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工作范文 > 报告范文

报告范文

理想调查报告(精选7篇)

2024-09-18 06:11:49报告范文打印
理想调查报告(精选7篇) 为摸清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而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工作提供参考素材和决策依据,我们于20xx年9月份以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理工学院二、三年级的本科生为对象,采取调查表的形式,以我的理想、我的信念为题进行了调查。....

  十、在调查中发现,有部分人选择经商,搞学术研究和工程类,有少数的人想从政和文学创作,IT类等,也许这些和自己的专业有关系和自己的爱好有关系。大多数的人都认为理想有生活有促进的作用吧,有的人只是偶尔想起很认为起的作用不大,大家很多都想过着小康的生活,和过着自己舒心的日子。但是这些仍要要靠自己的理想去实现,在现实的社会中,有百分之70的人都选择为了适应家庭和就业形势而改变和因为自己的思想而改变。

  二、基于调查资料和分析结论

  联系当前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实际,进一步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发现:

  1.近70%的大学生具有立足现实、目标远大的理想和崇高而坚定可行的信念,说明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理想信念教育总体上是成功的,有成效的。

  2.少数大学生理想远大,但缺乏实现理想的具体目标,正说明他们对社会现实的了解还比较缺乏,对自己投身社会以后的路怎么走尚未进入构思和设计程序。

  3.自以为对市场经济社会现实已然了解的少部分大学生以钱财为理想,他们只看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社会难免出现的一些不公的、腐败的和丑恶的现象,而没有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朝着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及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区别,实际上还是反映出他们对社会现实的不甚了解。

  4.少数大学生思想消极颓废、心灵空虚、不思进取以及混文凭、早恋等现象,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出当前高校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薄弱环节。

  三:对策建议:

  理想作为人对未来事物的有根据的、合理的想像或希望,具有人生目标的意义。信念作为人对现存的或可能的事物、观念等确信的看法,是实现人生目标的精神支柱。针对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根据对本次调查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我们从事高校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实践,针对性地提出对当代大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建议如下:

  1、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2、大多数的同学都对自己的专业有的不是很满意,而定位在以后我理想,其实在大学期间,也可以去图书管学自己想学的科目,比如管理类啊,还可以修第二学位,等等,为自己以后的理想增加筹码。也可以树立榜样,激励自己

  3、社会和大学相结合,让同学更早步入社会,了解社会,可以参加公益活动,和各种活动,增加自己的经验,有各种模拟面试,也可以参加,锻炼一下自己

  4、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促使大学生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等等各方面的活动,都能增加对理想的确定的坚持。

  四,调查总结

  结果此次的调查,让我们更加的了解了大学生的理想状况,和调查方法和怎么样统计,更加准确的了解情况,为以后的各种调查做了铺垫,能更加准确的了解动态,情况。

理想调查报告 篇6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所面临的新的时代背景与时代课题

  1。在全球化背景下,价值领域空前频繁的相互交流与激烈碰撞。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加快了融入全球化的步伐,同样加剧了我国思想理论界与世界的融会与交锋。其利无须赘言,其弊便是致使价值选择的茫然甚至混乱,这对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究其原因:其一,面对社会思潮多元碰撞,促使当代大学生要在多种价值判断中进行选择。这使青年学生避免了改革开放前价值选择一元化所带来的僵化,但同时又面临丧失价值选择标准的危险,我们跳出了“没有选择的标准”之禁锢,但又可能进入“没有标准的选择”之歧途。

  其二,青年学生对西方现代社会思潮的认识局限。由于青年学生在理论修养与社会实践上的欠缺,面对复杂的现代西方社会思潮,求新追异成为其群体性特征,却很难认清这些思潮的本质以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加之,在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只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如何超越传统西方文化进行介绍,并没有理清这些先进理论同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之间的理论关系。没有清晰地向学生表明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实现对其超越的?在理论尚未澄明的情况下,在教学实践中,也只能进行灌输式的说教,难以使学生在理想信念形成的过程中积极地进行反思与批判,难以使理想信念内化为大学生自觉的行动准则。因此,如何对西方社会思潮进行批判与借鉴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重要理论课题。

