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工作范文 > 报告范文

报告范文

调查社会实践报告(精选31篇)

2024-03-23 03:00:18报告范文打印
调查社会实践报告(精选31篇) 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有电视媒体也曾报道过“垃圾围村”的现象。以前人们只重视城市环境污染的问题,处于边缘位置的农村地区的环境破坏问题往往被忽视。....

  关键词:

  环境、卫生、农村现状、生态环境

  实践目的:

  为了提高自己社会实践能力,增长自己见识,体验作为一个志愿者所要付出的汗水,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我才决定要做这次动的志愿者,虽然我们没有什么回报,但是我收获了作为一个志愿者的喜悦。

  实践内容:

  一、农村生态环境的变迁

  (一)农村生态环境的变迁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环境的恶化基本上是同步的。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了,但农村环境被严重破坏了;而且,发展的速度越快,环境破坏的力度也越大;进而已经开始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影响了农民生命安全。20世纪60年代前,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水平比解放前大大提高,但基本上还处在以人、畜力,有机肥为代表的传统农业阶段;由于兴建大型骨干水利工程和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农村生态环境较解放前还有改善。三年自然灾害,农业生产遭到重大损失后,到70年代,农业生产基本上稳步发展,农业生产实行有机肥与化肥并重,较大面积开始使用化学农药,产量不断提高。农村基本上还是青山绿水,生态环境良好。80和90年代,国外有机运动兴起,倡导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也不采用基因工程和辐射技术;并学习和宣传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技术。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中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迅猛发展;虽然,已开始发展绿色食品、有机产品,但是,中国广大农民却抛弃了优良传统,反而不再积造有机肥料,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和农药;养殖业发展,废弃物未能综合利用;再加之乡镇企业发展,工业“三废”排放;农村人口增多、生活改善,生活垃圾增多……农村的环境污染也迅猛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加入WTO,面临国际市场竞争的新形势,中国开始发展质量安全农产品,提出“坚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广大农民开始注意环境保护,但是,农业生产、农民生活造成农村环境污染局面还未根本扭转。

  (二)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1、乡镇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逐年增加。目前,乡镇工业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均接近或超过50%,已经成为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

  2、畜禽粪便污染呈加剧趋势。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绝大多数没有相应的配套耕地消纳其产生的畜禽粪便,形成了比较严重的农牧脱节。

  3、农村及城镇生活污染日益突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绝大部分城镇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河道,成为农村内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大多数村镇没有无害化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被随意抛弃在河塘或低洼地,不仅影响环境卫生,而且造成河道淤积,污染水体。

  4、化肥、农药以及地膜污染危害加剧。化肥流失加剧了湖泊和海洋等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地下水和蔬菜中硝态氮含量、农药残留量超标,影响土壤自净能力。农药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生物多样性。农膜残片难以自然降解,影响土壤的渗透性,造成粮食减产。

  5、农作物秸秆焚烧或废弃污染严重。大量的秸秆被焚烧或抛弃于河湖沟渠或道路两侧,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污染大气和水体,影响农村的环境卫生。

  6、土壤有机质大幅度下降和养分不平衡。不秸秆还田,不施用有机肥料,大量施用化肥,特别是过量施用N肥,造成土壤质地下降;为了高产,更要加大化肥用量,进入了恶性循环。

  7、生活垃圾到处乱扔,没有固定的回收地方,影响人们正常生活。

  农村生态环境状况已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影响了农业生产,特别是质量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可持续发展。

  (三)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存在的原因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可归结为三类:一是生态破坏问题。主要是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包括水、土地、生物资源等,造成生态失衡,难以自我修复与更新所导致的后果。二是农业的自身污染问题。农业的集约化、产业化对农药、化肥、农膜、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的高量投入以及养殖业发展带来的畜禽粪便污染等。三是农业的外源污染问题。主要指乡镇企业、城市工业的转入及农村社区生活垃圾等排放的“三废”污染。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存在的原因如下:

  1、乡镇工业污染治理未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换取眼前的经济效益。

  2、村镇建设规划设计不科学或实施不到位。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不当。

  3、生态农业技术未能推广、普及。根据农业生态学原理和生态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完全可以做到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很多农业废弃物完全可以资源化利用,变污染为产品而提高农业效益。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存在的原因,归纳起来就是农业生态学知识未能真正被广大农民和农村干部理解、认识,并在生产、生活中利用。

  二、农村生态环境与农民生存

  (一)农村生态环境对农民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当前农村经济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农村的生态环境状况令人担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农村的环境污染直接影响农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1、农村生态环境对农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影响

  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及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农村环境恶化,农村人口结核病、肝炎等传统型传染病仍占有较大比例;肠道传染病、微量营养素缺乏病、妇女孕产期疾病、地方病和寄生虫病等在农村仍未得到有效遏制;恶性肿瘤、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严重疾病的患病人数不断增加,成为威胁农民健康的主要病种。加之农村人口流动性加大,更是增大了疾病输入的潜在威胁,农村面临新老传染病、本土和输入传染病的双重夹击。农村疾病谱已经转变,老传染病、新发传染病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意外伤害、环境与职业危害等并存的疾病模式,严重威胁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制约着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2、农村生态环境对农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生活质量是关于人们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全部活动的各种特征的概括和总结,是反映人类生活发展的一个综合概念,是对社会发展包括人类自身发展进程的一种标识。生活质量从根本上将取决于物质生产发展的程度。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会发生新的变化,从而把生活质量推向更新、更高的层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也是生活质量全面提高的标准,是文明程度的具体体现。农村生态环境,不仅影响了生产发展、农民致富,也直接影响了村容村貌、社会风貌。

  (二)加强村镇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环境保护和环境恢复

  什么是文明?文明是指人类社会进步状态。文明的实质就是平等,就是人与人在各方面都平等;包括物质分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精神状态平等,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平等。生存竞争的残酷造成动物之间只有野蛮,而没有平等。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是从不平等逐步向平等,从野蛮向文明过渡的历史。人类从动物分离出来后,一直在从野蛮向文明进化,人类发展史就是从动物到文明人的进化史。

  1、实行计划生育,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首要措施

  多年来,由于人口的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加之对合理利用资源认识不足,因而在不同程度上对资源采取掠夺式开发经营,致使资源衰退,破坏了人与资源的平衡关系,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实行计划生育,降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均资源占有量,降低人口对资源的压力,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首要措施,根本措施。

  2、提高人口素质,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措施

  人口素质包含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各个人的素质具体反映在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处理事情的能力。提高人口素质就是提高人的文明程度。农村人口素质,主要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