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工作报告(精选12篇)
11月21日-22日,农历十月初五、初六,阿尔最大的村寨巴夺组举办了震后第一个羌历年。三位释比朱金龙、余世荣、余正国于20日晚从北京赶了回来。21日一大早,释比们就忙活开了,做太阳馍馍、月亮馍馍、准备旗帜、猴皮帽、羊皮鼓、请出“张三爷”等。一切准备就绪,村民们跟着释比上庙、请神、敬神、敲鼓唱经、献羊、杀羊、煮羊、分食等等,活动一直持续到第二天的中午。尽管大多数农户遭受了雪灾,尽管有很多人的新房没有建好还住在过渡房里,但这样一个凝聚团结的氛围足以给村里人带来很多安慰。
至此,我们这一阶段的任务基本完成。11月22日下午,我们离开了阿尔村。值得一提的是,在18日那天,我们志愿者小组有四人先行离开阿尔。然而,大雪阻断了山里与外界的联系,厚厚的积雪使车辆无法行使,四人只能冒雪在雪路上徒步行走3个多小时到达龙溪乡。特别要感谢的是,三位村民肩背着重重的行李箱一直把四个志愿者送上了到县城的车,再步行回到村里。他们的热情、纯朴和善良深深打动着我们。
三、 成果
这一次我们主要是向阿尔村民全面详细介绍这个项目的理念、方法和目标,推动村民保护羌文化的积极性,动员村民们加入到项目之中,为自己行动起来,为记录、保护、宣传本民族文化做出努力。通过此阶段工作,我们主要取得以下成果:
第一,众多村民积极报名参加到阿尔村羌文化保护的志愿者队伍。在核心志愿者会议以及白家夺、巴夺和阿尔组召开的三次村民会议上,冒着大雪来现场报名的就有125人。这些志愿者中,年纪最大的已经83岁,最小的只有11岁。我们在村寨中走访的时候,还经常会有村民主动找到我们说希望成为志愿者。所有志愿者都在“志愿者承诺书”上坚定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第二,在当地构建起以当地项目负责人为首的志愿者组织框架,村民志愿者根据大纲内容推选了7名小组长以及技术负责突击队,并明确规定了小组长的职责。
第三,为了保护悬崖上被地震震裂已经摇摇欲坠的阿尔古羌碉,村民们向国家有关部门呼吁,写了一份“关于修缮阿尔千年羌碉的吁请书”,在吁请书上签名按手印,并委托我们将这份特殊而珍贵的“吁请书”送到相关领导的手上。
第四,我们对志愿者进行了一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对项目的认识、对记录大纲的确定、记录体例、写作方法等,同时对报名参加技术突击队的志愿者就如何使用设备、如何分类、如何建立记录档案等内容进行技术培训。
第五,在过羌历年之前,村民们集体平整了位于巴夺寨庙基的诵经台。
第六,促进村民对羌族传统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比如巴夺组和白家夺组村民都在保护羌文化志愿者精神的感召下,主动要求举办震后的第一个羌历年。
四、 经验与反思
通过这次的工作,我们就如何开展项目获得了一些经验,在此也与大家分享:
第一,团队成员的积极配合与互相信任。这一次的七人志愿者团队,在三个月前,大家彼此互不认识,却抱着“想要为羌族做点什么”的想法而聚集在一起。团队成员有着多学科(法学、民族学、艺术、导演等)的专业背景,有着多民族(羌、汉、藏、回)的身份。在工作中,大家会有不同的视角、方法和重点,有时候也会有争论,但理想和目标是一致的,有效沟通、积极配合与互相信任正是我们这个团队即使在面临困难感受艰辛时依然能再走一步的力量。
第二,围绕项目目标灵活调整策略,及时有效地开展工作。在进入村寨的实际工作中,遇到许多与我们在北京所预想不到的情况,例如原本我们打算一次性召开全村的村民大会,可是由于气候及村里的实际困难,我们立即决定到各个村寨分组召开,虽然于我们来说增加了工作内容,但是这样方便了村民;再如羌历年的举办,期间也经历了些小挫折。最终,我们都比较顺利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第三,充分尊重当地人的意见和文化权利。对于当地人来说,村里几百年来传承的文化模式和文化特点,只有当地村民是最熟悉的,他们当然是本文化最权威的发言人。在记录保护文化以及宣传文化的过程中,当地人所掌握的地方知识以及所要诉求的文化权利,应得到充分的尊重。
第四,淡化外来者和外来专家的角色。项目的理念一直是,让阿尔村羌民自己行动起来保护自己的文化。我们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无非是“推动”,而不是强加干涉。即使在对村民进行的培训中,我们也一直强调文化主体人的作用,而只是进行简单的技术培训,不进行任何价值判断和记录内容的筛选。
尽管这次的工作所获颇多,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注意:
第一,目前村里报名的志愿者人数很多,在项目进行中,如何分工是个问题。虽然我们初步建立了志愿者的组织结构,有了大家推选的几个小组长,可是村里负责人能否把这些志愿者有效地组织起来,把大家的热情延续下去,成为一支记录保护本民族文化的志愿大军,是一个要考虑的问题。
