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工作范文 > 报告范文

报告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通用31篇)

2024-04-01 03:39:06报告范文打印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通用31篇) 内容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为深入的了解这些问题我在农村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通过这次调查,我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

  本课题的“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指农民工子女,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或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无法照顾的儿童,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以及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本课题以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为调查对象,深入浅出地分析、研究、思考,探讨并加深了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认识。

  一、调查说明

  (一)调查目的

  目前,社会上最广泛关注的就是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了解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及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和学习状况,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二)调查内容

  1.开展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教学活动。

  2.为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做心理辅导。

  3.调查活动。

  ①调查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②调查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

  ③调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④留守儿童的心事调查。

  (三)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我们设计了一份《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调查问卷,请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对问卷中的问题进行不记名选择与作答。我们发放调查问卷共300份,收回240份,回收率为80%。我们的问卷共设有50道题.调研结果显示,受调研活动的男女比例为52:48。从调查人群的年龄角度看,在10岁以下的人占30%,10岁以上占70%。

  2.访谈法:通过面对面的交谈,来收集各个层次的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看法和意见。

  二、情况汇总

  1.父母的工作问题。在被调查者中,“父母都出去打工了”的占70%,“父亲出去打工”的占15%,“母亲出去打工”的占10%;“在县城内打工”的占15%“跨县、跨市打工”的占25%,“跨省打工”的占60%。

  2.监管照顾问题。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占到60%。监护人教育孩子的知识来源于自己摸索的占49.5%,从长辈那里学来的占33%,而通过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班或家长学校学习的仅占3%。近30%的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聊天,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其次是生活情况,过问孩子情绪问题的只占13%。监护人的不重视,大多数的老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生”,缺乏正确的引导,是许多留守儿童养成诸多不好的习惯,严重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在被调查者中,“你的父母不在你身边时,你和谁生活在一起?”,60%的被调查者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20%的被调查者与“亲戚”生活在一起,18%的被调查者与“其他人”生活在一起,2%的被调查者则“自己住”。

  3.心理态度问题。大多数留守儿童性格内向、孤僻、倔强、与人交往少。在不开心时,都会出现一些“想早点长大独立”,“想让父母安慰自己”,“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别人”超长的想法;有些还甚至想离家出走,多为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怀与社会的关注,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的留守儿童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不愿与其他同学和小朋友交流、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心理状态不佳。在被调查者中,“你是否担心父母在外打工会出事?”,其中,“很担心”的占33%,“有点担心”的占46%,“不担心”的占19%;“你是否觉得自己很棒、很优秀?”,“我很棒,我做的很好”的占33%,“我做的很一般”的占54%,“我做的比很多人差”的占11%,其余2%的被调查者则称“我做什么都不成功”。

  4.学习问题。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学龄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占15.9%;学习良好,占35.9%;学习成绩一般,占43.7%;学习成绩较差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仅占18.7%。对于“你对学习的态度如何?”这一问题,“听老师话,十分刻苦”的占21%,“听老师话,比较刻苦”的占45%,“一般,不爱听老师话”的占28%,“不努力,不爱听老师话”的占6%。“有没有在课后复习知识?如果没有,是什么原因呢?”,“经常复习”的占31%,“很少复习,没时间”的占19%,“偶尔复习,想不起来”的占36%,“很少复习,不喜欢”的占13%。

  5.人际关系问题。“在学校里的朋友多吗?”,回答“很多”的占41%,“不是很多”的占47%,“很少”的占11%,“没有”的占1%。对于“你是否喜欢呆在角落,害怕陌生人?”这一问题,回答“喜欢,害怕”的占15%,“喜欢,不害怕”的占37%,“不喜欢,害怕”的占9%,“不喜欢,不害怕”的占39%。

  6.生活问题。79%的留守儿童与自己的祖父母或与其亲戚居住在一起,另有21%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居住在一起。在所有留守儿童中,有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与自己的监护人之间存在极大矛盾,有23.9%留守儿童与自己的父母经常联系,并仅有22%的留守儿童在与人闹矛盾时选择向父母诉苦。另外,有2成以上的留守儿童认为社会并不关心自己。

  三、发现问题

  近年来,关于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某种角度来说,留守儿童如果监护管理规范有效和教育方式得当,确实能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和思想素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主要可以培养他们果断的判断力,锻炼他们独立生活能力,遇事可以自主思考避免依赖,学会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调查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为亲情关怀缺失、心理问题骤增、学习兴趣减退、道德意识淡漠、法制意识淡化、安全隐患增多等。

  1.课程学习方面。主要表现为学生习惯不良,教育单调,成绩不佳。

  (1)学习成绩不佳。调查发现,不少留守儿童由于思念父母、家庭温暖不够、体制不好等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不高,成绩基本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2)学习动机不足。留守儿童对学习的意义认识不够,家庭教育缺乏、教育监督落后和父母的期望值较低等都是他们学习动机不足的原因。

  2.生理状况方面。主要表现在隔代教育,与父母间的亲情缺乏,心态逐渐失衡;价值观扭曲,道德滑坡。

  (1)留守儿童一般寄居在亲戚家、祖父母代养或者在学校住宿。由于,亲戚情况与家里情况一般相似,不能为孩子提供很好的生活条件并存在一定的歧视现象,他们得不到很好的营养补足。

  (2)农村寄宿制学校条件较差,卫生状况令人担忧,学校宿舍非常紧张,多人共挤一间容量有限的宿舍。学校的食堂卫生和饭菜的安全性同样存在隐患。

  3.心理状况方面。

  (1)心理自卑。一般情况下,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情况较差,他们在物质上得不到满足,与其他同龄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并且,没有父母陪在身边,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

  (2)心理逆反。他们缺少关怀并且受到一定的歧视,人际沟通渠道和情绪发泄情绪不够畅通,当他们感到郁闷压抑的时候,难免会选择较为负面极端的方式表达出来。

  (3)个性自私任性。父母由于不能陪在孩子身边,只能在经济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要求较为顺从,以此来弥补孩子。祖辈在教育监管过程中较为溺爱孙辈,一味的顺从和娇宠造成了留守儿童自私任性的心理现象。

  4.思想道德品质方面。

  (1)道德观念缺失。“金钱+物质”成为“打工一族”的父母用来最直接的弥补孩子的方式,孩子对金钱没有全面的认识,容易养成好逸恶劳和功利享乐等思想,认为“读书不如打工”等读书无用、学习无用思想。认为打工赚钱较快,不积极主动的继续学习深造,得不到更高更好的教育。

  (2)道德行为失常。近年来,出现不少留守儿童违法乱纪的事情,甚至出现留守儿童组成的盗窃团队等。“留守儿童”和“不良少年”甚至画上了等号,在道德行为方面表现失常,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约束能力较低。

  5.安全知识方面。

  (1)人身安全意识薄弱,得不到父母的保护和教育,监管人的文化程度往往较低,生活条件往往较差,“有病不能医”的现象导致留守儿童们得不到有效的救治,甚至造成终生的遗憾。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