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家庭示范户事迹材料(精选32篇)
从去到老人那里她都在注意观察孩子的表情,平时爱讲话的孩子表情一直很凝重,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看得出被眼前的情景感动着也在尽力忍着,做事特别认真,安静,扶老人上完厕所后一直拉到屋里。催了好几次要让爷爷、奶奶吃饭,老人不肯,热情的拉着他们说要一起吃才行,儿子拉着失明的奶奶摸着带去的礼物,嘱咐着奶奶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一定要好好吃。该走了,孩子帮忙把老人的饭盛好端到手上,转身上车的刹那她的眼泪还是掉了下来,没敢看孩子,怕孩子看到妈妈脆弱的一面,此时孩子的眼里估计也是挂不住的。她知道这次的社会实践会将在孩子的心中产生很大的反响。
在回来的路上,她们都很沉默,话很少,但是孩子还是与妈妈约定明年如果有时间再去看望老人,希望两位老人健康长寿。
这就是她用心经营的家庭,她们一家是温馨的小家,她们一家更爱着我们社会这个和谐的大家。
和谐家庭示范户事迹材料 篇9
沈家庭,江苏省如东县掘港昌和水岸花城,家庭成员4人。
这是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妻子与丈夫“前女友”的父母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演绎了一串感人至深的大爱故事。
1997年,在童店乡文化站工作的沈与在公安系统工作的张恒俊相识,两人互生好感。当张恒俊告诉沈,因为前女友莫小惠得白血病去世,自己答应过小惠要把她的父母当成自己父母一样孝顺时,沈被眼前这个诚信有情的男人深深地感动了,并表示愿意和他一起履行爱的承诺,照顾莫永鉴和马桂兰两位老人。
此后,小两口不仅将自己女儿取名张莫凝雨,中间加上了莫姓,而且当马桂兰生病时更是悉心照顾。马桂兰去世后,夫妻俩主动提出让莫永鉴老人搬到县城,跟自己一起住。
除了遵守承诺,跟丈夫一起照顾前女友的父母,沈对待公公、婆婆也同样用心。婆婆张玉由于患多种脑梗,中风摔倒,引发股骨破裂,两个月内3次入院治疗,不幸落下瘫痪的后遗症,长年卧床不起。公公郁兆祥又被查出肺癌晚期,沈带着老人四处寻医,即使自己病倒,也倾尽心力照顾公婆。对丈夫的中风伯父、伯母,沈夫妻俩同样也给予了超越血缘的爱。从买米买油,到买药看病,不论大事还是小事,都心系他们,把他们当成自己父母一样孝顺。
沈家庭及其成员曾荣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和谐家庭示范户事迹材料 篇10
退休后的老党员小朱,今年70岁。有着近50年党龄的他,自告奋勇来到自家小区——中桥社区中园新村当起了“调解员”,一干就是好多年。他常常说:“社区调解员有时要做‘婆婆嘴’,有时要做和事佬,有时要做法官,但归根结底要做老百姓的知心人。”
中桥社区地处城南,人口结构复杂,加之从去年7月份开始施工的“五水联治”工程,使矛盾调解中的“硬骨头”不少。小朱秉承“小矛盾不出小区,大矛盾不出社区”的'原则,凭着百姓信任的“老娘舅威望”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方法,“啃”下一块又一块“硬骨头”。
“五水联治”主在统筹推进“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引活水、保洁水”五项工程,停工一天就会有巨大损失。早在工程进场前,小朱就走访了小区近200户家庭,开展意见调查和沟通工作,确保了工程如期进场施工。施工方喜欢他,因为在他的调解下,群众理解,工程顺利推进;小区居民喜欢他,因为他能每天坚持8个小时,无论寒冬酷暑的站在“一线”,替这200户居民监督工程质量
在他的提议下,中园新村东区的健身路径投放、强弱电下地等一些利民惠民举措纷纷提上日程、安装完毕。小区的环境越来越好,居民的幸福感越来越高,小朱的“黏合剂”作用也越来越强。
五水联治完成之后,他在小区的健身广场处设了一个点,每天为小区里的居民免费测量血压,也方便有些年纪大的老人们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小朱家附近有一所幼儿园,早晨8点左右为家长送孩子上学的高峰期,路口有很多每天早晚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车辆,上下班的时候小朱就穿上志愿者的衣服来到三茅幼儿园的必经路口开展文明交通劝导活动,劝导过往居民走人行道、走斑马线,及时劝导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驾驶人在行至路口、斑马线、附近时要减速慢行,遇有行人通过斑马线时要停车让行,确认安全后再通过。
