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工作范文 > 报告范文

报告范文

活动调查报告(精选31篇)

2024-04-07 08:12:19报告范文打印
活动调查报告(精选31篇) 一、生活垃圾分类情况调查为了对我们小区生活垃圾分类现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此次通过询问的形式对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情况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调查。....

  我喜欢春回大地,万物更新之态,便写了一副“五湖四海皆春色,万水千山尽得辉。横批:万象更新”,“春雨丝丝润万物,红梅点点绣千山。横批:春意盎然”;小伙伴们也纷纷拿起笔,写下自己的祝福,“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花永开”;“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吉星高照”;“百年天地回元气,一统山河际太平。横批:国泰民安”字里行间是深深的祝福与切切的期盼。

  喜气盈门、福满人间、家和万事兴,这些都是辛苦了一年的老百姓们最渴望也是最最期盼实现的。我们一行人,带着最大的虔诚,来书写下这份期盼,生怕一不小心就触犯了什么而不灵了。一副对联我们会在宣纸上写下一遍又一遍,才敢在红纸上落笔,落笔时又担心写歪画错,一旦贴上了院墙的门,便有着一年的时间任凭人们去反复观看、批评,大家心里也是颇有压力的。自己写春联这件事是得不到所有人支持的,红纸黑字比不上红纸金字那样富丽堂皇,不受欢迎也是我们意料之中的事情。

  写毛笔字,让我懂得了坚持,明白了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意义。与硬笔比起来,毛笔字已经退出了时代的洪流了,早在十几年前,课堂上都用软笔的时候,是我们这一辈远远无法想

  象的事情。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学习书法,在教小孩子学习的时候,发现真正有深厚兴趣,并且能坚持练习的人只有一两个,大多数小孩,是三分钟热度,图新鲜而已。

  春联,只是书法的一种体现形式而已,源远流长得书法文化是我们很难得知的,隶草楷行,不同的字体都有着不同的历史与文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的记载与传承,是与文字离不开的,息息相关,息息相关。让我们重新拾起老祖宗的笔,继续前进,前进。哪怕我们写得不好,哪怕我们得到的只有嘲笑,我们也应当坚持,因为我相信,这是中国人所必须坚持下去的一项伟而光辉的事业!

  七、小结

  哪怕我没有资格去拿起这根接力棒,我也会尽我所能。在写春联的过程中,我不仅仅发现书法文明的逐渐缺失,也感觉到大家的轻视,物欲横流的当下,返璞归真是很难的。

  用自己的行动去努力实现别人眼中的不可能,用自己的真诚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众志成城,坚不可摧。

活动调查报告 篇31

  【调查人员】 王x,赵

  【调查时间】 20xx年1月10日——20xx年2月10日

  【调查地点】 皖北农村(花园村),鄂西南农村(九毫堤村)

  【调查方式】 实地调查,查阅资料,寻访老人等

  【调查目的】 为响应院系对寒假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空间,激发学习体验,并与专业紧密结合,增强专业素养,我们于20xx年1月——2月10日分别在各自家乡开展了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气氛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新春的契机,依靠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顺利完成了此次寒假社会调研活动。通过此次调研,我们能够了解各地春节的节日特色及民俗民风,并进行比较,从而继承和发扬民俗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迷信。

  【调查内容】

  【前言】

  春节是最具特色的中国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在每个华夏子孙的心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地域广袤,不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民俗,春节亦是如此,春节的习俗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特色。而春节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春节的习俗逐渐被新一代人所淡忘。我们通过此次调研就是希望能够具体了解各地春节的节日特色和民俗文化,进行简单比较,继承和发扬民俗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迷信。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周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春节期间,汉族及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予以庆贺,近些年,东北亚的韩国,东南亚的泰国,南亚的马来西亚等中国周边国家也开始注重春节举行各种活动或仪式。在中国大陆,这些活动也

  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迎新,祈求丰收等为主要内容。在皖北地区,广义的春节是指腊月初八至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而在鄂西南地区,春节在广义上只指每年的最后一天加上新年的前三天,广义的春节则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一般鄂西南地区的民众过春节的时候都只过四天,过完就算是春节完毕,开始新一年的准备和活动了。等过过完了十五,大人们都会说年也过完了,节也过完了,忌讳也可以除掉了,同时,小孩们也不能调皮了,不然就不会像过年那些时间不管孩子怎么淘气也不会责罚的那样简单了。一江之隔,南北差异总是明显的,究其根源,还是各自当地自古就延续下来的文化传统在发挥作用。

