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工作范文 > 报告范文

报告范文

关于学生的调查报告(精选35篇)

2024-08-29 23:55:28报告范文打印
关于学生的调查报告(精选35篇) 调查背景随着我校整体迁入新校区,实现了建校以来的一次跨越式发展,在新的起点上,学校党政领导高瞻远瞩,全校师生全力配合,筹备更改校名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

  说起来也许你不会相信,在奔小康的今天这里有些学生家中还没有解决用电问题,他们使用的是最原始的煤油灯,由于长期趴在昏暗的灯光下学习不但影响了他们的骨骼和肌肉的正常生长,也对他们的视力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们住的大部分是低矮破旧的木房子,在风雨中三三两两地凑在一起,房子里面阴暗潮湿、隔音效果很差,雨天漏雨,雪天透风。当然红砖结构的房子也有,但很少见。也许是更懂得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在这里有一个奇怪现象,那就是:家庭条件越是贫困的学生,他的学习成绩越优秀。

  他们除了要承受家庭贫困的困扰,同时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从而使他们原本恶劣的学习环境雪上加霜。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这里差不多所有的学生都会做饭、炒菜、洗衣服、扫地、挑水、喂猪、插秧、锄草、挖地。离校较近的学生则成了个放牛娃,每天早晨放完牛才来上学,傍晚回家也要喂饱了牛才回家吃晚饭。家住国家森林公园九龙工区一个叫张丽的女学生,她父亲得了脑瘤,常年瘫痪在床,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她每天早晨6点起床不吃饭就从家中出发,走30余里路赶往学校已将近9:00,放学回家已经天黑了,但是还要帮着煮猪食、洗碗、带小孩,等一切做妥了才开始做作业。星期六星期天帮着妈妈干地里的农活就更是辛苦了。

  这只是我们最近所耳闻目睹的一些浅显的表面的问题,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故事,但这却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成了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特提以下几点措施供参考:

  1、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每个乡镇办理自己的特色企业,鼓励有志中、青年回乡创业。多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让青壮年劳动力能实现在本地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大量外出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减少留守学生的数量。

  2、改变家长的封建落后思想,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交通和办学条件。

  3、学校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登记制度与留守儿童家校联系制度,班主任每周监督学生给父母写信通电话,汇报学习和生活情况。

  4、教师要有爱心,经常进行家访,从学习和生活

  上多关心和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并根据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主观原因,,对症下药,解决他们的厌学情绪问题。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从现在起,全社会都来共同关注他们的生存和成长也许还为时不晚!

关于学生的调查报告 篇22

  一、调查背景

  据权威资料表明,上海城里约有70%年龄在14、30岁的年轻人在平安夜选择走出家门,狂吃狂欢。其中,90%的人会选择像“JJ”、“纽约客”等可容纳千人的大型迪斯科舞厅,去参加通宵达旦的化妆舞会,发泄旺盛的精力。情侣中88.3%的人会去排场不大的西餐馆享受一顿浪漫的西餐,而还有10.8%会选择在家看电视,共享二人世界。剩下的那部分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相聚。综上所述,年轻人向往在节日的气氛中,感受到他们所向往的另一种生活方式,另外一种文化氛围。上海的圣诞节普及着一种国际视野,文化占有率为70%。

  二、调查方法

  (一)调查形式

  本文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以内蒙古财经大学东校区大一、大二级学生为样本进行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收集的资料的统计分析,描述和分析了大学生过中西方节日的状况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二)问卷设计

  问卷的具体设计方面,我们根据所设计的题目对传统文化这一概念进行了操作化,每一个题目量化之后分为五个维度,列出了16个关于传统文化态度的问题,每题都采用1-5计分方式进行打分,根据总分的不同判断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总分越低表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越高。本次调查设计了性别、年级两个变量,用以探究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的影响。

  三、调查目的

  (一)证实课题假设

  调查从“了解度”、“参与度”、“认同度及主管观点”以及“大众传媒及文化产品对文化的影响力”四个角度出发,完成了测量,并通过SPSS数据图表和访谈文本进行描述和分析。对于不同变量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以期较为准确的勾画出大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态度。并对每一个题目进行了描述统计分析,以求得出支持本次调查假设的结果

  (二)围绕课题深入分析

  经调查研究表明,西方节日受到大学生的青睐的主要原因是受商家宣传和新鲜感的刺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与性别有关,且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总体来说较好,其中对节日背景知识的了解会影响大学生节日形式和节日目的的选择。

