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工作范文 > 报告范文

报告范文

文明调查报告(精选34篇)

2024-03-24 07:24:42报告范文打印
文明调查报告(精选34篇) 校园是一个安静清净,供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走过校园的每个角落,我们期待看到的是一片和谐的景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一些不文明的现象开始出现在大学的校园里,并且频率呈现上升趋势。....

  今年初,县委、县政府提出用4至6年时间实现创立国家级生态县的目的,并将生态文明村建立作为创立生态县的根底性工程来施行。为了促进生态文明村建立,县政协课题组就此问题进展了专题调研。

  一、生态文明村建立的初步成果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指导下,一年来,我县生态文明村建立,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优美、城乡构造合理、经济实力增强、人民富裕安康、社会全面进步〞的目的,扎实、有序推进,获得了初步成果。

  一是全县54个生态文明建立试点村建立逐步推开,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观,根底设施建立得到加强。各镇村以改善镇容村貌为打破口,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东邵渠、高岭等镇大力施行生态恢 复工程,对废弃矿坑进展整治,恢复植被和地貌。高岭镇完成生态林抚育2500亩,并对10000亩绿色速生丰产林进展科学补植,改善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各乡镇加快了根底设施建立的步伐,溪翁庄镇“两水〞工程进展顺利,日处理污水2500吨的污水处理厂和日供水5000吨的供水厂主体工程完工,年内将投入使用。西田各庄、十里堡等镇各村通过改水改厕,推广使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有效地解决了污水乱排放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全县生态文明试点村之一的白道峪村,投资200万元硬化村路,栽植花草,营造生态景观林;投资53万元,改造饮水工程,让全村群众饮用上干净水,部分村民开场以太阳能、沼气作为主要生活能源,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通过环境综合整治,一些村庄呈现出绿树掩映、环境幽雅、空气清新的生态新景象。

  二是农村生态经济有了初步开展,主导产业已现端倪,涌现出一批生态经济示范村。各镇村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开展生态产业,一批村级专业化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巨各庄镇蔡家洼村投资xx万元,建起占地500亩的巨龙生态观光园,栽植10余种水果,是全市屈指可数的高标准绿色生态园区之一。它安排了300多人就业,人均可增收500元,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园〞。

  三是农村生态文化建立逐步推进,人们生态意识有所增强。县委、县政府启动了“生态县建立百村行〞活动,通过普及生态知识、科技知识,为创立国家级生态县和生态文明村营造了良好的气氛。各乡镇 普遍开展了“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生态知识进农家〞、“创立生态文明户〞等活动,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和绿色消费。溪翁庄镇石马峪村兴起“环保大集〞,全村男女老少人人捡拾白色垃圾,不仅有效地改善了村庄环境,而且增强了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冯家峪镇与北京崇阳光田设备合作,共投资147万元,完成了4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的播送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镇有线电视覆盖率到达100%。随着有线电视入网、村级健身公园、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室等根底设施的建立和完善,农民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生态环境意识逐渐深化人心。

  二、生态文明村建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环境综合治理任务仍然艰巨

  从整体看,由于落后的经济状况和传统生活方式的长期影响,我县大部分农民生态意识薄弱,农村脏、乱、差的环境尚未得到有效治理。厕所简陋、人畜共处、柴草乱垛、垃圾污水随意排倒堪称当前农村的四大“顽疾〞。如厕所多属地坑式,无任何保洁措施,尤其夏季,不仅气味难闻,而且成为苍蝇的主要滋生地,加之粪便无专人管理,渗入地下,易造成地下水源的污染。近年来,我县农村养殖业开展很快,成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工程。但个别村因场地有限,人的生活区和家畜家禽饲养区未能做到严格别离,人畜共处易造成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尽管一些村对垃圾进展处理,但因工艺和设施简陋,只是就地、异地填埋,并没有从根本上杜绝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此外, 我县早已提出农业消费制止施用化肥,但至今未能禁绝,化肥施用在部分地区还相当普遍,影响了区域环境质量。

  〔二〕因盗采铁矿造成的植被恢复难度较大

  我县北部山区铁矿资源较为丰富。近两年来,一些人把盗采铁矿石作为“致富〞路径。尽管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乡镇进展了有效治理和打击,但盗采盗运现象没有根本杜绝,库北某镇仅6个村就因盗采留下18个废弃矿坑。盗采造成矿产资源大量流失,而且对地表、植被造成破坏,恶化了当地的自然环境。要恢复原来的地貌、植被,需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并要投入大笔资金。高岭镇为治理废弃矿坑,已投入300多万元。此外,由于采矿区多在密云水库上游,盗采盗运铁矿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将会影响密云水库的水质,给密云经济和社会的开展造成负面影响。