  2。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结构、经济体制与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着深刻的社会转型,其进步意义有目共睹,但同时也伴随着种种转型的阵痛。这反映在高校中则表现为:青年学生身处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近期理想与长远理想这三对矛盾的挣扎之中。从理论层面看,上述三对矛盾本身并不存在无法调和的冲突,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部分青年学生对于物质利益、个人选择与现实问题的偏执与贪求,抑或是在这些矛盾的挣扎中茫然不知所措。这表面上看来,是理想信念的日益个体化与多元化,但实际上却是对这一问题偏激化或虚无化的理解。即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们在其价值判断中,仍然存在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机械思维方式,或者什么都不是的虚无主义倾向。从教学实践层面看,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财富的与日俱增、个体选择的日益丰富,只是偏重于后者的说教,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其同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现实的感性判断产生某种隔膜。而如何统摄理想与现实,帮助学生对中国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同样是当代大学理想信念教育变革的重要课题。

  3。互联网时代的冲击。由于互联网对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其普及也使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方式面临着挑战。首先,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开放性与便捷性的特点,这就加速了前文所述的价值观念的交流与碰撞,增加了价值选择相对主义的可能性。其次,互联网信息发布方式具有明显的去中心化、分散化倾向,也就是人人均可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并有可能得到广泛的传播。这就导致互联网海量信息中良莠不齐的价值选择标准,甚至不乏较为极端的价值判断与虚假的信息。大学生作为互联网主要的使用人群之一,一方面易接受这些混杂思想的影响,使价值判断进一步模糊化;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中师生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信息的占有者与传播者,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方,是将何为正确者传授给学生。但是由于互联网使获取信息日渐高效便捷,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轻易获得远远超过教师在短暂的课堂时间能够传达的关于某一知识的信息。教师与学生信息占有不对称关系的改变,使学生日渐由教育实践的被动接受者成为主导方。因此,教学的主要任务也由传递信息转变为甄别信息的方法,也就是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既要帮助青年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也使其获得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方法,不仅“授之以鱼”,还“授之以渔”。前文提及的三方面变化虽然有细节上的差别,但又存在一个共同的焦点:当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其深层次原因在于思维方式局限,即缺乏辩证的理论反思能力。而要培养辩证思维方式则要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做出适当的调整。

  二、关于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调整的探讨

  1。充分利用学术界理论研究的前沿成果,适当强化对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本质的介绍。20世纪以来的西方社会思潮以消解传统形而上学倾向为己任,其产生与发展有着清晰的历史脉络。如果说近代自文艺复兴以来兴起的理性主义,是为了消解宗教意义上的神祇、政治意义上的帝王将相,以彰显人类的理性,并以此为基础来确证人的尊严与价值,并将其视为放之四海皆准的终极价值。那么包括后现代主义在内的现代西方社会思潮就是要消解“理性主义”本身神圣的光环,即消解文化意义上的圣人圣言。在他们看来,“理性”本身已经异化为新的神祇,在理性的绝对性、普遍性、统一性的统治下,人们已经失去了独立性和丰富性与无限性的可能,甚至威胁人类存续本身。不论是人本主义将这种理性称作冷酷的、无人性的理性;还是生态主义声讨对科技理性的盲目崇拜,进而对自然进行无休止掠夺,导致生态危机等等都是这一观念的体现。不能否认现代西方社会思潮中有着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对人类现实生存危机的思考。但我们也应看到,他们在消解一切神圣形象的同时,也消解了人类对于神圣与崇高本身的追求。他们对崇高的否认也必然导致价值判断上的相对主义,甚至理想信念上的虚无主义。这既体现在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相互激荡上,也体现在相对主义思想所带来的意义缺失、崇高失落所导致的整体迷茫之中。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