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调研报告(精选32篇)
1、国际政治、经济快速两极分化和国内改革开放迅猛推进是影响行业用工分配制度的大气候和潜意识。国际政治、经济快速两极分化和国内改革开放迅猛推进的一个共同心照不宣的现象是团体化、私有化,而且这种团体化和私有化无不以政权或公正的形象出现,随着国际多缘融合和国内改革深化,社会财富流向这些团体或个人,在短期内,全球的稳定和国内的稳定不再依靠绝大多数民众,而是奇特地依附在这些财团或个人身上,于是,每个人在这样一种潮涌下,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意识里沉淀了这种龌龊的思维,这种思维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更是一种思想和行动的.支配。
2、用工分配制度是一种管理制度,是由管理者制定、发布和执行,因此,管理者的政治立场、思想品质和人格定势决定了他所订立的制度是否代表广大劳动者的利益,是否与党的路线、方针保持高度一致,是否带有普遍性、合理性和适用性。
3、管理者的利益归属和工作方式方法决定了用工分配制度的本质属性。毫无疑问,管理者的利益阶层确定了制度的公平性,同时,管理者的调查方式和分析事物的方法无不深刻影响着制度的准确性,站在绝大多数劳动者的立场和诚恳听取绝大多数劳动者的呼声与站在各级各层管理者或听取各级各层管理者的建议所做出来的决定迥然不同,当然,由此制定出来的制度也不一样。
4、地缘政治、经济和地域政治、经济,以及垄断行业的潜规则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越是贫穷的地方偏向于富裕阶层的制度就越明显,越是封闭保守的地方,强权政治和剥削制度就越显现,另外,由于烟草行业人财物内外贸高度垄断,货币、物资高度统一,垂直管理严密,管理形成一个较为独立的封闭循环系统,缺乏社会监督、忽略民主,各种不合理的潜规则畅通无阻,所有这些现象都有形无形地左右着一项公平合理制度的产生。
二、行业用工分配制度现状
1、用工现状
行业组建30年来,基本上沿用了一条因事用人的路子,也就是说,因为企业的需要,才招揽人员,可以说方向是正确的。目前,行业用工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正式工和聘用工,正式工的来源基本上依靠国家分配和世袭,只有很少一部分高端人才通过市场调节,正式工里面的中高端管理人员走的是国家公务员路子,运用的是行政管理体制,这类人是行业的管理主体,通常在各级各类管理岗位或企业要害部位,一般不参与生产经营和市场维护;聘用工来源比较多元,这些员工大都因行业企业的需要陆续从多个渠道招聘的。从行业组建直到现在,上世纪90年代前,行业用工机制正常时,这部分员工里面的工龄长、有才干、业绩突出的极少数转成了正式工,目前,这类人都工作在行业生产经营和市场管理一线,也有的在机关服务类岗位上,他们远离管理岗位和要害部位,极少部分在一线艰苦部位担任管理者,但职位在副科级的几乎为零。总体来讲,阶层固化在烟草行业尤为突出。
2、分配现状
描述行业分配现状用单一的方法很难概括,但如果把一个单位一个企业总体分配作为一个整体,然后按照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类型的人员所得进行切割,你就会清楚地看到行业分配现状的陡峭“金塔”形状。处在“金塔”底端人员众多,平均所得最少,处在“金塔”顶端的人员稀少,平均所得最多。从纵向看,正式工和聘用工、各个职级之间分配差距巨大,随之附带的所有福利和公益亦相应巨大;从横向看,省市之间、市县之间、地域之间、机关基层之间分配差距悬殊,随之附带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亦相应悬殊。这种貌似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其实渗透了一种腐败和颓废,我们再仔细甄别一下处在“金塔”不同利益位置的人员社会关系,以及底端人员向上攀爬的方式方法,这样,你就不难发现目前的行业分配制度存在的弊端。即便如此,这还尚不包括潜规则下不无人知的各种福利投资和灰色收入。
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基于用工分配制度的不尽合理,行业现存的事实是:管理阶层和要害部位德才兼优的人才匮乏,中下层优秀人才难于脱颖而出;少部分人私欲膨胀生活糜烂,一部分员工处在生存危机的困境当中。
一是聘用员工没有上升和施展抱负的平台和通道,激励机制没有很好地同用工分配制度联系起来,企业无生命力,员工无目标方向。
二是部分员工生活质量差,后顾之忧强烈,处在底层的员工无生活保障和生存保证,生活压力大,生存风险指数高,难于抵御生活变故和生存危机。
三是现行的用工分配制度指向不明,未能体现多劳多得价值取向,误导了部分青年员工的人生观。
