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调查报告(精选34篇)
(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好成效,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一是抗旱防汛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加大。目前,共争取国家、省、市水利工程建设到位资金255 万元,中和灌区配套工程和先锋水库建设工程通过省水利厅论证评审,近期开始启动;新城灌区配套工程在建项目完成投资590万元;投资70万元抢修华炉和火星拦河坝;投资17万元解决关门山灌区渠道供水问题;投资10万元打人饮井4眼,清洗人饮井12眼;投资60万元进行水保工程修复工作;整修蚂蚁河堤防,完成土方10万立方米,堤防护岸林完好率达到90%以上,汛前检查和准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二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任务超额完成。共完成造林70570亩,占市下达计划55000亩的128%。其中完成退耕还林10000亩,两荒造林13070亩,封山造林40000亩,分别完成计划的100%、261%、 100%;完成薪炭林建设7500亩;完成道路绿化80公里,绿化村屯10个;完成义务植树60万株,占计划的109%;完成育苗2100亩。同时加大了护林防火工作力度,确保国家森林资源的安全。三是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春耕期间全县完成机械化整地80万亩,其中大型机械整地34万亩,小型机械整地46万亩,机械播种62.5万亩,农机作业率和标准化作业水平大幅提高。。
(七)扶贫开发工作进展顺利,整村推进项目启动早、进展快。今年是我县第二批实施整村推进的第二年,确定扶贫开发整村推进18个村、79个自然屯,立项批准97个项目,共争取扶贫资金942.3万元。全年完成打人畜饮水井3眼,抗旱补水井6眼,修改河道一项,自来水入户项目14项33个自然屯;建农机服务队18个,购买机车54台(套),建农机车库18个720平方米;新建村屯4级砂石路2条3.1公里,维修村屯4级砂石路13条39.85公里;新建钢混盖板桥5座;有线电视入户16个村4350户;维修学校教室2个;已建项目配套工程18个。目前项目前期工作全面结束,6月份全面实施。全省扶贫开发现场推进会将于7月份在我县召开。通过争取,今年3月1日国家扶贫办正式批准我县继嘉亚麻纺织有限公司为扶贫龙头企业,现正在为该企业申请专项扶贫贷款资金 1000万元,促进企业扩大经营规模。
(八)粮食销售和企业改革进展有序,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初见成效。截止5月末,全县库存销售陈粮19981吨,占销售总任务18186吨的104.32%,提前三个月完成省、市下达的陈粮销售任务,企业实现减亏103万元。签订秋粮收购合同面积为1400亩,优质水稻600吨。目前粮食系统1441人并轨工作全面结束,企业人员缩减到264人,共筹措资金2372.34万元,保证了全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和并轨工作的顺利实施。全县销售食盐累计613吨,上缴税金8万元,查处无碘私盐2.6吨,进一步规范盐业市场管理,确保全县人民吃上放心盐。
新形势:
(一)政策环境优越。中央在保持原有“一免两补”政策的基础上,在支持和保护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我县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粮食、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化及围绕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促增收提供最佳机遇期,主题更突出,重点更明确。
(二)农民从事各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投入力度明显增强。去年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农村各业生产的原始资本积累增加,发展农业的`内动力增强,信贷部门的投贷力度也明显加大。截止5月30日统计,全县春耕生产共投入资金2.2亿元,同比增加5000万元,其中信用联社投放农业贷款1.6亿元,同比增投4000万元,增幅33%,农民自筹5000万元,同比增加1000万元,增幅25%,这是历年来所没有的现象。
(三)农业生产标准明显提高。全县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达8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1%,新增水稻育苗大棚300栋,本田育苗减少,育苗标准提高,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大,新技术成果转化率高。
(四)去冬今春雪雨大,土壤墒情好。全县各大小塘坝和水库蓄水量充足,全县23座中小型水库蓄水量近8000万立方米,塘坝蓄水量1320万立方米,有利于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田渴水的问题。
(五)农业生产物资充足。今年农业机械购买力增强,保有量加大,农民投入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向上争取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资金50万元,农机更新资金35万元,全县农户购买大型机械积极性空前高涨。
(六)乡镇机构改革、乡村职能转换、化解乡村债务、解决中央政策与基层实际工作间的矛盾(一免两补、土地纠纷)以及乡镇公共事业和村集体公益事业建设将成为县、乡、村所面临的近一个时期内无法回避、很难解决、必须解决的工作重点。
