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发展调研报告(精选14篇)
四、淄博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问题
(一)装配式建筑市场尚需培育。由于受现有的城市规划、土地出让、资金扶持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装配式建筑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认可度不高,再加上装配式建筑成本高,技术难度大等问题,制约了装配式建筑整体推进,大部分企业对此还持观望态度。
(二)技术水平不足。装配式建筑改变了现浇建筑的建造方式,设计、施工等建设过程的各个环节随之发生重大变革。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依赖于扎实的专业技术,但目前许多企业在需要极强专业技能的关键技术岗位上,或多或少地存在断层或衔接不上的危机,缺少成熟的技术体系做支撑,使得在产能扩大方面存在极大的局限性。
(三)人才队伍缺乏。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健全,各层次专业人才队伍缺乏。首先是装配式项目管理人才缺乏,装配式建筑项目从设计、施工到项目交付运营,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缺乏工业化的管理思维,对整个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流程缺乏系统的认识;其次是装配式技术人才缺乏,构件化的装配式设计流程、装配式的施工过程给设计、施工也提出了新的技术挑战。
(四)建设成本增加,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和应用存在一定的增量成本,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建设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牵扯到建筑企业的转型,需明确扶持措施。目前,只有省级的试点城市和示范项目有相应的扶持政策,我市对发展装配式建筑还缺乏实质性的扶持政策。
五、装配式建筑发展建议
(一)结合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建筑。发展装配式建筑作为当前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是引领建筑业转型升级,未来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点。针对当前传统企业面临转型升级,装配式材料、部件的生产存在缺失断层的现状问题,下一步应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完善的装配式建筑行业市场链条,通过重组、重新配置、共享的方式,整合在装配式建筑行业这个产业链上的各相关企业形成完备的产业链。
(二)稳妥推进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建设。结合《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要求,重点扶持装配式生产基地发展,将淄川区和桓台县作为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区域,其他区县作为积极推动区,以生产基地为依托推动我市装配式建筑发展。
(三)加快推进新建住房全装修工作。抓紧制定全装修标准,尽快取消新建住房毛坯交付的消费模式,减少现场湿作业,实施装配式装修,使新建住房装修与房屋主体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
(四)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根据市场及上级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扶持政策和推广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装配式建筑发展与现有建设工程管理方面的制度完善,推进装配式建筑项目落地,带动相关产业链快速发展。
市发展调研报告 篇5
近年来,我市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速推进农业的转型升级,迅速发展比常规农业具有更大开发潜力和经营价值的休闲观光农业,在保障生态、文化传承、丰富生活、教育展示、旅游观光、促进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摸清我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便分类指导、规范发展,我们采取全面统计,深入县区、园区实地调研和召开座谈会、现场交流会等方式,从今年5月初~6月底,用两个月的时间,对全市十个县(市、区)的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我市的休闲农业起步较晚,在21世纪初,农家乐才星星点点出现,但发展迅速,正方兴未艾。尤其是近几年,市农委围绕“十园引领,百园兴农”的战略目标,突出太原都市农业的优势特色,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和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以休闲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农业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为根本出发点,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主题,以功能多样化、投资多元化、发展产业化为重点,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休闲农业已成为推动农业转型、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大载体。
截至目前,我市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景点)已经发展到132家,占地面积38.1万亩,总投资额46.65亿元。年接待游客289万人次,年营业收入1亿多元。吸纳农村劳动力0.6万人,带动农民将普通农副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实现增收110元左右,成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功能较全、发展较好、具备接待能力的有68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园2个:XX县葡峰山庄、XX县茂盛源农牧开发有限公司(中隐山);省级示范园6个:XX县通和农场、绿源生态农庄,XX区采薇山庄、XX区宇文山庄、XX区华辰农耕园、XX县青草坡休闲度假村;市旅游局的挂牌景点园区40个。XX县是农业部的休闲农业示XX县,XX区是山西省的示XX县。按类型划分,现代农业型15家、观光采摘型27家、农家乐型16家、自然生态型8家、民俗文化型2家。
发展形式主要有五种:
(一)依托自然资源建成。如XX区狼坡狮子崖原生态景区、万亩生态园,依托西山原生态林的美丽风光打造旅游景点,XX县迎东生态园、中隐山农家乐等,这是我市休闲观光农业的主要形式,都是以绿色、自然、生态为主线,为游客提供田园景观欣赏、农事体验、瓜果采摘、休闲垂钓和农家乐餐饮等服务。
(二)依托优势产业建成。即以当地的优势产业为依托,建设而成的农业观光采摘园。如清徐依托特有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整体开发以葡萄为特色的农业观光旅游。依托葡峰山庄、中隐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点、龙林山风景区和丰富的文物资源,打造以农家乐为主题,集观光、采摘、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使XX县发展成了“文化名城、醋都葡乡”和山水园林生态宜居县,带动了全县的农业发展。ィㄈ)依托旅游资源建成。如XX区在充分挖掘历史人文资源的基础上,寺底村、洞儿沟村、要子庄村、店头村,适应旅游业多层次消费需求,将旅游业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以自然风光、民情风俗、历史古迹和人文文化为主线,发展以观光、采摘、休闲、娱乐为主的文物古迹游、生态旅游和田园风光旅游,使农业旅游产业作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并由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依托文化资源建成。即以当地的人文景观为轴心,挖掘其文化底蕴,建成融文化、宗教、民俗、风情、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农业观光园。如XX县龙池山庄,以当地“龙”文化传说为主体背景,集田园风光、黄土风情、自然生态为一体,自1997年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80多万人次,取得直接经济收入600多万元。青草坡休闲度假村,以大禹治水的历史传说为主线,开发旅游产品。
(五)依托种植基地改建。以当地的特色农业基地为基础,利用植物的叶、花、果等特色,开辟赏花、采果等休闲旅游项目。如XX区依托无公害种植基地建起了华辰高科技农业观光园和孙家寨采摘园等一批农业观光园,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体会农家风情、放松工作压力的好去处。而XX区的梅芝园艺,80亩的花卉盆景种植基地,以“花与文化”为发展理念,结合自身贸易、展销、科研教学、示范推广、建成游览观光的农业观光园。
二、存在问题
我市的休闲观光农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品位档次低,定位不明。有些园区缺少整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论证,没有正确的定位,盲目发展,重复建设。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休闲园区还很少,大多数农家乐规模小、档次低、设施简陋、内容单一,和乡村饭店差不多。这样,一方面因档次低而造成社会知名度不高,缺乏人气;另一方面因内容少,容易受农业季节性制约而造成资源闲置,利用率不高,效益低下,有的园区一年只营业半年,淡季只好解散员工,关门歇业。
(二)文化内涵少,特色不浓。在已形成的农业观光园里,大多数只有品种介绍,游客只是能采摘蔬果,品尝果实,无法领略到无形的文化资产。农业观光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是它的特色。有些观光园盲目发展,跟风而上,没有自己的特色,很难吸引人气,难以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