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共治社会调查报告(通用3篇)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xx村生活环境有了较大改观:村主干道实现了硬化和亮化,生活垃圾实行了集中处理,畜禽养殖明显减少,河道及山塘堤岸进行了部分衬砌,92%农户用上了城市管网延伸的自来水。但在调查中发现,xx村生活环境现状依然不容乐观,与农民群众的期望及“共建生态家园”要求仍然有差距,主要有:
1、农村生活污水和人畜粪便直排明排问题。
可以明显直观感觉污染是沟堵、水脏、气臭,直观感觉不到是造成水、大气深度污染。出现农村生活污水和人畜粪便直排明排问题根源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及治理滞后,地下排污管道空白,农户绝大部分没有三格式化粪池,更没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大多数养猪户没有猪粪便处理设施。村民也切身体会到了生活污水污染的严重性,61%的农户提出生活污水污染是本村重点需要治理的。
2、生活垃圾治理不到位问题。
主要原因是农民卫生意识不强存在乱丢乱倒垃圾情况、保洁人员偏少且保洁责任不明确、垃圾中转站垃圾随意露天堆放并清运不及时、河道池塘阴沟陈年垃圾得不到清理。据家住垃圾收集堆放点附近的农户反映:垃圾坎垃圾两三天才来运一次,最长的有时甚至一个星期也不来拉,特别是夏天臭气冲天,苍蝇都飞到家里,还有在垃圾坎露天焚烧垃圾现象。附近农户强烈要求将现垃圾坎搬掉,建在离住户远一点地方。全村49%农户提出将生活垃圾污染治理作为下一步重点。
3、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问题。
4户养猪大户,只有1户建有沼气池对猪粪便进行生态处理,而猪舍又建在农户聚集区内,周围到处弥漫着猪粪便挥发出的恶臭。村内池塘也因承包给村民用猪粪养鱼,池塘水质变黑发臭。究其原因:
⑴是养猪是个微利行业,养猪户不愿投资建设治理设施;
②是猪粪喂鱼可节省养鱼成本;
⑶是农户碍于情面不愿直面反对养猪或用猪粪喂鱼;
⑷是没有出台相应约束规范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规定或对规定执行监督不力。生态环境状况调查中,相当部分农户提出:村庄内应禁止养猪、停止池塘承包或实行生态养鱼。
三、“共建生态家园”建议及对策
1、加强宣传。
长期以来,由于对农村环保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农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已经养成了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对自身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缺乏自我约束,因而必须加强宣传力度,使农民朋友知道自身有哪些给环境造成污染的不良习惯、清楚环境污染的危害性、了解已经出台的污染治理相关规章、明白 “共建生态家园”需全民参与且是一件利国利民利己的大好事,使村干部充分认识到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紧迫性,从而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心保护环境、全民参与环境治理的氛围。
2、加大投入。
首先生活污水污染治理,建标准的化粪池、埋设地下排污管道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其次生活垃圾污染治理,由于资金缺乏因而配备保洁人员少、给保洁人员工资低、垃圾中转站设施简陋,从而导致垃圾清运不及时不彻底,污染治理不到位;第三作为主导产业的柑橘种植,依然是单家独户各自管理,由于政府未采取相应配套鼓励扶持政策,未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及病虫害统防统治管理,一定程度也加大了农药化肥对环境的污染;第四村次干道及支道硬化,村民要求十分强烈,同样需要资金投入;此外为增加村集体收入而承包鱼塘导致的水质污染等,都是源于村集体经济薄弱以及政府对农村环保投入严重不足。为此,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发展村集体经济,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必须加大对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
3、明确责任。
“共建生态家园”是个系统工程,按照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水净、天蓝、地绿、景美的“生态家园”总目标,必须明确责任,上下齐心。作为政府层面,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共建生态家园”体制机制、出台污染治理规章、强化对环境污染的督查处罚力度、研究制定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扶持政策、开展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指导、搞好村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对河道流域实行统一集中整治。