  腊月初八,即我们平时俗称的“腊八”。皖北地区的农村,在这一天早上,要吃腊八饭,就是把几种杂粮(大米,小米,馓子,豆腐,豆皮等)放在一起熬成粥,咸淡皆有。关于腊八粥的传说,有一种是朱元璋(安徽凤阳人)当皇帝后,为不忘从前的艰难经历而教育后人 的,也有别的相关的传说,但大都与勤俭节约相关,这也表达了不忘先祖的勤俭之美德。而在鄂西南地区,当地居民是不过腊八节的,这样的猜测可能和腊八节的起源中的主人公朱元璋不是湖北人有关,反正鄂西南地区的民众是没有腊八节的概念的,这也符合南方地区的饮食上主产大米有关。腊八节毕竟是八中粮食的综合食用,这在鄂西南地区是没有生存的饮食文化土壤的。

  小年,皖北地区一般是腊月二十三,鄂西南则是腊月二十四。称为“辞灶”。旧时,家家都有“灶王爷”神位,受玉帝敕封“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简称“九天司命”,而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辞灶这天是灶王爷上天面见玉帝的日子,所以要在他走之前要对其进行祭拜,望其上天后多说好话,以此保佑一家人来年丰衣足食。记得在小时候,农村多要放鞭炮,吃水饺,大扫除,并在庭院中置供桌祭祀。但是现在全国各地的大部分农村中的小年似乎已经名存实亡,没有任何的活动,只有少数老年人嘴上念叨。这样飞春节习俗的改变也当代人生活节奏加快有关。快速的生活节奏下,人们日益受驱使于丰富的物质,对繁琐而单调的春节习俗而能免则免,加上农村地区青壮年大部分开始脱离土生土长的土地,而开始去城市打工,留守农村的老年人则不再有充沛的精力去讲究这些习俗,再加上就算遵循了,也觉得没人理解而怠倦,久而久之,小年的习俗则开始丢弃了。

  腊月二十五——二十八,在这几天才能真正感受到春节的气息,因为这几天的在农村的活动并没有固定的哪一天,所以在一起进行阐述。在皖北农村这几天要蒸馒头和包子,并不是像平时一样,首先数量上要多的多,其次蒸好第一锅馒头的时候要放鞭炮,并拿两个馒头,两个包子(一个馒头一个包子在放在一个碗里)分别祭祀玉帝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天老爷”和灶王爷。所以在这一天很多家庭都要从前一天半夜就起床,而忙到很晚,从时间上的忙碌也凸显对春节的重视。另外在皖北农村地区多自己做很多面食,多为油炸,有丸子,面叶等,俗称这一天为“过油”。鄂西南地区则是开始准备长达四天过年的食物、鞭炮和走访亲戚的礼物了而到如今,礼物则开始用简单实用的现金代替了,这和现在农村青壮年大多平时不在家,过年匆忙赶回来过个年,在对年长亲戚表达感情的务实观念有关。同时,一年一年的,农村地区打工返乡过年的青壮年对自己的颜面也是越发的看重了,这体现在对除夕夜对鞭炮和礼花的使用数量和质量上有所体现。如果一家中的鞭炮放的时间越长,放的礼花越贵,则表示这一家人在即将过去的一年中财源很旺盛,家庭闹的很好。新年即将来临之际,要置办年货,洗衣,洗被等,在此我就不赘述。

  腊月二十九,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鄂西南地区上坟的习俗则是在正月初一清晨,即“出行”,表示新年早起勤奋的意义。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我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皖北农村仍保留这一风俗,去上坟的多为家里的长者,但是现在也有年轻人,没有女性,这也是古代重男轻女的表现。同样的,鄂西南地区的上坟多是每家每户的壮年人和小孩,表达对祖先的尊敬悼念,和祈求保佑家人平安的心愿。妇女则是没有资格祭祖的,同样的这是古代封建社会重男轻女思想的遗留。但是今年在鄂东南地区则有所改变,体现在家族女性开始进入族谱中了,这是社会上女性地位提高的表现之一,代表了现在文明的进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