第二,当地有一些村民对此项目仍存在一定的疑虑。一些村民在想,我们做这些事情,到时候出版了书,公开了拍摄影像,是否为了赚钱?到时候这些书卖了钱,有了稿费,该如何分配?那些设备是不是就成了村里少部分人的“私有财物”?针对这些忧虑,一方面需要我们就项目理念和目标多做解释,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在遇到一些具体问题时与村民仔细商量,充分尊重村民和村干部的意见。
项目工作报告 篇5
实施民生工程,是省委、省政府立足科学发展、建设美好安徽作出的战略决策,已经实施七年。如何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不断提升工作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民生工程取得显著成效
我省民生工程从开始实施,从最初的12项逐步增加到33项,到财政累计投入1887亿元,受益人口逐步覆盖到6000多万人,解决了一大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学有所教基本实现,病有所医制度体系、机构设施基本构筑,老有所养实现制度全覆盖,住有所居保障力度逐步加大,劳有所得注入新的活力,困有所济逐步覆盖到各类困难群体,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民生工程,探索了一条以项目化手段发展社会事业、用工程化措施解决民生问题的路子,打造了一块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亮点品牌。一是推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了民生事业发展。坚持将民生项目和资金向“三农”领域、困难地区和弱势群体倾斜,其中涉农项目投入约占八成。带动财政民生支出大幅增长,,全省民生支出3161.2亿元,增长21.2%,占财政支出的80%,有力促进了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事业发展。二是增加了城乡居民收入,促进了公共财政职能发挥。民生工程资金的投入,一方面减少了群众用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医疗、上学、抗灾等方面的支出,另一方面增加了群众的转移性收入,同时还扩大了社会投资。据统计,以来全省城乡居民收入中转移性收入的年均增幅分别达到17%和26%,是四项收入中最高的,超过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幅5和10.9个百分点。三是促进了社会和谐,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社情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全省群众对民生工程综合满意度每年都在80%以上,有七成项目群众满意度达到85%以上。通过实施民生工程,维护了大局稳定,促进了社会和谐,全省信访总量比下降了18.5%,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四是建立了“指标量化、项目管理、考核严格”的工作机制,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每年每一项民生工程都有明确的实施目标和政策规定,有清晰的责任主体和实施程序,有严格的监督办法和评价机制,项目化、工程化特色明显,构建了目标能量化、实施有抓手、结果可考核的工作平台,逐步形成了“党委政府负责、财政牵头抓总、部门合力推进、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正如省委书记张宝顺所说:“民生工程牵头工作放在财政部门,等于是抓住了牛鼻子”。
二、民生工程面临的新形势
党的十八大对改善民生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在“五有”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二是提出到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翻一番的目标,从改善民生到收入倍增,标志着民生工作重心已经从“保障”上升到“改善”阶段。三是提出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目标,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社会保障全民覆盖,政策制度更加完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