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工作范文 > 报告范文

报告范文

数学调查报告(精选23篇)

2024-03-25 23:52:35报告范文打印
数学调查报告(精选23篇) 一、问题提出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数学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高中的数学新增加了很多内容,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向老师抱怨说数学课本的内容和知识点那么多,老是记不住,学过就忘了。....

  2、开发课程资源。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和理想归宿,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自己的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数学学习产生亲切感。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生活入手,科学、合理地挖掘生活资源,在生活中选取和重组教学内容,把有限的数学知识融于无穷的生活实情中。让学生在生活空间里探索,在生活空间中感知。

  3、培养问题意识。创新始于“问题”,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自由探讨,积极思维,大胆提出问题,揭示问题。它的主要意义,不在于寻得正确的解答,而在于激发学生对问题、现象保持一种敏感性和好奇心,通过创新思维,形成自己的见解。因此,教师要以很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环境和氛围。

  4、优化教法选择。数学的学习过程不是教师简单地展示结论的过程,而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让学生亲身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与人合作,讨论交流和创造发现等活动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广泛学习新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充分地给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尽可能有自主获取知识的机会,在提问讨论,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中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

  5、强化学法指导。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 学的重要方式”。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是数学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实践能力的培养应成为实施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去发现并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丰富情感。把数学学习过程转化成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形成一套适合自身年龄特征的学习模式。

  6、注重课堂延伸。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后,教师应注重知识的课外延伸,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真正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把学生的思维、学习的内容、学习的形式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学校走向生活,通过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数学价值的认识,促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数学调查报告 篇15

  一、心理轻视,思维出现偏差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看似简单的数学问题,以为自己掌握得很好,产生轻视心理,审题时就会思想麻痹,粗心大意,结果在审题时出现了明显的偏差。

  例如:把一根长12米的木料,依次锯成长度相等的若干段,锯了3次,每段长多少米?

  学生的解法有两种:

  ①12÷3 = 4(米)

  ②12÷(3 + 1) = 12÷4 = 3(米)

  以上两种解法中,解法①是错误的,解法②是正确的。

  出现解法①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审题过程中产生了心理轻视,忽视了题中至关重要的词句,根本没有仔细地去思考“锯了3次”的真正含义,想当然地认为“锯了3次”就是“锯成3段”,所以出现“12÷3 = 4(米)”的错误结论。

  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思考,要教学生画简单的情景图,以帮助审题。教师自身也要注重认真审题的引导,作出认真审题的示范,教给学生认真审题的方法。读题时读到关键词句还要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使学生在读题时就学会抓住重点句、关键词,理解重点句、关键词的真正含义,从而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二、心理畏惧,信心自我丧失

  小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比较薄弱,当他们看到问题中条件繁多而又复杂时,便会产生畏惧心理,变得紧张起来,不想再去多看题目,更不愿意去分析题中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了,因此学习的自信心自我丧失。

  例如:一只杯子里装满牛奶,小明第一次喝了半杯,然后加满水搅匀;第二次又喝了半杯,然后又加满水搅匀;第三次又喝了半杯,然后又加满水搅匀;第四次全部喝完。小明一共喝了多少牛奶?

  在本题中,由于喝了四次,每次喝了牛奶后又加满水,次数较多,条件较繁,分析思路较乱,计算步数较多,学生审题时就认为有一定难度,即使分析计算,还不一定正确,因此,往往会选择放弃。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热爱学习、锲而不舍、不怕困难的顽强意志,要敢于向困难挑战,相信自我,战胜自我,以提高他们勇于消除心理障碍、克服学习困难的心理素质。

  三、心理习惯,思维产生定势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受长期形成的或眼前看到的某种心理习惯的干扰,在审题过程中,便会产生思维上的定势,使审题有误,解题出错。

  例如: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 、 - 、×或÷,组成不同的算式。

  2○2○2 = 2

  学生的'填法有:

  ①2 + 2 - 2 = 2

  ②2 - 2 + 2 = 2

  ③2×2÷2 = 2

  ④2÷2×2 = 2

  ⑤2 + 2÷2 = 2

  前四道算式中都只含加、减计算或只含乘、除计算,都按规定的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符合题目要求,结果都得2。而最后一道算式中,既含有加法又含有除法计算,按运算顺序应先算除法再算加法,即2÷2 = 1→2 + 1 = 3。但受上面四题运算顺 序的干扰,部分学生把它的运算顺序定势地理解为2 + 2 = 4→4÷2 = 2。这是明显的运算顺序上的错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概念的教学,既要重视概念建立的条件,又要重视教给学生正确地运用概念、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要正确地运用知识的正迁移,以帮助学生消除不利的思维定势。

  四、思路狭窄,思维焦点错位

  数学问题中包含着已知的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要解决问题必须从已知的条件中抓住关键,才能通过中间环节逐步向问题靠近,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果在审题中,思维处于狭窄状态,没有把焦点转移到关键条件上,导致思维焦点错位,便会使问题无法得以解决。

  例如:运一堆煤,先用大货车运了一半后,改用一辆载重3吨的小货车运了5次,还剩2 吨,这堆煤一共有多少吨?

  部分学生在审题过程中,思维狭窄地集中在“先用大货车运了一半”这个问题上,以为只有把大货车运的这一半先求出来,再和小货车运的3×5 + 2 = 17吨相加,才能解决问题。就是想不到只要把思维的焦点转移到求“另一半”上,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

  看来,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改变这种思维的狭窄状态,灵活选择方法解决问题,克服审题中的思维狭窄障碍,提高审题、解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帮助学生找出问题中的隐含条件,引导分析题中隐含条件的作用,正确使用好隐含条件,为学生扫除审题障碍,理清审题思路。

数学调查报告 篇16

  调研目的:了解掌握目前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为今后我校提出的《构建有效课堂》提供第一手材料。

  调研时间:20xx年11月开始

  调研方式:全员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座谈了解与问卷调查相结合。即:对数学任课教师进行全员调查,主要采用座谈了解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采取座谈了解、访问家长和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

  调研对象:蔚县西合营初级中学初中数学教师11名,蔚县西合营初级中学初一级学生100人,初二班学生100人。

  调研内容: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的认知与控制情况,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情况。

  ㈠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的认知与控制情况

  在对教师的调查中,我们重点了解了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的态度,教师对教材体系和结构的认识情况,教师对教学进度难度的控制把握情况,教师角色与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情况。调查的基本结论是:

  ⒈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的态度比较积极。通过座谈和查阅教学资料,我们认为,由于学校领导对新课程教学非常重视,教育到位,数

  学教师对实施新课程教学认识态度普遍较好,积极参与。一是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两年来,数学教师全部参加或参与了区、县、校组织的课改培训。二是教师主动去听观摩课。三是围绕新课程教学组织和参与本校的数学教研活动。数学课程组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教学大纲,分析新的教材体系和结构,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各年级组经常研究讨论教学进度的控制、难度的把握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