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调查报告(精选34篇)
最后体现就业渠道的广泛性:由专业技能的实用性和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决定着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渠道具有广泛性特征。新闻媒体和人才市场时有“白领好求,蓝领难找”的用人信息。我们所进行的市场调查也表明,大多数用人单位急于聘用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旅游专业人才,对这类人才的需求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我们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旅游队伍中的“蓝领”。从某种意见上讲,蓝领较白领更具有实在的使用价值。专业人才市场对蓝领的需求量远远超过白领。另一方面,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也为就业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领域和渠道。旅游专业培养的学生既具备服务技能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具备一系列相关专业知识,如旅游法律法规、企业管理、营销策划等。
(二)旅游管理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和职业资格证书分析
通过对休闲旅游企业进行调研,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的基础上,归纳出本专业的初级岗位、发展岗位与高级岗位,分别确定了如下6个岗位。
表1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分析表
职业岗位职业资格证书
初级岗位导游国家导游证
休闲运动服务岗康乐服务员
酒水操作与服务岗调酒师、茶艺师
发展岗位计调与外联岗国家导游员、旅游咨询师
休闲旅游产品策划与营销岗策划师、营销师
VIP客人服务岗“英国管家”资格证书
高级岗位休闲旅游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师
休闲旅游企业管理岗
(三)旅游人才的需求分析
1、缺乏高层次的旅游从业人员。近年来济宁市的旅游专业人才有所增加,但从总体上看,旅游专业人才所占比例小,缺乏中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由于缺乏高层次的规划、管理、开发人才,济宁市的旅游资源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
2、小语种导游比较紧缺。随着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密切,到周边国家旅游或周边国家到中国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急需一大批掌握韩语、日语等小语种语言的导游。但目前既懂小语种语言又经过旅游专业培养的人才极少,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要。
3.旅游市场从业人员素质不容乐观。各地区旅游业发展及从业人员素质差距大,欠发达地区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由于一些旅游服务人员的思想业务素质不高,还出现了“一流的服务设施,三流的服务质量”,“上等的绝美佳景,等外的服务态度”之怪状。一些高品位、高等级的人文旅游资源,在一些水平不高的导游员的解说下黯然失色。
(四)旅游人才的培养状况
1、专业设置单调,开发不全面。济宁市高等院校所开设的旅游类专业主要是旅游管理和旅游英语,中等学校开设的专业主要有饭店服务与管理、旅行社服务与管理以及烹饪等。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中缺乏诸如旅游营销、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商品开发与设计、旅游环境保护等符合社会实际需要、适应旅游业新的发展趋势的专业。
2、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人才规格偏离市场需求。一些学校旅游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方案没能很好地体现旅游市场需求,有的课程设置过于宽泛,有些缺乏针对性,缺少相应的实践环节,培养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有些则偏重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而轻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致使培养的人才存在着知识结构不合理,偏离行业要求,以至于出现了如此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缺少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与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面临就业难的困境。
