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调查报告(通用34篇)
另外,指导不到位也是困扰农村中学生阅读质量提升的因素之一。从调查中还发现,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时间安排不固定: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的占%,利用休息日阅读的
占36%,有空就读的占44%,愿意什么时间看就什么时间看的占36%。虽然部分中学从领导到任课教师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有一定理解,但缺少对学生实行必要的阅读方式及方法的指导,甚至有些中学放任自流,这也是防碍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质量提升的因素之一。
课外书籍拥有量少。
表表33:
课外书籍拥有量(%)
10以上5至10本5本以下或没有%%%
因为经济条件的差异,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学生的阅读内容贫乏是展开课外阅读的一大障碍。从调查结果看,拥有10本以上读物的学生只有%,拥有5至10本读物的学生有%,另外,约有60%的学生只拥有5本以下或没有课外书。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通过调查,现在农村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给我的印象是:惨不忍睹!这样的阅读状况,谈何提升语文水平!谈何提升文化素质!谈何培养健全人格!语文学习活动与其他课程不同,大量的学习活动是在课外实行的,要学好语文,仅仅靠课堂中学到的有限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而课外阅读,又是巩固课内所学知识,丰富、积累语文知识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途径。
探讨初中学生课外阅读量少、阅读面窄的原因,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现在的教育还始终走不出"应试教育"的阴影。考试的指挥棒指到哪里,哪里受害。长期以来,教育行政部门、社会上群众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依据的最主要的标准就是这所学校的升学率的高低。所以,凡中考、高考不用考的科目一律受到冷落。语文学科还算幸运,也还算得上是一门主课。但因为语文这个学科投资多、见效慢,在各学科中是最不受重视的,甚至有的教师还说:语文嘛,多一节和少一节有什么关系!所以,课外阅读当然就更不可能得到重视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中学阶段仿佛变成遥不可及的幻想。再加上绝大部分农村中学教育经费不充足,学校对图书的投入很少。有的学校虽有部分图书,也时隔久远,内容陈旧;再说,因为缺乏理解,管理不善,学校图书室形同虚设;有的中学甚至连图书室和图书都没有,更不用说配套的报纸杂志。假日进城逛书市,我看到习习空调之下,琳琅满目图书中的芸芸学子,我想城里的孩子真是幸福!
那么,该怎样改变这种局面呢?我认为能够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明确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教师先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们应该把展开课外阅读,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当作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而且,我们的语文课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任务,要把这个工作看成是语文教育改革实践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引导,使学生知道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读书能够增情,足以长才”,使他们逐渐明白了课外阅读能够增长知识,提升素质,陶冶情操,是课堂教学的有力配合。
二.转变观点,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减轻课业负担,还孩子以闲暇时间和自由发展的空间。
教师要有“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和素质教育的观点,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使之形成重视读书的良好风气。我们应创造更多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走出封闭、狭隘和沉闷的死胡同,进一步让课堂向社会和自然界开放,恢复知识生动丰富的本来面目;明确课内外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开设阅读指导课,实行准确的阅读指导,制订课外阅读计划,推荐有益读物。
要开设阅读指导课,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准确的阅读方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增强阅读指导的针对性,体现层次性。协助学生提升阅读层次,高起点、高要求。向中学生推荐优秀读物,完善他们的心灵和人格,引导他们走上准确的人生道路克服阅读盲目性,增强阅读效果。引导他们树立准确的阅读观,防止放任自流,造成负面作用。同时,与校团组织联系、挂钩,经常性地展开各种语文活动,促动课外阅读顺利、健康地发展。
四.应协助学生解决书籍少的难题。
书籍少,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阅读。据调查,约有60%的学生是通过与同学、朋友互相交换个人存书实行课外阅读的,20%的学生是通过个人购买书籍实行的,但不论是何种形式,可供选择阅读书籍数量少,已成为严重制约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客观原因。比较切实可行的是发动全体同学的力量,建立一个班级图书角,持续丰富书籍刊物,使学生做“有米之炊”。同时学校要增大对图书的投入,增强图书馆、阅览室的建设与管理。
五、净化图书市场,扫除精神污染。
积极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彻底清除发源地,净化文化市场,为中学生提供健康的、适用的书籍,保护中学生的心灵不受污染。
我相信,虽然中学生课外阅读是一个很大的研究课题,但它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每位中学语文教师以最大的热情潜心研究,努力探索,我相信,课外阅读这朵“灿烂之花”一定会结出“丰硕之果”。只要我们学校、社会、教师家长齐心协力,农村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应该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课外阅读调查报告 篇3
【调查目的结果】
“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成为生活中的指路明灯。”新课标对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仅要教会学生阅读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养成终身自觉阅读的习惯。为了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便于针对性地推荐阅读书目,科学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拓展课堂教学资料。本学期11月份,对本班学生的课外阅读作了调查。全班学生人数59人,收回调查表59份。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调查分析】
1.阅读习惯差:从调查中发现,学生没有养成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我们班学生喜欢读书的学生大约占一半,竟然还有2人不喜欢读书,状况堪忧;自觉读书的不足班级学生的一半,大部分是在家长和老师的督促下阅读;每一天保证一小时阅读的学生64%,阅读时间不能保证,各几乎占三分之一;尤其是不愿意与同学交流阅读体会者占多数,仅7人愿意与人交流;在阅读批注圈画记录方面有40%人从不动笔;49.2%学生阅读时能做到专心致志,3.4%人竟然是在三心二意的状态下阅读,47.5%学生承认阅读时比较认真。由此可见,大多学生对科学阅读方法的掌握不够,好的阅读习惯没有养成,而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自然无法评估。而从调查表中得知学生迫切期望教师向他们推荐课外阅读书目,运用课堂时间阅读课外书籍,讲一讲阅读故事,定期让他们交流阅读体会。
2.阅读资料单一:身为六年级学生,竟然还有17名学生喜欢看卡通小说类书籍,阅读中外名著者仅占班级的45.5%。阅读书目比较直观浅显,欣赏不了陶冶性情的名著,看不懂深奥的自然科学书籍,喜欢浏览浅显易懂的卡通小说童话寓言类书籍,与所在年级不成正比。
【调查反思】
1.家庭因素。从学生的家庭环境来看,他们大部分来自进城打工者家庭,这些家庭缺少基本的读书氛围,很多学生的父母几乎每夜都在电视前或者在打牌中度过。家长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阅读习惯,没有浓厚的家庭文化环境的熏陶,这一客观因素造成学生没有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2.家长盲目指导。由于家长文化的局限性,客观上不明确阅读哪类书籍对孩子有益,对孩子的阅读指导束手五策。只是抱怨孩子不读书,贪玩,盲目购买教辅资料逼着孩子阅读,认为这就是课外阅读,歪曲“阅读”一词的深刻。甚至盲目认为:只要孩子把语文书上课文会背了,就是学好了语文。这也是造成学生阅读资料浅显书籍的客观原因。
3.应付阅读作业。除了以上两个客观因素外,与教师的阅读指导和阅读兴趣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虽然每周一老师都检查学生上周阅读的书目和阅读时间是否保证半小时以上,并由家长签字证明,但是完成质量普遍不高。学生普遍带着应付的心理阅读,加之家长督促不力,阅读效果可想而知。这是逼迫学生阅读,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4.理解潜力低下。课外阅读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成绩,分析理解潜力普遍差。对于文字描述性的问题或需要加以主观分析的习题,就无从答起。作文时导致错别字语病连篇,理解潜力明显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