作为村基层组织,必须切实履行好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职责,充分认识开展“共建生态家园”重要性,定期组织环境卫生大整治、完善村规民约规范村民卫生行为、发挥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在“共建生态家园”行动中的带头作用、提出本村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及相关建议、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本村生活环境质量、落实上级出台的各项环境治理规定、加强池塘管理。
作为养殖户和村民,必须积极投身到“共建生态家园”行动中,摈弃自身对环境污染的不良习惯,严格遵守污染治理的各项规定,不做对环境污染的事,制止举报他人污染环境的行为。作为生态指导员,应把“共建生态家园”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真正摸清所在村环保底数,精心制订环境整治“三年规划”,全力推进整治规划全面实施,为争创优秀生态村而不懈努力。
五水共治社会调查报告 篇3
五水共治即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这是一个大目标、大思路。这是浙江省政府近期推出的大政方针,是推进浙江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之策。五水共治是一石多鸟的举措,既扩投资又促转型,既优环境更惠民生。水文化的价值在于它让人们懂得热爱水、珍惜水、节约水;进行五水共治,是平安浙江建设的题中之义,直接关系平安稳定、关乎人水和谐。
为了响应浙江省的号召,我们小组进行了“助力五水共治,建设美丽浙江”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在7月—8月之间,我们陆续走访了浙江湖州、桐乡、临安等地,实地开展了“五水共治”调查。
7月的天气是炎热的,是闷燥的。我们实地走进了临安的农村基层,向当地的居民询问了有关水质方面的问题,也进行水质的取样、检测。随后,我们实践团队成员又马不停蹄地赶到桐乡、湖州等地,在这里进行 “五水共治,建设美丽浙江”的宣传倡议书的发放,并进行随机采访。傍晚的广场满是休憩的人们、玩闹的儿童和锻炼的老人,实践队员通过对不同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和采访,了解并记录了他们关心及反映的问题,如水源污染、饮用水处理等问题,同时向市民们介绍了一些水污染相关的现象,如水华的成因和危害,号召市民们关注水文水资源的发展和保护。经过长达将近一个小时的努力,实践队员顺利地完成了此次宣传和实践任务,引起了良好的反响。同时向周边居民分发了调查问卷,对现在的水质进行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经过这段时间这样的走访,原本就“娇弱”的我们有些吃不消了,我们一个个疲惫不堪,脸和脖子都晒黑了,有的甚至还脱皮了,但我们大家却没有人叫苦、叫累。本以为满腹经纶的我们可以借此大显身手,可每每遇到实际问题时,我们却掏空头也搜索不到答案。时常陷入尴尬之中,也总是在这时,我才真正地意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那么的有限。尽管我遇到了很多以前没有见过的问题,也有很多当场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常也感觉很无助,很尴尬,但是有了一个团结向上的团队,一切的问题都以不再是问题,一切的不知道也都会变成知道,正可谓的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做事。我们队每个人都是强悍而又谦让的人,一起的这段时间,我想难免会有些摩擦、偶尔也应该有些争执的,可我们大家好像很有默契是的,即使有不同的意见或见解,都会相互的体谅和比较,最终得到一致的答案。
据悉该团队开展“五水共治进社区”活动旨在得到广大居民的积极配合,带动居民为“五水共治”办实事,为建设新社区、新浙江做努力,并通过居民群体扩大到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但“五水共治”任重道远,净化环境非一日之功,要走的路还很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使同学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在这次实践的日子里,有了很多在学校里没有的感觉:如在学校我们每天都享受着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导,老师会不厌其烦的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我们由于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也早已经屡见不鲜。但是在实践中,将不会有人告诉你这些,你必须知道应该做什么,要学会主动的去做,并且只管要求做到最好。学校,毕竟是学习的场合,没有在社会中这么多的勾心斗角。而在社会实践中,你就必须积极学会更多的知识以此来充实自己。
在这次实践中也让我学到了很多人际来往和待人办事的本领。无论什么事变我们都要积极的去做。对待朋友同学要朴拙,切不可斤斤盘算,你知道当我们对别人微笑时,别人回报给我们的肯定也是醉人的笑脸。在实践中,我们必须要时时保持主动性与积极性,对本身要有信心,要学会求同存异,多多的体贴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