四、几点建议
1、建议行业用工分配管理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走群众路线,在广泛、深入、细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听取和接受一线员工的建议和意见。
2、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站在最广泛的立场上,客观地制定一套既符合行业企业又密切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一致的被广大劳动者接受的用工分配制度。
3、打破用工体制上的身份界限和分配制度上支离破碎的种种差别,构筑人才成长平台,打通人员优化流动通道,以人为本,尊重劳动者的劳动,分配倾斜一线,消除身份歧视,实现收入、福利、保障平等。
劳动力市场调研报告 篇24
药品分类管理是国际上普遍认可与采用的管理模式。世界上第一个创建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国家是美国,这是由于当时(20世纪30—40年代)发生了几起严重的“药害”事件,使其必须加强对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管理,通过立法,严格划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至50年代建立起分类管理制度。50年代以后主要发达国家都相继建立了这一制度。目前,多数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包括我国,东南亚国家以及香港、中国台湾地区都建立了这一制度,东欧国家也在近几年逐步推行这一制度。
我国在1999年启动药品分类管理工作,之后全面展开。为促进做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实施工作,国家局于20xx—20xx年连续发布了《实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20xx—20xx年工作计划》和《关于做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实施工作的通知》,同时,于近期先后召开了两次药品分类工作会议,国家实施药品分类管理的决心可见一斑。
推进药品分类管理有利于保障人民用药安全,处方药的严格使用,可以减少滥用带来的许多不良反应和机体耐受性及耐受性带来的治疗困难,非处方药的合理使用,能够增强人们的自我保健、自我药疗意识,促进我国“人人享受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推动医药卫生制度改革;有利于逐步与国际上通行的药品管理模式接轨,有利于国际间合理用药的学术交流,提高用药水平。
推进药品分类管理势在必行
一、我市流通领域药品分类的现状和问题
xx市局一直把药品分类作为全局工作的重点,通过几年来的规范管理,全市药品流通领域药品分类逐渐完成阶段性目标,实现了三个转变。
1、药品陈列转变
100%的药品经营企业的药品陈列由原来的混放转变为如今的把药品与非药品、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内服与外用、功效或剂型相同进行分开摆放的方式,各摆放区都配有相应的标识。
2、药品的销售转变
现在的药品经营者把药品的销售分为两大部分:非处方药销售和处方药销售。处方药的销售经历了直售式、询售式、凭售式三个阶段的转变,同时非处方药销售也随着由利润驱动到信誉驱动的观念变化向疗效合理性转变。
3、药品的咨用转变
药品经营企业的用药咨询的变化较快,由原来的50%药店只配有一名兼职药士到现在100%的药店都配备了专职的药师、从业药师、执业药师作为驻店药师,药品零售企业的审核处方、指导合理用药的工作有的长足进展。
通过对市区百余家的药品零售企业的现场调查,我们发现药品分类工作面临的问题也比较多,概括为三个不能。
1、驻店药师不能保证始终在岗
调查的120家药店,12%驻店药师长期不在岗;40%的驻店药师由于各种原因离岗;36家药店未挂停售处方药的标志;29家药店药师不在岗继续销售处方药。
2、处方药不能完全凭医师处方销售
在40%的驻店药师在岗的药品经营企业中,有近三成未能尽到审核处方的职责,形同虚设,有的不看处方,只盖章;有的只指导,不审核;甚者不闻不问。
3、分类摆放不能做到完全分开
60%的被调查的药店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未能完全分开,个别药品混放,具体表现在没有标识的非处方药混放在处方药区;处方药存放不集中,与非处方药交叉存放;个别非药品混放于药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