和谐家庭示范户事迹材料 篇11
丈夫李,40岁,中共党员,江海区江南小学高级教师、校长、党支部书记,市级优秀教师,第七届江门市十佳青年;妻子伍,40岁,中共党员,江海区外海中心小学高级教师,教导主任,学科带头人,市级优秀教师文明家风,和谐家庭。儿子李嘉骏,16岁,共青团员,江门一中学生。公公,72岁,中学退休老师,中共党员。婆婆,72岁。我们五口之家和大多数家庭一样,只是一个平凡的家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是全家人遵纪守法,崇尚科学,积极进取、乐于助人,相敬相爱,家庭和谐、温馨,深受单位、邻里和社会的好评。
一、敬业爱岗,互相促进
1984年7月,我和丈夫都毕业于新会师范。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忠诚人民教育事业,而走在一起。尽管当时教师地位低下,收入微薄,跳槽风劲吹,仍没有动摇我们的信念和追求。我们互相鼓励、支持,在收入微薄的情况下,一起自费参加大专函授学习,提高专业水平,在取得大专毕业文凭后继续自费报读本科,先后获得了本科毕业文凭。在工作上,我俩兢兢业业,刻苦钻研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成绩名列街道的前茅;我们先后成为了学校的教学骨干,参加街道、区的教学比赛都先后获得一等奖。
我俩以真诚和爱心成功地转化了一批又一批后进生,也培养了一批批的优等生,能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并热心指导、扶助年轻教师。我夫妻俩的工作表现得到单位、家长、社会的高度评价。先后入了党,评上小学高级教师。丈夫先后担任了教导主任、校长,被评为“江海区先进教育工作者”、“江海区优秀校长”、“江门市优秀教师”、第七届“江门市十佳青年”;我也先后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长、教导主任,被评为“江门市优秀青年教师”、“先进青年德育工作者”,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市级以上奖励。在近十年来,我俩每年都评为街道文教支部的优秀党员,我在XX年曾光荣地出席江海区第六届党代表大会,今年九月还被江海区评为首届名教师。
二、夫妻恩爱,同舟共济
我夫妻俩恩爱和睦,一起承载工作、生活的重压。我们都战斗在教育第一线上,都担任学校的领导工作,工作繁重,但我俩能互相理解、尊重、关心、支持。生活上能同舟共济,共同承担家务劳动。由于公公、婆婆不是经常住在我这儿,有时回家乡照顾我小叔的小孩,所以,当他们不在时,我夫妻俩下班后就分工合作做家务,边做家务边交流工作情况、商量生活事情,沟通感情,如果谁的工作任务重,对方就主动做好家务,减轻对方的工作负担。因此,我俩很少因生活琐事而吵架。1996年4月是我夫妻最经受考验的一段时间,我刚做完人流的第二天,婆婆的阑尾发炎要做手术,第三天,4岁的孩子又出麻疹,不能去幼儿园,真是祸不单行。
我们三个人都需要人照顾,而我丈夫又刚被调到离家较远的小学当校长,许多事都千头万绪,不能请假照顾我们,我理解他,体谅他。为了不影响他的工作,他请住在会城的姐姐请几天假来照顾住院的妈妈。我也请了三天假在家照顾儿子兼买菜煮饭,做一些可口的饭菜送去医院给婆婆吃,看望婆婆。丈夫也体贴我,晚上回来后马上帮忙做家务,照顾妈妈。这段时间我虽然疲惫不堪,身体虚弱,但没有怨言,因为夫妻之间必须有一方要付出。就这样,一家人互相关心,同舟共济,平稳地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丈夫的工作也未受到影响。在共同的生活中我夫妻俩的感情更深厚。孩子长大了,就教他学做家务,要求他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会分担家庭责任。因此,他放学回来看见我们还没下班,就主动做家务,然后边做作业,边等我们回来吃饭。
三、尊老爱幼,家庭和睦,
在我的家庭里,虽然各人的年龄、辈分、性格、文化、志趣等不同,但是家庭中很少出现矛盾冲突,大家能互相体谅,尊老爱幼、民主平等、宽容谦让,形成了互相理解、尊重、平等、关爱的'文明家风。当公公、婆婆退休的时候,我和丈夫就把他们接过来一起住,因为赡养父母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我把公公婆婆看作是自己的父母来孝敬。每天早晨起床后或放学回来都亲热地问候他们,凡事多向他们请教,听取他们的意见,交流对问题的看法;平时多做家务,边做家务边与婆婆聊天、学习厨艺、沟通感情。平时从不同途径、用不同方法孝敬他们,如和他们一起到出外活动、买好吃的食物、好的衣服给他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