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社会实践报告2000字范文(精选35篇)
我即将是大四了,离开学校的时间越来越近了,觉得时间过得真快,恐怕就再也没有机会待在教室上课了。我的很多的落榜同学有的已经踏入社会,结婚生子,我深感到我进入大学并不是人生的终点,只有多吃苦才知道生活的艰辛不易。
在电子厂里,别人一眼就能把我人出是一名正在读书的学生,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总说从我的脸上就能看出来,呵呵,也许没有经历过社会的人都有我这种不知名遭遇吧!我并没有因为我在他们面前没有经验而退后,我相信我也能做的像他们一样好。我的工作是在那组装平板电脑,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8点都要待在车间里,虽然时间长了点,但热情而年轻的我并没有丝毫的感到过累,我觉得这是一种激励,明白了人生,感悟了生活。接触了社会,了解了未来。在电子厂里虽然我是以组装电脑为主,但我不时还要做一些工作以外的事情,有时要做一些清洁的工作,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做些什么,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一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自觉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工作的效率就会得到别人不同的评价。
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而这里是工作的场所,每个人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已的能力!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的身份。而走进企业,接触各种各样
的客户、同事、上司等等,关系复杂,但我得去面对我从未面对过的一切。记得在我校举行的招聘会上所反映出来的其中一个问题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在校理论学习有一定的差距。
在这次实践中,这一点我感受很深。在学校,理论的学习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几乎是面面俱到;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本上的知识一点都用不上的情况。或许工作中运用到的只是很简单的问题,只要套公式似的就能完成一项任务。有时候我会埋怨,实际操作这么简单,但为什么书本上的知识让人学得这么吃力呢?这是社会与学校脱轨了吗?也许老师是正确的,虽然大学生生活不像踏入社会,但是总算是社会的一个部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有时也要感谢老师孜孜不倦地教导,有些问题有了有课堂上地认真消化,有平时作业作补充,我比一部人具有更高的起点,有了更多的知识层面去应付各种工作上的问题,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懂得与社会上各方面的人交往,处理社会上所发生的各方面的事情,这就意味着大学生要注意到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必不可少。毕竟,一年之后,我已经不再是一名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分子,要与社会交流,为社会做贡献。只懂得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及的,以后的人生旅途是漫长的,为了锻炼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一个月的实践,我感觉自己长大不少,终于认识到校园其实还是很小的,虽然它占地千余亩,但它仅仅是社会的一小部分,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2000字范文 篇35
寒假期间,我随舅舅和表姐等人去江南水乡——周庄游玩,在那里我获得了一番非凡的体验,也有所感悟。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期,周庄境内为吴王少子摇的封地,称摇城。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舍宅200余亩捐于当地全福寺为寺,始称周庄,元代中期,沈万三利用周庄镇北白蚬江水运之便,通番贸易,周庄因此成为其粮食、丝绸、陶瓷、手工艺品的集散地,遂为江南巨镇。至清康熙初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