  〔三〕农村生态经济尚未形成强势

  农村生态经济只是刚刚起步。尽管大部分村在经济构造调整中已分别确定了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林果业和水产养殖等主导产业,但尚未形成商品优势和规模效益。近年来,虽然出现了“西白莲峪柴鸡蛋〞、“生茂鲜菇〞、“密水鲜鱼〞、“密云甘栗〞等一批知名生态品牌产品,但无论是在首都还是在外埠,其市场份额的占有率都不高,有人曾形象地说,密云的农产品是“吃什么都有,卖什么都无〞,因此对区域经济开展的奉献率不高,农民还不能依托主导产业增收致富。作为农村二、三产业的主打工程山区民俗旅游业也是如此。我县自 1994年在京郊率先开发民俗旅游,经过xx年开展,已建成民俗旅游村35个,民俗旅游户1500多个,从业人员近万人。但近年来由于宣传攻势减弱,扶持力度不够,标准管理缺位,加上自身根底薄弱,民俗旅游内容单调,客源严重缺乏。据理解,目前,全县民俗旅游户还剩下800多户,减少了近50%,作为山区农民致富主导产业的民俗旅游业形势比较严峻。

  〔四〕农村清洁能源还未全面推广使用

  全县90%以上农村仍以煤、柴作为主要能源,品种单一,本钱较高,加之农民用能设备落后,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我县就在农村推广沼气清洁能源使用,当时共建成沼气池7000多个,其中绝大多数为户用沼气池,但由于缺乏规划和扶持力度,使沼气等清洁能源在农村推广使用后继乏力。据有关部门调查理解,目前,我县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的农户仅有多户,仅占全县农村总户数的5%,和先进地区相比,我县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的政策和扶持力度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来,县政府能源办在西田各庄镇白道峪等村推广沼气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获得了一定的经历,但全面推广那么受到资金和效劳管理体制的两大限制。在镇一级,能源开发和推广工作,有的是部门代管、兼管,有的那么根本没人管,缺乏明确的责任主体,也就缺乏工作的原动力。而在一些经济开展薄弱村,由于受经济状况的影响,村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清洁能源的推广举步维艰。

  〔五〕一些措施缺乏过硬的制度保障

  生态文明村建立拉开序幕以后,各乡镇和部分村根据环境整治的需要,相继出台了一些措施。有的乡镇购置了地埋式垃圾箱和垃圾清运车,组建了垃圾清运队伍,但因缺乏过硬的制度保障,能否坚持持久,令人担忧。因为,我县有的乡镇方圆二、三百平方公里,行政村多达二、三十个,自然村近百个,且许多村地处深山区,交通不便,采取垃圾“村集、乡运、县处理〞方法,不仅难度大,而且本钱高,要做到全县340多个行政村的垃圾日日清、处处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六〕农民作为生态文明村建立的主体意识不强

  生态文明村建立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广阔农民的参与意识、参与热情和参与行动,农民应成为生态文明村建立的主体。但是,我们在调查走访中发现,许多农民对于生态文明村建立这样一个对自己消费、生活和行为方式将产生积极影响的重要举措不理解,认识不到位,参与热情不高,行动缓慢。例如,一些村在农民中推广“三格式无害化污水冲式厕所〞,当地镇政府、村委会和县推广部门都给予了资金补助和物资支持,每户农民只需投入100元到200元即可,但有的农民就是不干,认为“既然政府为我办事,就得替我出钱〞。甚至在自家改厕当中,还要政府为自己的劳动付工钱。

  三、关于生态文明村建立的几点建议

  〔一〕制定严格规划,在施行中确保规划的刚性

  建议县政府邀请国内有关专家和本县有识之士,根据生态修养开展区的功能定位和镇村经济社会开展的不同特点及程度,编制全县各村生态建立的详尽规划。详规应表达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坚持高起点,分步施行,循序渐进,在保护生态环境、开展生态经济、建立生态文化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依托主导产业搞建立。二是详规要具有刚性,经县、镇人民代表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必须严格遵守,不能朝令夕改。三是加强根底设施建立要注意保护耕地和农民的实际利益,防止不顾主客观条件和群众意愿,用行政手段人为“造村〞的现象。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