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工作范文 > 报告范文

报告范文

关于植物的调查报告(精选26篇)

2024-09-07 06:06:10报告范文打印
关于植物的调查报告(精选26篇) 2.1外源物质对植物的影响2.1.1赤霉素对植物的影响赤霉素(gibberellins或gibberellic acid, GA)作为植物生长的必需激素之一, 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方面, 如: 种子萌发, 下胚轴的伸长, 叶片的生长和植物开花时间等。....

  调查时间:20xx-11-11

  调查人员:金倡宇、帕尔哈提、杨柳、邱丹妮、王佩、韦宣先

  调查地点:杨陵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及其周边村庄 关键词:群落多样性 取样 测定

  正文: 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简单度量,它只计算给定地区的不同物种数量。在数学公式里用S代表。物种的丰富程度跟纬度呈明显的反比关系。若考虑高纬度地区地表面积减少等因素的修正,离赤道越远,物种就越稀少。物种多样性的其它度量包括种群的稀有程度,以及他们具备的进化稀有特征的数量。

  群落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是物种丰富度和分布均匀性的综合反映,体现了群落结构类型、组织水平、发展阶段、稳定程度和生境差异。城市植物的多样性是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关键,是其他生物重要的栖息地,是生物流动和能量交换的场所,并决定其他生物的多样性,是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调查研究,对植物群落作综合分析,找出群落本身特征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及各类群落之间的相互联系。

  内容与方法:

  (一)样地的设置

  1、取样数目。如果群落内部植物分布和结构都比较均一,则采用少数样地;如果群落结构复杂且变化较大、植物分布不规则时,则应提高取样数目。

  2、取样技术。无样地取样技术(指不规定面积的取样,如点四分法。)、有样地取样技术(指有规定面积的取样,如样方法(最小面积调查法)、样线法)。

  (1)样方法:在一块样地单位上选定样点,将仪器放在样点的中心,水平向正北0°,东北45°,正东90°引方向线,量取相应的长度。则四点可构成所需大小的样方。

  ①样方的范围: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小面积统计植物种类数目,并逐步向外围扩大,同时登记新发现的植物种类,直到基本不再增加新种类为止。

  ②面积扩大的方法

  A、从中心向外逐步扩大法:通过中心点0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在两条线上依次定出距离中心点的位置。将等距的四个点相连后即可得到不同面积的小样方,在这些小样地中统计植物种数

  B、从一点向一侧逐步扩大法:通过原点作两条直角线为坐标轴。在线上依次取距离原点的不同位置,各自作坐标轴的垂线分别连成一定面积的小样地,统计植物种数。

  C、成倍扩大样地面积法:根据每一级面积均为前一级面积的2倍逐步扩大。

  ③记录方法:以面积大小为x轴,以种数为y轴,填入每次扩大面积后所调查的数值。并连成平滑曲线。则曲线上由陡变缓之处相对应的面积就是群落的最小面积。

  ④植物群落调查所用的最适样方大小:乔木层惯用样方大小为10×10~40×50m2,灌木层为4×4~10×10m2,草本层为1×1~3×

  3.3m2。

  ⑤样方数目:乔木:2个;灌木:3个;草本:5个。

  (2)样线法

  ①样线的设置:主观选定一块代表地段,并在该地段的一侧设一条线(基线)。然后沿基线用随机或系统取样选出待测点(起点)。沿起点分别布线进行调查。

  ②样线的长度和取样数目:草本:6条10m样线;灌木:10条30m样线;乔木:10条50m样线。

  ③样线的记录:在样线两侧0.5m范围内记录每种植物的个体数(N)。

  (3)四分法(中心点四分法,中点象限法)