周庄镇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由于我们是自己驾车去的,路并不好找,在昆山市附近找了好久才才找到通往周庄的道路。一路上人烟稀少,细雨如丝,竟有几分荒凉之感,我不禁纳闷,这么有名的旅游胜地的外围怎么竟然如此落寞。一路上寻寻觅觅,经过了8个小时,我们终于到达了周庄。进入大门后,一下子热闹了起来,灰墙青砖的瓦屋在蒙蒙的烟雨中若隐若现,狭窄的石头路上踩过的是悠闲又忙碌的行人。此时一个当地人朝我们走了过来,原来是拉客的导游,他说只要我们跟着他走他会给我们讲解周庄,并且门票半价只需50元,但我们必须要到庄内他家开的饭店吃饭。经过再三考虑,我们决定跟着他走。只见他领着我们走到后门,与看门人说了几句,偏让我们从后门偷偷的进去了,这下我们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由此,我们真正的进入了周庄风景区。细雨微寒的天气,游人如织的环境,一条条小河静静地流淌,水中倒映着灰瓦木格窗的房屋。传统的古朴典雅,小桥流水中摇曳着一条条小船,船上的阿公阿嫂身着蓝布带襟衣衫,用那响亮的嗓音为游客唱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我还以为这种景象只有在电影里才能看到。周庄到处洋溢着水的灵气和俊秀,这种平和让我顿时生出水一样的轻松和自在。小河两旁的房屋,是一个个小店,一路走过去,不时会被一阵阵香气迷惑,那是当地有名的特色小吃-----蹄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肘子,最正宗的要数一家叫莼舻枋的店。要是有幸吃上几口的话,那才真的不枉此行,总算领略到什么叫真正的满口流油、肥而不腻。
我们沿着河岸慢慢的行走,渐渐觉得拥挤起来,谈笑之余,生怕踩到路人的脚;举起相机,闯入镜头的竟是黑压压的头顶;划起小船,水岸边漂浮着些许垃圾,甚煞风景,像是一串不和谐的音符闯进了原本优雅的乐曲,顿时心情全无。
无论怎样还是要继续前行,我们来到了周庄最为着名的几个景点:富安桥、双桥、沈厅。富安桥是江南仅存的立体形桥楼合璧建筑;双桥则由两桥相连为一体,造型独特;石桥牢固而又质朴,建于明代,由一座石拱桥和一座石梁桥组成,横跨于南北市河和银子浜两条小河上。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圆一方,错落有致,宛如一把大锁将两条小河紧紧地锁住。沈厅为清式院宅,整体结构严整,局部风格各异;此外还有澄虚道观、全福讲寺等宗教场所。沈厅为沈万三的家,史料记载,周庄“以村落而辟为镇,实为沈万三父子之功。”这位“先世以躬耕起家”、没有任何显赫身世和文化背景的沈万三,凭着个人的顽强努力和精明果敢,以小小的周庄做基地,利用其水路优势,大力开展水上对外贸易,终于成为“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可以想见,沈万三这位成功商人的个人形象,是如何深深地烙印在每个周庄人的记忆里。他的经商之道和行事做派,又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周庄人的直觉思维和文化习俗。
周庄人心灵手巧,九百年来发展了不少高水平的传统工艺。“周庄竹编”、“庄炉”就是其中的代表 之作。周庄的茶壶也别具特色,在其他地方,茶壶多为陶制、瓷制,周庄茶壶则为石雕。在茶壶壁身上,浮雕栩栩如生,形象丰富,好茶的朋友不可错过。作为江南水乡的代表,苏绣、珍珠等江南特产在这里也是比比皆是。再买上几幅描绘水乡四季美景的装饰画,配以小巧精致的画框,就可以把水乡“带”回家了。
当“徜徉”于小桥流水之间,我总是隐约想起前几年看到过的一条“百家旅行社联合封杀周庄”新闻,似乎随后关于周庄的各种负面新闻不断涌现,在此次的游玩中,我似乎捕风捉影的看到了一些新闻上的描述:“过度商业化” “三轮车盯着游客强拉生意”……在原本古朴和谐的静雅环境之中我听到了不和谐的音符。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归罪”于它的地理、历史因素。
周庄古镇的核心旅游区,呈现出一种非常特别的、令人浮想联翩的“井”字型。那穿屋而行、穿庄而过的四条小河,分别从四个不同的方向流出庄外,流向江河湖海。对于一代代周庄人而言,这缓缓的河水,流出去的是理想和希望,载回的是外面世界的信息。它承载着昔日周庄的商业辉煌,也成就了现代周庄的旅游繁荣。可以说,从古到今,周庄因水而生,也因水而兴。然而,这寄托着周庄人无限希望的小小河流,也使周庄因水而阻,因水而困。呈井字型分布的四条河道,将水乡古镇最具稀缺性的优质资源,牢牢地分割包围在0.47平方公里的狭小范围之内。这种资源集中度极高的空间格局,对周庄旅游的长远发展,殊为不利。当周庄早已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江南小镇,而是变成了一种意念、一个符号。我们对于周庄的认知是陈逸飞《故乡的回忆》所表达的完美意境,是缠绕心头挥之不去的一个“水乡之梦”。那小桥,就像孩提时通往外婆家的乡间小路,能让人无拘无束地自由放飞心灵;那流水,流过的是美好得让人不堪回首的旧日时光和青春故事;那人家,从小巷深处隐约传来的梦里鼾声,是让人心向往之却又遥不可及的安详和宁静……于是,当数以百万计的寻梦大军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当摩肩接踵的旅游团队在0.4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蹒跚前行,当小商小贩的阵阵吆喝声在古镇的每条小巷里嘹亮起伏,蓦然间,我们发觉,小桥流水依旧,而那个欲语还羞、婉约含情的江南女子,却已风情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