  四、调查结果

  (一)样本总体分析

  据结果统计,调查对象62%为女性,32%则为男性。令有6%的问卷因未答完的原因被进行了作废处理。

  (二)中西方节日受欢迎度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主要喜欢的西方节日,30.95%的学生选择了圣诞节,另外还有7.14%的学生选择了西方情人节。剩余样本中,有85.71%的喜欢春节。而中秋节的受欢迎程度紧随其次。

  (三)调查样本对中西方节日的态度

  1、西方节日

  47.62%的人觉得之所以过西方节日是因为其有趣,庆祝形式多样,新颖时尚,能更好的彰显个性。并且很有氛围,是与亲朋好友联络感情的好机会。16.67%的人觉得过那些西方节日很有代表性意义,例如:父、母亲节、圣诞节、西方情人节。另有4.76%认为西方节日非常乏味,无非是人们为了自己的那些娱乐购物等活动找些借口,亦或纯属商业炒作。而剩余30.95%对其态度比较冷淡,觉得和自己无关,终其背景不是发生在中国,更不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过了也没意义。

  2、中国传统节日

  90%的人表示绝对会过节庆祝。大部分人认为是这长久以来的风俗习惯、观念以及文化,更重要的是,它是家人朋友之间联络感情的一个机会。个别几个表示,大家都这么过,就跟着而已。3%的人表示因工作等原因不过节。另外7%显示为无所谓。

  3、对现状的理解

  45%认为,“洋节流行”只是表面现象,因为传统节日的庆祝形式严肃内敛,大学生才通过西方的节日增加娱乐、宣泄情绪,其实处于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动摇。虽然会有一定冲击,但不会影响中国传统节日的主导地位。25%认为,西方节日带来新鲜感,大学生喜欢尝试新事物,只是一时流行,商业文化,冲击很小。还有一部分认为,现在很多年轻人崇洋媚外,中国传统节日已被西方节日所取代,中国传统文化收到的冲击非常大,已经岌岌可危。

  4、庆祝节日对自身的影响

  西方:增加了向亲朋好友表情达意的机会;增加了娱乐开销;减少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关注。极少部分认为,没有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很有必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走形式而已;很好,有假期。

  五、分析

  (一)中西文化的历史渊源

  中国自古就有对外的各方面交流,尤其在文化领域更是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清末的闭关锁国政统治阶级的策闭目塞听却直接导致了我国逐渐落后。

  (二)改革开放后的中西文化交流

  改革开放作为中西方文化扩散的分水岭,自之后,外来风土文化纷至沓来,国人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开始不同程度的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看着日渐增多的外国商品品牌占据中国市场,外国语言在人群中流行,甚至连外国的生活方式也成为人们争相效仿的对象。对此现象,人们不禁忧心,这样下去,中国的本土文化将被至于何地,中国的传统会不会衰落?改革应该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然而,如何让中国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命力,一代代持续传承下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

  (三)西方节日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当今社会,利益成为不可或缺的生存因素,面对西方节日成为时尚的现实,众多商家争先恐后地打出节日牌,一时间,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不属于我们中国文化的节日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而传统的端午、中秋节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面对这样的事实,国人纷纷呼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国家也不得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法定节假日增加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三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即是明证。与此同时,过洋节也一夜之间风靡校园。

  (四)调查报告分析

  通过本次的调查,我认为大学生对中西节日文化的态度有如下四点:首先,多数大学生都喜欢过西方花样繁多的节日,而对中国传统节日,表现更多的则是一种内在的感情,与自身的存在是不可分割的;其次,喜欢西方节日的原因是其表现出的趣味性,并可借此于亲朋好友大肆庆祝,而商家借机名目繁多的宣传活动也有部分关系,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更多的是建立在体会其深层的文化背景上的,是对自身感情与历史与国家本质的融合;第三,对中西文化相对立的现状,多数人认为西方文化盛行是表面现象,只是严肃内敛的中国传统文化无法让年轻人充分宣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会受到一定冲击,但并不会真正影响其主导地位,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这是一种崇洋媚外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在有力的冲击下以岌岌可危;最后,人们认为无论过中西方节日都是为了更好的与亲朋好友联络感情,还有各种假期,但同时却增加了娱乐开销。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