  ①样点选定:在选定调查地块之后,在调查地块内随机布点(样点)。每个调查地段的取样点理论值至少要20个点。

  ②建立象限:将事先准备好的“十字架”中心点与任一样点重合。在地面上构成四个象限。

  ③测定方法:在每一象限内找到最靠近中心点的个体。

  (二)植物群落调查指标的测定方法

  1、测定盖度:盖度=(一个种的密度/所有种的密度)×100

  2、测定频度:频度是指某一种植物所出现的样方数占总样方数的百分率。

  频度=出现该种的样方数/样方总数×100

  3、生物量的测定方法:直接收割法。直接将植物体地上枝叶及繁殖器官全部割下来测定鲜重和干重(烘干或晒干)。

  4、蓄积量

  A、草本植物:蓄积量的计算公式是:W=d·FS(注:W:总蓄积量。d:单位面积上植物可利用部位的生物量。F:植物的频度。S:草本植物种群分布面积)。

  B、木本植物:蓄积量的测定较为困难,一般须应用航空像片进行抽样调查,再采用比估计法和回归估测来完成。

  5、测定多度:多度是指单位面积(样方)上某个种的全部个体数。通常采用的多度等级制表示,习惯用的符号是:

  背景化(Soc):植物地上部分的郁闭形成背景。

  多(Cop):植物生长很好,个体数目很多,但未达到背景化。 稀疏(Sp):植物数量不多,稀疏散生。

  零落(Sol):植物的个体很稀少。

  计算公式:M=1/D=R/q

  其中:M:多度。D:密度。R:统计样方总数。q:在样地内所调查到的某种特定种的平均个体数。

  (三)植物群落的观察步骤和方法

  1、全况了解。首先应该熟悉典型地段的植物群落概况,包括组成特征及其所属分类系统,然后根据植物群落调查的要求,确定相宜的调查范围。

  2、确定调查范围。依据小范围差异,确定具有代表性的群落界限进行观察。例:在木本植物群落中,可以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或阔叶林等;在草本植物群落中,可以有干草地、草地、高山草地等。

关于植物的调查报告 篇13

  一、课题的提出

  我们的校园坐落在美丽的独山脚下,校内绿化达到了“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的设计特色。每当我们漫步于校道或站在楼上极目远眺整座校园,就会感到特别的幸福!那是在上八年级生物上册“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这一章时,我让学生阅读了教材第89页的“林奈和双名法”,其中的一位学生就说:“老师,我们学校那么多树,我们都不认识,你能带我们去认识认识吗?”就是这一句话让我在生物课上有了新的追求。为此,我和民(21)班全体学生决定对学校各种树木进行一次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初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调查范围

  民族中学校园内的所有木本植物。

  三、调查方法

  实地调查、实物标本、查阅资料、访谈、小组讨论。

  四、研究时间

  20xx年9月―20xx年1月

  五、研究成员

  民(21)班全体学生

  六、指导老师

  农

  七、研究过程

  1.分工情况

  把全班52个学生分成3组,每个小组各选出组长,同时把学校校园分成3个区域,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区域。

  第一组:学校门口到教师宿舍楼。

  第二组:独山脚下到学生宿舍楼。

  第三组:教学楼到围墙。

  2.实地调查

  由我亲自带领全班学生参观并初步认识校园内的树木,熟悉树木分布,并做好记录,画出植物分布草图,将不认识的树木重点记录、做记号。课余时间再由组长组织本组组员在负责区域内进一步调查、认识植物。

  3.采集标本

  利用星期四下午第八节课外活动的时间,指导学生将不认识和暂时不能确定的树木的叶片采集下来,压制并做成植物标本。

  4.采访讨教

  带领学生将所做植物标本拿去请教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龙州校区的生物教师,弄清树木的名称和特性。

  5.查阅资料

  与信息课阮老师联系,利用学生的信息课时间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获取各类树木的相关资料。

  6.核准资料

  7.整理资料

  集中、收集所有组员的资料,对资料进行全面整理、分类。

  8.制作标牌

  将整理的资料拿给打印部打印、过塑,制成树牌。

  9.分工挂牌

  按各小组负责的区域给树木挂牌。

  10.校内宣传

  宣传活动:略。

  八、研究成果

  1.民(21)班学生对校园内树木的种类、科属、分布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2.每个种类的树木都挂上了标明其身份的树牌。

  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收集、调查和处理资料的能力得到了

  提高。

  4.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协调的意识有所增强。

  5.学生对生物科学习的兴趣增强。

  九、体会和感想

  1.遇到的困难

  首先,由于是初次进行调查,经验不足,决定只认识树木名称、科属及分布。

  其次,挂牌时用铁线缠住树干,缠得较松的话容易掉下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