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工作范文 > 报告范文

报告范文

调查报告范文3000字(精选30篇)

2024-06-09 00:05:56报告范文打印
调查报告范文3000字(精选30篇) 每个人都做过孩子,每个人也会有自己的孩子,孩子永远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会为孩子奉献一切。那么每一位父母对自己孩子居室家具的布置,持怎样的消费习惯和心理特征呢?由搜狐联合信报推出的“儿童家具消费调查报告”新鲜出炉,让我们看....

  第二,正如20世纪90年月中后期各地政府的作为所显示的那样,这种“普及”是在压力型体制下“冲刺”的结果,一些县乡政府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使用了各种手段,包括“弄虚作假”这一经典式的法宝。而不择手段的结果是导致了许多后遗症,比如许多乡镇所背负的沉重的“教育债务”,此外还包括入学率的下降和失学率的反弹。两年前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在已经通过“普九”验收的1242个县中,失学率超过5%的有209个县,超过10%的有63个。在中西部,初中生辍学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而湖南省有关部门今年夏天对6个县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农村贫困生的失学率高达30.4%(其中小学为39.7%,初中为20.0%),农村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仍然居高不下,其中贫困家庭教育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竟高达92.1%.第三,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到20xx年实现“基本普及”之前的20xx年间,总计有1亿5000多万少年儿童完全没有或没有完全接受义务教育。这其中包括未入小学的近3200万人、小学阶段失学的3791.5万人、小学毕业后未能升学的5000多万人,以及初中阶段失学的3067.6万人。这一庞大人群的一部分显然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显示着他们的存在:从国家今年公布的“8500万青壮年文盲”,到各地以种种暴力手段威胁着社会的低文化层青少年犯罪。这些事实尤其需要教育行政官员们的深刻反思,同时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一面耀眼刺目的镜子。二、师资力气严重不足,老师问题多多1.老师分布不合理

  20xx年以前农村基础教育执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乡镇中小学老师调整权力在乡镇,造成乡镇之间老师分布不合理,两极分化严重。村小、条件差的学校老师紧缺,在职老师千方百计要求调出城镇、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小学又人满为患。有一个村小6个班级,只有5名老师,还有一个村小只有一位公办老师,其余全是村请临时代课老师。全区还有上百名计划外老师,既无法保证教育质量,又加重乡、村及农夫负担。另一种现象是城镇中小学老师严重超编。有一所城市初中,有10名老师搞行管(如卫生、纪律、考勤、水电、印刷、门卫),造成人才浪费。

  2.老师减员严重,补充困难

  以我区20xx年为例,全区老师共减员216人,包括离退休、死亡、患重大疾病、外流到外省外县、考上公务员等。而现在老师工资执行县区统一发放,县区财力有限,保现有老师工资尚有很大困难,更无力负担新增老师工资。这两年正值初中、高中学龄人口入学高峰,老师缺编严重。而区财政无力支付缺口老师工资。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高初中老师紧缺,另一方面师范院校大中专毕业生无法按需分配到位。 3.老师素养偏低

  现在农村小学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老师,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阅历开展工作的,相当一部分老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老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素养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由于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紧张,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在我们对5120名初中、小学老师进行问卷调查中,有2270名老师认为老师负担过重,没有时间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占问卷人的44.3%。

  4.老师队伍青黄不接

  农村小学老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非常差,条件也相当困难,老老师不断退休,新老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任教,造成农村小学老师紧缺。同时,农村小学老师负担也比较重。一些生源少、老师缺的农村小学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基本上是包班任教,无论语文、数学还是其他科目,都由一位老师担任,甚至还有一位老师担任几个班级课程的现象。老师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推行素养教育。加之不少农村小学老师处在半耕半教状态,农耕必定占去相当一部分时间,完成正常教学任务也无法保证。在对4447名小学老师问卷中,2252名老师认为工作负担重,占问卷人的50.6%。 5.教育教学设施落后

  很多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乐课是老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体育课要么是学生自己玩,要么是体育老师拿来一个篮球,几十个学生打上40分钟……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更别提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了。由于信息渠道不畅,一些边远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么教育科研活动,这些都使得农村老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工作无创新。在对5120名中小学老师专项问卷中,订阅有关教育报刊杂志仅1种和未订的有1897人,仅在写论文时阅读使用书刊资料的占810人,能娴熟或基本娴熟使用电脑的仅962人。

