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工作范文 > 报告范文

报告范文

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2000字(精选11篇)

2024-07-19 23:27:48报告范文打印
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2000字(精选11篇) 生态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整个外部世界的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能量基础、生存空间基础和社会经济活动基础的综合体。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类的健康。....

  2、农业面污染调查情况。一是畜禽养殖情况。抽样调查了x个农户,存栏肉用猪x头,平均每户x头;存栏母猪共x头,平均每户x头;所调查的x个农户总共建有沼气池x立方米,贮液池x立方米,贮粪池x立方米,粪污流向基本用于农地施肥,每年平均每户病死畜禽x头,病死畜禽采取深埋,减少污染。二是化肥使用情况。抽样调查了x户农户,耕地总面积x,亩,林地总面积x亩。耕地年施用化肥共x公斤,平均每亩x公斤,其中x户使用氮肥共x公斤,有x户使用磷肥共x公斤,有x户使用钾肥共x公斤,x户使用复合肥共x公斤;林地年使用化肥共x公斤,有x户使用氮肥,共x公斤,有x户使用复合肥,共x公斤。x个农户中有x个农户使用农家肥,共x公斤。三是农药使用情况。抽样调查了x个农户,常年施用农药x次,平均每户x次,年用量x市斤。有x个农户的农药废弃包装丢弃,有x个农户的农药废弃包装物进行回收。四是农作物桔杆处理情况。抽样调查了x个农户,共x亩,有x个农户就地还田,有x个农户采取田间焚烧,有x个农户采取回收利用。五是农膜使用情况。抽样调查了x个农户,有x个农户使用农膜共x公斤,原地弃留x公斤,回收利用x公斤。

  3、河道水域调查情况。村内有士元溪河道长x公里,有大垅水库、田塘、湖塘、木兰塘等水域面积为x亩,河道保洁经费x万元/年,其中x万元为上级补助,x万元为自筹资金。其中x个水塘水质浑浊、黑臭,基本需要截污处理。

  二、存在主要问题

  1、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指导作用。一是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实施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村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三是对生态文明村建设的规划没有通盘考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导致不少村居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

  2、农业污染,使水资源质量下降。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农业污染已经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村生活污水绝大部分都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生活垃圾露天堆放也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水产养殖过程中密度大且不合理的饵料、渔药的使用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体污染。特别是村庄前后的塘堰大多已经被污染,直接影响了村民的生活。在今后的发展时期内,农村水源污染将成为继工业污染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环境污染问题。

  3、农村废弃物处理滞后,卫生状况堪忧。养殖业发展后,产生的大量畜禽粪便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农民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污染加剧。畜禽粪便的随意排放导致有害病毒病菌扩散和传播,成为疾病增多和一些传染性疾病流行的重要根源之一,直接威胁广大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目前,还没有规范的垃圾处置场,在广大农村更没有任何环境基础设施,农村生产生活产生的各类污染源直接排放,农村的生活垃圾一直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不少垃圾堆积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严重影响着农村地区的环境卫生。

  4、农民作为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生态文明村建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广大农民的参与意识、参与热情和参与行动,农民应成为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主体。但是,许多农民对于生态文明村建设仅仅是希望上面有资金下来,村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在新农村建设点上还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现象,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三、对策建议

  1、科学规划,规范操作。创建工作必须做到规划先行。一是科学制定科学规划。要按试点、全面建设、重点提高三步实施,做到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二是确定项目目标。结合村情,广泛征求意见,确定创建项目标任务。重点内容是:科学规划村庄布局,治理“脏、乱、差”,改善基础设施,通硬化路、自来水等,民居统一改造,大力推广太阳能、生物质气化炉等生态节能技术等;三是明确建设标准和补助标准,使生态文明村建设试点项目有章可循、规范操作。

  2、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深刻认识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定期召开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推进会和试点项目资金整合专题会,对生态文明村建设试点进行统筹安排,将部门职能和生态文明村建设目标任务有机结合,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平台,把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农业综合开发、交通、水利、教育、民居及民生保障等项目优先安排到项目村。同时,采取“五个一点”即:县财政补助一点、有关部门支持一点、社会各界捐助一点、乡村筹一点、农民群众出一点,多方筹措创建资金。

  3、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生态文明村创建,必须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紧密结合起来,才有源头活水。每个村应根据全县农业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紧扣农民增收这个中心,突出培育并强化生态农业、民俗旅游等主导产业,推广“猪—沼—果—鱼”、“猪—沼—茶”等多种生态经济模式。结合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加大投入和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民俗旅游村的档次和水平。争取村村都有主导产业,户户都有致富项目,并按照“一个产业、一个发展思路、一项实用技术、一套扶持措施”的.办法,推进广大农民的持续增收,尽快实现小康目标,全面加快我县新农村建设发展步伐。

  4、加强示范和引导。一是认真筛选基础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的示范点开展创建工作,探索路子,积累经验;二是加强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形式,广泛宣传生态文明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组织干部群众实地参观,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生态文明村建设带来的好处,从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建”变为“我要建”。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开展“文明进农家”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制定操作性强的《乡规民约》、《村卫生管理制度》等制度,营造“讲究卫生、维护生态光荣,不讲卫生、破坏生态可耻”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生态文明意识及致富本领,自觉做美化、绿化环境的维护者,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2000字 篇7

  1、生态环境形式不容乐观:

  1.1耕地总量逐年减少,人均占有量小,用途不稳,质量不断下降,局部地区土壤污染严重。

  1.2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流失面积有所减少,但水土流失区域差异大,部分地区流失仍在加剧。

  1.3土地沙化问题非常突出,沙化土地发展迅速。

  1.4森林覆盖率不断增加,林地面积不断扩大,但人均占有量低,林龄单一、林种单一、林相单一、林分结构简单,森林生态系统呈现数量型增长与质量型下降并存的局面,森林质量低,病虫害严重,森林生态功能衰减的实质没有改变。

  1.5草地退化严重,质量持续下降,导致草地生态承载力降低,草地超载现象越来越严重,采地生态功能下降,采地已成为重要的沙尘源区。

  1.6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大,利用率低;资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江河断流、地面沉降不仅发生在缺水的北方地区,也发生在水源相对丰富的南方地区。

  1.7湖泊萎缩,滩涂消失,天然湿地干涸,水源涵养和调节能力下降,洪涝、干旱频发,水生态严重失衡。

  1.8栖息地环境改变、生境破碎化,外来物种入侵,导致不少野生物种濒临灭绝状态,遗传资源严重丧失。

  2.生态退化的影响及成因:

  2.1生态环境影响:

  (1)加剧了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生态环境退化加剧了贫困,影响了社会稳定,阻碍了社会进步,严重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问题成为国际性的敏感问题。

  2.2生态环境退化成因: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我国自然生态环境影响明显。但人为因素,特别是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掠夺式的资源开发是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初步得到调整,但是粗放型经济增长和资源浪费仍未得到根本转变;市场经济改革速度加快,但是资源的市场调节配置大大滞后;片面理解'发展就是硬道理",注重经济指标,忽视了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建设投资开始加大,但指导思想偏离生态系统方式,生态环境并未得到根本改善,甚至出现流域或区域神态环境的整体退化和资源枯竭的恶性循环。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