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留守儿童调查报告(通用32篇)
3、疏于照顾
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突发性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不少“留守儿童”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4、社会关爱不足问题
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他们多在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加之,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其它人的困难处境,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却也无可奈何。于是“留守儿童”们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有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可。
“留守儿童因”为父母的离开,在很多方面都发生改变,出现的主要问题如下:
1、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象其它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它孩子不一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他们把这种思想加注在不学习的思想,孩子无法享受正常亲情关爱,逆反心理加强,网吧也不足以满足,他们开始打架斗殴,抽烟喝酒,其实哪个不是因为心中的孤独寂寞。他们打架赌博,不关心自己的身体,安全也成为了重要的问题。他们感觉无人关心自己的生死,可是远在他乡的父母却无能为力,苦口婆心、循循教导,却让他们觉得“烦人”。放纵自己,也放纵着着生命。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人。今日发布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32.9%的家长每天会和孩子联系一次,39.8%的家长每周会同孩子联系一次,21.1%的家长每个月才和孩子联系一次,4.9%的家长每年才和孩子联系一次,1.3%的家长甚至和孩子没有联系。“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的“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亲人安慰和关心。但由于这些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甚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可言。由于长期远离父母,逾四成以上“留守儿童”感到孤单,三成以上“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卫生问题。
2、学习问题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尽管有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
从总的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只有2%的成绩优秀,10%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88%!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有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
3、生活问题
“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的生活状况,问题尤为突出。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否则如果有一点办法,他们都会想法设法与孩子呆在一起的,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虽然他们出去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极不平衡的,有时因为制度等方面的缺陷,自己挣到的钱还不能及时拿到手,所以他们在家庭生活方面是及其节俭的。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表现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了。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城市儿童,是备受父母及亲友呵护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这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扛”。 “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另外,众所周知,目前中国的农业被称为“老弱病残”农业。优秀的劳动力大部分都离开乡村去城市打工了,老弱病残成了农业的主要劳动力。“留守儿童”在其稍有一点力气的时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去,即使他们不去干那些高强度的体力活,也要承担各种家务劳动。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的影响也极大。
从上面的简单说明我们可以看到,出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很多,也很严重,已经不是个别人的问题了,而是关系到一个人数达2300多万的群体的问题了,而且这个群体还在不断壮大。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而面对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无疑对中国日后的发展极为不利的。留守儿童无论是学业、心理、健康、前途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他们都是农村的儿童,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使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未来的新农村建设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要想找到解决的办法,必须先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从大的方面讲就是因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产生的。农村经济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所以我们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时要尽量寻找其产生的更直接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至于耽误一代人的成长。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位,亲情关爱的缺失,是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隔代监管和隔代教育使“留守学生”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问题,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很多家长外出务工后,就把儿童托付给年迈的父母(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管,“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负责照管孩子的农村老人不仅年迈而且绝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难以从体力和智力上担负监管重任,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留守儿童”因“情感饥饿”而产生畸形心态,主要表现为:任性、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逆反心理重;性格孤僻,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没有礼貌,没有上进心,集体荣誉感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学习成绩低下,学习缺乏自觉性、积极性和刻苦精神;由于家庭没有称职监护人,学校、家庭又无法沟通,学生厌学情绪日趋严重,学生就更加难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