  农村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在放寒假期间我参加了广平乡大曲村的几项调查活动。在调查期间让我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在实践期间我主要做了以下的工作。

  我们调查了大曲村受教育状况,村民中有30%的人受过初等教育,10%的人受到过高等教育。现在村里只有20个高中生。如今儿童的上学年龄限制到6岁,但有80%的孩子八岁才上一班级。

  我们还调查了农夫的生活状况,据调查村民的粮食、蔬菜、肉制品都自给,只买一些油盐酱醋。因此大部分家庭每月生活费在200元左右。

  经过这一段时间与乡亲们的接触,我深深地感到:农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起城市有过之而不及。甚至越是贫困地区的人们对教育的渴望越强烈,教育滞后的根源不在于观念的落后,而在于经济的落后。在我们调查的家庭中有70%的家庭的2/3家庭收入用于孩子的教育。绝大部分的家长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学。我依然清晰地记得乡亲们朴实的话语。搞调查时,他们总说:我的孩子能向你们一样就好了,其实我们这么辛苦啥也不图,就希望他们多学点东西,找一条好的出路。还记得有个老汉对我们说: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锅卖铁也得上。

  由此,我们转过头来想一想,一个地区是否重视教育单凭入学率或人口文化水平来衡量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农村来说,判定让人们重视教育程度的标准应是他们用于教育的开支所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虽然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但也正由于落后他们比城里人更渴望受到教育,更渴望个个都考上大学!当你看到大曲村的乡亲们省吃俭用供孩子们上大学的时候。你还会说他们不重视教育,还在扳着手指头数有几个失学儿童吗?那么盲目的地给老少边区扣上不重视教育,教育意识淡薄之类的帽子是不是过于武断,是否含有某种卑视成分呢?不是由于我是一个农村的学生,我才说这样的话,而这是我们调查的真实情况,而且在这一方面我有过亲身的体验。

  从开头调查到调查结束。我的心情经历过一次次的万千感慨,一遍遍的心潮澎湃。在与乡亲们从接触到磨合再到打成一片,乡亲们对我们关怀备至,待我们如亲生儿女,我们体会到乡亲们淳朴的情怀,也感受到农村对知识的渴望,对富有的渴望。面对这份慎重的情谊。我们都想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大曲村的乡亲们做出贡献。但是对于有一些想法的我只是想得到却无能为力帮助他们。然而现今我们只能在宣传大曲村成功的阅历同时,提一些不够成熟的建议。以前该村是连乡村公路都没有通。目前,村民们的收入主要是靠养猪和种粮食,公路通到村公所,这样就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赚钱机会。比如,他们可以种更多的粮食,还可以养猪,养牛销售出去。当然,这取得的一切成果离不开村领导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广阔村民的辛勤劳动,通过几天的实践,我们发现该地农夫的经商意识非常淡薄,或许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太深。其实,逐步使他们转变观念对经济进展是有重要意义的。在我们调查完了以上项目之后。我们还参加大曲村旱灾的调查。自xx年10月以来,持续的干旱,无有效降水。使大曲村遭受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在我和村委会成员参观过程中。我们主要调查了,旱灾对越冬作物的影响,如何应对特大旱情。目前为止,随着春灌的展开,小麦的干旱可以得到有效地缓解。

  在抗旱一线,大曲村委书记,他是全村的榜样。在田间地头,他身先士卒,带头苦干,在办公室他通宵达旦,不知倦怠。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一名领导干部敢于战天斗地的士气和魄力。他忘我的工作的精神深深感染和鼓舞了农夫的斗志,在他的带领和指挥下。参加抗灾的广阔农夫群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取得了一场又一场攻坚战的胜利。他不仅是我的偶像,而且还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们通过大学学习后,要想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乐观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熟悉社会,熟悉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熬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定打算。这是我参加这次社会实践的目的之一。社会的很多东西单从课堂上是难以得到的。因此,我们必须走向社会,深入农村,农夫的现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在实践中增长我们的才能。还有醇厚民情和朴素民风的情感滋养,难以尽得于书本。贫困母亲脸上的愁容和失学儿童眼中的渴望所激发的力气,取之于校园。走出象牙之塔,融入坚实的土地,贴近农夫的心,才会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才会真正把成长的根源深深植入祖国的沃土。实践以充分证明,社会实践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进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与人们群众广泛接触了解,沟通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很多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熟悉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