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留守儿童调查报告(通用32篇)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学校要开设安全教育课;在生活上,要无微不至,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给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班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开展"体谅父母"等活动、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
(三)加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
1、要加强舆论宣传。特别要加大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强化外出务工家长对子女成长的监护责任和教育责任,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打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
2、强化社会关爱。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的作用,组织机关干部、社会热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帮助引导他们成长。建立社区帮扶中心,农村帮扶队,集中在课外教育管理。共青团、少先队要挖掘组织优势,多开展青年志愿者、手拉手等主题活动,更好地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3、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大多数农民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是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因此,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鼓励务工返乡农民工在本乡本土创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让农民就近务工,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
4、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寄宿制学校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办法。就目前的情况看,寄宿制学校条件还不是很好,留守儿童多数是跑校,有的借住在亲戚家,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增加了难度。建议加大力度尽快建立、完善寄宿制学校,让留守儿童生活在老师和同学的关爱中,在温暖的集体中健康成长。
5、积极构建社会监护网。建立以基层党政组织为主体的行政村管护网络,完善工作机制;建立以学校教职员工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建立完善与监护人的沟通联系制度;建立以群团组织和志愿者为主体的社会关怀网络;从思想、情感、学习、生活等方面关心、关爱、资助家庭贫困的留守儿童;建立以部门为主体的法律保护网络,切实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共同体,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是补充。三者必须相互配合,通力协作,共同构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监护体系。
县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篇18
自从中国加入WTO之后,农村的隐形失业问题就愈发凸显,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进一步上升,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进城务工变成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主要途径。一系列的问卷调查得知,农村留守儿童则存在由于监护人对儿童学习生活都过少的介入,缺乏亲情等生活问题,导致其心理出现偏差,这些问题的形成有社会方面也有家庭和学校方面的原因。
一、农村留守儿童中的主要问题
1、关注太少,导致孩子厌学的问题
很多父母在外务工,家里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文化水平较低,没办法帮助孩子的学习,即使有学习方面的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也很低。
2、缺乏亲情的安慰导致生活问题
多半留守儿童不希望父母出外打工,他们希望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给予,越来越多的孩子意识到家庭的完整和父母的关怀比经济更重要,因为对生活的满意度降低。
3、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心理出现问题
处于青春期的中小学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也有很多成长的烦恼,却找不到倾诉的对象,父母在这方面应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但留守儿童往往没人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对其心理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建议和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带来的问题,不但要从人文上,更要从法律制度上解决,将问题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中,只有把问题放大化,调查才不至于纸上谈兵,才能够治标治本。
1、消除城乡距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关键的核心不是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与户籍关联的城乡差距,弱化各种制度,进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让农村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和社会利益,这是解决的根本所在。
2、加大社会帮助力量
社会组织,尤其是对于儿童的帮助机构在我国还较为薄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工作制度的建立也应该提到议程上,政府部门应充分引导和发挥作用,加强与社区沟通,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引导孩子的健康成长。
3、建立农村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就当今社会现状来看,社会对于少年儿童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少之又少,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大多数基层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是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和成长在社区教育中处于空白,而这些机构可以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组成;
4、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
现今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普遍很差,有的学习甚至没有寄宿的条件,政府应对于寄宿学习加大建设和管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少年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对于留守少年儿童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5、加大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的课程
不但要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环境,还要关注留守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使其能够身心健康的发展。
县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篇19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留守儿童”俨然成为一大社会问题。“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守家园”的现象日益突出,心痛之余,我们无法袖手旁观,寻求解决之道才是根本。家庭,社会,学校,在哪里打开缺口,就要在哪里补上漏洞。这次三下乡活动,我们北碚西南大学小分队针对北碚区龙车村这个地方对其留守儿童做了一项调查。
龙车村新农村建设有声有色,然而外出务工人员任然很多,夫妻双双在外务工的就不在少数。由于绝大部分农民工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读书,因而形成了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据调查,现有“留守儿童”258人,占全乡总数的30%。调查问卷显示,“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料的占83%。由叔伯舅姨等亲戚照料的占12%。有哥哥姐姐照料的占1%,寄养在邻居家的占4%。“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后,一般半年以上才回家一次。其中62%的家长一年回家一次,有进13%的家长两年以上没有回过家。“留守儿童”主要是通过书信,电话与父母进行联系,但次数很少,一般至少要一个月才能联系一次,半年以上联系的占63%,有的一年到头都没有联系。在问及对父母外出务工的态度时,有63%的孩子表示不希望父母在外务工,渴望和他们生活在一起,8%的孩子表示“无所谓”。在生活上,“留守儿童”与监护人有矛盾的占41%。其中经常发生矛盾的占20%。在学习上,51%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遇到困难时有无助威。在与同学的关系上,43%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过同学的欺负。在回答“平时父母不在身边,你最盼望什么,最担心什么,最大的困扰是什么时”,有81%的孩子表示最盼望的是父母回家,得到他们的关爱;有73的孩子表示最担心父母的健康和安全;有48%的孩子表示面临的最大困扰是遇到困难时不知道该怎么办。
一、存在的问题
(一)自由散漫,不服管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位,许多“留守儿童”出现内向,孤僻,自卑,不和群,不善于与人交流,顽皮伶俐,冲动易怒,神经过敏等问题。
(二)成绩偏差。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自主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据调查不少教师告诉我,大多数留守儿童厌学倾向严重,成绩普遍较差,认为读书无用
(三)不会理财。大多数留守儿童对于爸妈给的零花钱不知道怎么正确支配以至于造成铺张浪费的不良现象
(四)应有不均衡。由于父母不在家,很多孩子的生活状况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比如说不能吃到新鲜的水果,荤素搭配不协调等等状况。
(五)心里问题严重。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监管引导。“留守儿童”极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待人处事往往有盲目性,随意性,冲动性,有的还流入了社会不良群体中,成为“小混混”,有 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