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类实习报告范文汇总(精选24篇)
灭菌:将已经包扎好的试管放入灭菌箱中,进行灭菌待用。
以上就是我们组的制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称量前天平要调平。
2、秤取营养物时应准确秤取。
3、溶解后注意调pH值到7.4
4、量取培养液时要准确,特别是向试管中分装时要用移液管。
2.2 酵母菌的分离(详述分离方法,培养条件及观察到的菌落结果)
步骤过程:
1、倒平板:待YPD培养基冷却至50度左右后,按无菌操作法倒12只平板(每皿约倒15ml),平置,待凝。
2、酵母菌稀释:取1mL菌悬液放入装有99ml的无菌水锥形瓶中,摇匀后再从锥形瓶中取1mL放入1号管,依次进行,则管里酵母的浓度依次是10-2~10-7。
3、平板分离:依次从10-7,10-6,10-5的管里取稀释液进行涂布平板,YPD平板每个浓度涂两个。
4、划线法分离:用接种环从酵母斜面上取一环酵母,在酒精灯前按无菌操作法进行划线,将酵母接种于6个平板中。
5、恒温培养:将12个培养皿平板置于30℃恒温箱中培养24~48小时。 结果:
观察菌落:出现了4种不同形态的菌落。
①圆形,菌落大,表面光滑,湿润,突起,乳白色。
②圆形,菌落略小,湿润,突起,质地均匀,呈乳白色。
③椭圆形,菌落略小,湿润,突起,颜色均一,呈乳白色。
④椭圆形,菌落大,湿润,突起,颜色均一,呈乳白色。
结果分析:
通过网上查阅资料显示,正常条件下大多数酵母菌的菌落特征与细菌相似,但比细菌菌落大而厚,菌落表面光滑、湿润、粘稠,容易挑起,菌落质地均匀,正反面和边缘、中央部位的颜色都很均一,菌落多为乳白色,少数为红色,个别为黑色。 啤酒酵母的菌落红酵母的菌落各种酵母菌的菌落。
将我们观察的结果与资料相比,确实符合大多数酵母菌的菌落形态。 结论:观察到的是酵母菌落。
2.3酵母菌的初步鉴定(包括革兰氏染色和糖代谢实验)
2.3.1将平板上分离到的各菌株进行简单染色后进行镜检
观察结果为:
球菌,各个细胞的形状比较规整。
结论:
通过菌体个体形态和菌落形态,初步确定出了一株酵母菌。
注意事项:
1、搬动显微镜时应一手握住镜臂,另一手托住底座,镜身保持直立,并紧靠身体,步态稳健。切记单手拎提,以免目镜头从镜筒上掉出而砸坏。
2、各个镜面切忌用手涂抹,以免手上的油、汗污染镜面,造成发霉、腐蚀。
2.3.2 将初步确定的菌株进行生化实验
步骤过程:
用接种环从平板上挑取已分离的同一菌落接种于糖发酵管和硝酸盐生化管中,接种完后30℃培养。24小时后观察结果。
与此同时,将平板上的酵母单菌落接种保藏于斜面培养基(PDA),30度培养48小时后,4度冷藏,待检其他特性。
结果:
验中并没有观察到,但硝酸盐管中变黄,则分析结果,可能是酵母菌生长不旺盛,导致即使产气也看不出来。
根据这一现象,能够说明该菌株具有产酸产气性能,确定此菌株确实是酵母菌。
3、发酵产酯实验(11.23-11.24)
步骤过程:
(1)准确吸取25ml发酵液于250ml锥形瓶中,加入25ml蒸馏水,滴2滴酚酞指示剂,用0.1mol/L的氢氧化钠滴至微红色,记下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
(2)将滴定后的发酵液转移至250ml锥形瓶中,准确加入15ml上述氢氧化钠标液,接上冷凝管,加热至沸回流30min。
(3)取下冷却至室温,完全转移至250ml碘量瓶中立即用0.1mol/L的盐酸溶液滴定至微红色刚好消失,纪录盐酸溶液的用量,记录总酯的含量。 结果:
氢氧化钠消耗体积:V1=1.9ml
盐酸消耗体积:V2>15ml
分析与结论:氢氧化钠消耗体积1.9ml用来预估总酯含量,且其越大则总酯越少。由此可见,产酯量应该不少。
按公式:总酯=(15-V2) X0.1X10-3mol 但是我们滴到18ml仍不见结果,并且没有要到微红的迹象。可能是由于配制实验试剂时出现问题,导致没有测出总酯量。
五、总结
短短一周的微生物实习在紧张又有效率的节奏下顺利的结束了。这是我们自己在老师协助下并亲自动手连续完成的一些列实验,在其中感受到了很多平时和课上很少遇到的东西,有自主,有探索,有反思,有合作
短暂的实习转眼而过,回顾实习生活,我在实习的过程中,既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一些遗憾。喜悦是我们都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了方案并分工鲜明,合理掌握每一步实验用时及时、准确测量数据,最终都得到了相应的结果。而遗憾那就是对实验有些方面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只是在看人做,听人讲如何做,未能够亲身感受、具体处理一些工作,所以未能领会其精髓。但时通过实习,加深了我对实验和微生物基本知识的理解,丰富了我的微生物实验的知识,使我对实验有了深层次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认识到要做好实验,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把实践与理论两者紧密相结合。更进一步体会到了“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的深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