3、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实训条件较差。一些院校均是近年才开设旅游类专业的,由于在校生少等原因,对旅游专业建设的投入力度不够大,致使许多院校旅游专业的办学条件较差,尤其是实训条件极差,“两张床位就办酒店管理专业”的现象不在少数。
4、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双师型骨干教师。济宁市现有一些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开办的旅游专业是在外语、历史、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因此,相当部分旅游专业的师资自然也是从这些专业中产生,导致了师资力量先天不足,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即便是近些年新进的教师,大多数也是直接从高校到高校,过于偏重理论,缺少实战经验。师资队伍中缺乏高学历、高职称、双师型的骨干教师。
5、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进修机会少,继续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极少有机会参加各种专业培训进修,导致旅游从业人员的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素质得不到持续提高,能力得不到进一步增强。
市场调查报告 篇6
中国服饰报市场调研中心通过深访、实地考察、调查问卷、电话访问等办法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省市具有代表性的商场做定期跟踪调研已近两年的时间。所调研的内容涉及了商场服装整体销售、各类服装品牌运营、商场和商圈消费者定位构成及其消费情况等各个方面。在这两年的时间里,调研中心不但通过调研积累了大量的市场一手原始数据和不同类别服装的经营状况资料,并且和各地服装商场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
本报在往期报纸中陆续刊登了北京品牌童装、羽绒服、品牌男裤、品牌女裤、品牌羊毛衫、品牌羊绒衫、品牌女鞋、品牌内衣、品牌男装、天津品牌童装、全国品牌运动装等市场基本运营状况的调研报告,给各类服装企业提供了具有很高商业价值的市场信息和数据。此举对服装企业的运营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着“深入市场一线,助力中国服装企业成长”的宗旨,本报市场调研中心于20xx年春节前后对北京市内17家商场的品牌女装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这17家商场分别为蓝岛大厦、北辰购物中心、西单商场、东安市场、百货大楼、翠微大厦、长安商场、百盛购物中心、双安商场、SOGO、贵友大厦、城乡贸易中心、当代商城、中友百货、方庄贵友、赛特购物中心、燕莎购物中心。这些商场覆盖了北京东、南、西、北四个区域的商场,而且其消费层次从年龄、收入、文化、职业等层面的覆盖性也比较广泛,在北京的中高档服装消费领域有一定的代表性。
综合调研情况,本报从营销的角度对调研数据和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剖析,本期刊出此次调研的基本报告,以飨读者(报告中所提及的数据以北京十七家商场调研时段的数据为依据)。
一、基本情况
1.品牌数量及来源地(表一略 详见本报3月23日第11期)
此次调研的17家商场中,共有女装品牌481个,分别来自18个不同的地区(品牌来源地以各品牌在国内及代理商营销总部的所在地为统计标准)。
在481个品牌中,北京的品牌最多,达到了169个,市场覆盖率为35.1%;广东的品牌150个,市场覆盖率为31.2%,位居第二;上海的品牌排在第三位,品牌数量94个,市场覆盖率为19.5%;浙江的品牌17个,以3.5%的市场覆盖率排在了第四位;天津的品牌数量11个,市场覆盖率为2.3%,排在第五位;福建的品牌9个,以1.9%的市场覆盖率排在了第六位;辽宁的品牌则以7个品牌,1.5%的市场覆盖率排在了第七位;江苏的`品牌排在第八位,其品牌数为6个,市场覆盖率为1.2%;山东的品牌排在第九位,品牌数量5个,市场覆盖率1%;湖北的品牌3个,市场覆盖率为0.6%,排在了第十位;黑龙江、河北和河南等8个地区的品牌总体数量为10个,这几个地区品牌在北京的整体市场覆盖率为2.1%。
从北京市场品牌女装来源地的统计来看,不难看出北京市场品牌女装虽然来源地数量较多,但是各地的品牌数量有很大的差距,在异地品牌中排在第二位的广东品牌数量和排在第三位的上海品牌数量相差就达到了56个品牌,这个差距数几乎达到了其余异地品牌的整体数量。另外,北京市场中北京、广东和上海三地的品牌总数量占据了北京市场女装品牌总数的85.8%。这一数据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也可以反映出北京市场品牌女装的品牌来源地的集聚效应是很高的。
经过本报从品牌产品款式、风格、时尚性、目标消费群体年龄等层面对这三地品牌整体的分析、对比发现,北京的女装品牌主要以成熟女性为主、产品偏向职业装;上海的服装以国外引进品牌居多,休闲装的比重较大,目标群体多以年轻的女性为主;广东的品牌以时尚、个性和休闲为主。
2.单一品牌商场覆盖率(表二略 详见本报3月23日第11期)
从整体的调查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在481个品牌女装中,商场覆盖率在50%以上的品牌数量仅为11个,只占了整个品牌数量的2%左右,而进驻一家商场,商场覆盖率为6%的品牌女装数量却高达264个,占品牌总数的54%以上。由此可见,北京市场品牌女装的商场覆盖率相差很大,大部分品牌的商场覆盖率都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