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调查报告(精选32篇)
⑦结论与建议
鉴于目前我国小学自然教学的现状,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尽快改变目前的指导思想,从根本上提高对科学教育的认识。
·现有教材需要改革。改革的着力点应放在增加难度,突出重点主线,结合学生实际,反映科技发展,删除与社会、科技、劳动等课程相重复的内容等方面。
·教辅手段要配套,目前存在设备姑配拨的仪器与教材不配套,现行教具不理想(如阅读课文太多)等现象。
·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方法要系统。自然课要以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究能力为主而不是灌输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多到大自然中去,多利用校外资源。
·大力加强师资培训。针对现任自然教师专业水平较低、学历不高的情况,需要对自然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在职学习和终身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高校应设置相应的“科学教育”专业,培养专门人才。
(2)科学素养状况
我们除了对目前的自然教学现状进行调查以外,还分别进行了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素养测查。科学素养对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今天的小学生将是明天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其科学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科学技术的兴衰,影响到国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而小学自然教师作为科学兴趣的启蒙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方法的引导者、科学精神的弘扬者,其科学素养的水平将直接影响到科学教学的质量和小学生利学素养的培养。为了给科学课程标准的研制、科学教材的编写、科学教师的队伍建设以及科学课程的实施提供现实的依据,我们对自然教师和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现状分别进行了调查。
科学素养是指对在日常生活、社会事务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人,会对科学产生兴趣并渴望探究,能发扬质疑、验证的科学精神,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解答与实践有关的问题,或者能描述、解释和预测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了便于测查与分析,我们提取科学素养的4个核心因素作为衡量指标,即:①科学兴趣,指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②科学精神,指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敢于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③科学概念,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包括对具体的事实、概念、原理或规则的理解;④科学方法,这是指对于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能够了解或把握,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问题,会提出假设或猜想,会搜集有关的信息或证据,会进行判断、推理和决策,会同他人交往,并且能与他人共同合作,一起来解决难题。
学生科学素养
①科学素养的总体情况
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总体水平并不理想,测查合格率不到半数。
A.检验表明,不同地区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
B.检验还表明,汉族学生和其他民族学生之间的科学素养的差异也很显著。其实在我们所调研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师资力量和教育设施并不差,可能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存在的一些不足,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在同一地区,男女同学和城乡同学的科学素养水水平没有显著差异。换句话说,在大致相同的教育条件下,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对科学素养的发展影响不明显。
②科学概念的掌握程度
对于科学概念的掌握,总体合格率为48.2%,地区差异依然显著。
根据国家科委社会发展司、中国科协普及部、中国科普研究所《1996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所提供的数据,我国小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掌握程度较之国外公众略低,但高于中国普通公众5.3个百分点美国公众对科学概念的掌握程度为55.6%,英国为61.9%,欧共体为57.4%,而中国为42.9%。因此可以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普及,尤其是科学概念的普及,取得了良好成效。与此相关的教材和教学活动安排等应该总结经验、发扬光大,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进一步加强对科学概念的普及。
样本总体在科学概念测查题“电子比原子小”和“抗生素能够杀死病毒”上的正确宰最低,分别只有19.7%和18.1%。这说明学生对比较抽象而又无法亲身体验的科学概念,接受起来相对困难。因此,在科学课的教学研究中,要充分重视类概念的讲授。
③科学精神的投射分析
对科学精神的投射测试发现样本总体的合格率仅为27.4%。
因此可以看出,小学生利.学精神相当薄弱,各地区合格率均远低于半数。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因素,缺乏科学精神,不敢怀疑或不会探究、验证的人是无法真正领悟科学的。因此,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或探究式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大胆怀疑、合理论证、注重证据、不迷信权威的人,才有可能超越前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④科学兴趣与科学活动特点
小学生的科学兴趣:
A.喜欢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地方的达96.6%;
B.喜欢阅读科普读物的达94.3%;
C.喜欢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的达91.9%。
小学生的科学活动:
A.经常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地方的有32.3%;
B.经常阅读科普读物的有44,2%;
C.有过小发明、小仓悱、小制作的达54,1%。
科学兴趣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科学活动则是带有实践性质的科学行为。从上述数据来看,小学生的科学兴趣是极其浓厚的,他们的科学活动频度也大大超过了普通成人。但是他们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活动频度之间存在着这么大的差距,使我们必须对学生目前所能参与的科学实践进行反思。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小学生在科学学习方面的巨大潜力,他们拥有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帮助学生把科学兴趣转化为科学活动,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科学所能赋予他们的力量以及科学所能带给他们的欢乐,要不断强化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行动。
让我们抽取北京和四川两个地方做比较,北京地区的学生经常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的达54%,而四川的只有21%,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四川农村地区只有6%的学生选择“经常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地方”,只有17%的学生选择“经常并喜欢阅读科普读物”。北京地区城乡学生之间的差异不明显,男、女学生之间的选择也没有明显的差异。农村地区虽然在一些硬件设施方面比不上城市,但也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科学活动,例如,在种植和养殖方面就比在城市里要容易得多,学生同样也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
⑤科学方法掌握程度分析
对于科学方法的掌握程度,样本总体的合格率为34.9%。由此看出小学生对于科学方法的掌握比较欠缺,除东部地区情况略好以外,其余地区的不合格率均较高。在我们的课堂上,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能够真正投身实践的机会很少,而缺少了对事物的直接接触和动手操作,就难以真正掌握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过程、关联程度以及各个步骤,就难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展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技能。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的同时,也要重视对科学方法的培养。
⑥结论与建议
此次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调研结果表明,我国小学生的科学兴趣极其浓厚,他们对世界、对具体事物、对学习活动过程都充满了好奇,他们对科学概念的掌握程度优于我国普通公众,也可以说优于他们的父母长辈,然而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却亟待提高,因此我国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总体水平不容乐观。此外,1996年和20xx年我国营通公众的科学素养调查显示,成年女性的科学素养水平普遍低于成年男性,这与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教育不平等有关,而我们的调查显示小学生在科学素养的总体水平上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反映出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已经取得可喜成就。同时,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显著地区差异
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应注意科学教育的平衡发展。
目前,我国的科学教育主要还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没有从本质上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要使学生对外界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用正确的方法来解决科学问题,就必须从小树立科学精神,让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渗透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不仅限于课堂。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生具有较高的科学兴趣,但真正参与科学活动的比例却不高,一方面是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另一方面也说明科学教育还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开展。从长远来看,这种教学方式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创造力的。根据此次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调查,我们对如何开展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出了以下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