学生办理了续聘(续聘期两年,期满后不再续聘自主择业)、解约、调转等手续。据不完全统计,我区自20x6年起共招录村(社区)大学生267人,103人解约,66人进入事业、公务员编制,4人去向不明。省选聘生中12人考取省委组织部选调生,占选聘生总数32、4%。1人考取定向公务员,占选聘生总数2、7%。24人仍在原所在村和社区工作,所占比例为64、9%。
省选聘生期满去向
三、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工作整体评价
(一)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队伍适应能力强
20x区招录大学生到村(社区)任职,都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适应期,从开始抱着犹豫不定、试试看的心理,转向安心基层、逐步适应、踏实工作,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由学生到基层干部的角色转变,表现除了较强的适应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访对象选择非常适应和能够适应的分别为38、6%和58、9%,选择不适应仅占2、5%。在服务期内,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安心在基层工作,没有提出要调动工作的。特别是家长对他们在村(社区)工作的态度,从不理解到理解、不支持到支持的转变。
(二)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工作态度积极主动
一是熟悉村(社区)情况快。通过岗前培训,大学生对村产业发展、社区重点工作思路清晰,绝大多数对村(社区)基本数据、地理人文环境已基本熟悉。二是工作任劳任怨。大部分大学生都有一种吃苦精神,工作上服从安排。三是主动深入群众。大部分大学生通过与基层干部群众打交道,深刻体会到,在村(社区)工作必须积极主动地融入到群众中去,脚踏实地,虚心向村(社区)干部和当地群众学习工作经验,因此在工作中能够做到从小事做起,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主动与老百姓打交道,积极参加与困难群众的帮扶工作,具备了基层干部干好工作、干出业绩的基本素质和良好品德。
(三)大学生村官工作成效显著
大部分大学生到村(社区)任书记助理或主任助理后,都能主动参与村委会和居委会的有关工作,参与或列席村(社区)两委会议,参与有关重大事项的决策,积极当好参谋助手,大学生根据本村(社区)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所学知识和优势特长,开展特色服务活力,为群众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大学生的工作得到村(社区)干部和群众的认可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