(七)乡镇干部及涉农部门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一方面抽调212名机关干部组成促农工作队,重点为贫困户解决了生产资金,保证了贫困户种上地、种好地。另一方面在乡村干部及涉农干部中开展争当“五员”活动(即党在农村政策的宣传员、化解农村矛盾的调解员、引领农民致富的信息员、新技术推广的指导员、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监督员),全面提高了干部服务群众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本领,确保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新问题:
(一)受“一免两补”政策和粮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初步形成的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受到严重冲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如:亚麻、万寿菊及其它经济作物耕种面积减少),加上龙头企业牵动力不强,基地规模小、产品深加工优势弱,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阻碍了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春耕生产气候条件不利。前期气温低、回暖晚、倒春寒、雨水大,近期有连续发生冻害、雹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如果后期再遇早霜,可能要造成全县粮食减产、农民增收下降。
(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由于我县农田水利设施一直是超负荷运行,加上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不配套,跑、冒、漏严重,蓄水能力差,今年旱改水又面积大,所以,抗春早、保春灌仍然是当前农业生产的难点问题。
(四)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抵消了“一免两补”政策使农民增加的收入。根据市场调查,今年二铵每吨同期上涨25%,尿素上涨19%,复合肥上涨 35%,农膜上涨50%;柴油每升同期上涨19%。由此造成水稻亩增加成本31.9元,全县39万亩水稻增加生产成本1244.1万元;玉米亩增加成本 13.7元,15万亩玉米增加成本205.5万元;大豆亩增加成本16.1元,38万亩大豆增加生产成本611.8万元。以上三大作物总增加生产成本 20xx.4万元,人均增加农业生产成本130元,加上去年农资上涨人均增加农业生产成本130元,基本上抵消了“一免两补”政策使农民人均增加的265 元收入。
(五)农村土地矛盾仍然突出。目前乡镇政府领导最感头疼的事就是因土地纠纷上访的人数越来越多。一是17号文件执行难度大,按17号文件规定,户在人不在农户给予补地,使地源少的村屯很难补到土地,有地源的村屯补地也将引起更大范围的上访,此规定也与哈市二轮土地承包政策相悖。二是乡村干部对一些问题底数不清、调查了解不够、解决问题没有根本办法,致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在矛盾纠纷中,存在权属不明、合同不清等遗留问题,如解决不好,达不倒自己意愿便采取极端办法解决,给农村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截止目前,全县涉及土地纠纷案件916起,涉及2925人次。其中农委接待180起,780人次;信访办270 起,1269人次;司法局240起,650人次;法院226起,226人次。
(六)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出现新的困难。一方面免征农业税后,原来由乡村承担的一些公益事业失去了财力保障(五保户、孤儿、伤残人员抚养每村1万元)。修路、修桥、植树造林、村级小学维护等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陷入停滞状态; 另一方面 农村“一事一议”(事难议、议难决、决难办)。筹资筹劳制度阻力大、难以施行。如国家不出台相应政策,乡镇公共事业和村集体公益事业近一个时期内将处于瘫痪状态。
(七)乡村两级债务沉重,财力难支撑。多年来,由于受农村兴办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乡村道路和一些达标工程的公益事业等因素,使乡村留下了大量的债务。目前,我县9个乡镇负债3291万元,乡均负债366万元。106个村负债7100万元,村均负债67万元。乡村两级共负债10391万元,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负债693元。加上实施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和“一免两补”政策后,乡村两级收入减少,许多乡村负债较重,债务的清偿越发艰难,沉重的债务负担已经成为制约今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20xx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展望
展望20xx年,随着全国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扶持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全社会更加关注“三农”问题,20xx年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形势进一步趋好。因此,20xx年xx县县农村经济仍将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通过近几年来大力调整农业及农村产业结构,结构调整的累计效应更加显现,农业农村经济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乡镇企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一、二、三产业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农村市场继续保持活跃,农产品价格在20xx年全面回升的基础上将继续保持整体平稳的趋势;在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和投资、消费、出口的拉动下,农村经济总量呈稳定壮大的态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