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的调查报告(通用32篇)
4、管网漏损。漏失率一直是影响供水企业效益的重要指标。据建设部统计,我国供水企业管网平均漏失率为21.5%,不少供水企业甚至超过30%。沅陵水司于1998年购买国外先进探漏设备后,在主动控制管网漏失率方面成绩不俗(漏失率控制在12%以下),但我县城市供水管网年代久远,老化严重,供水设施点多、线长、面广,加之管网更新维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地下渗漏隐患多,漏失率易反弹,受资金瓶颈制约,企业每年只能挤出少量资金用于到期管网改建,即使探明地下暗漏,往往因为预算过大,竞因“囊中羞涩”而作罢。按12﹪的漏失率计算,该司每年因地下管网“跑冒滴漏”损失水量就在50万M3左右,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呈逐年上升态势。此外,来自外部施工造成的水损也不容忽视。
5、未计量用水。我县自来水未计量用水分为两类。一类是市政、环卫、绿化、消防等公益事业用水一直实行无偿供水。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此类用水应实行计量计价,未实行计量计价的
,由政府从城市维护费中按用量划拨,沅陵水司每年有近20万M3的公益事业用水没有得到任何补偿;另一类则是供水企业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对城市特困户、低保户、残障孤寡等弱势群体和光荣院、敬老院等福利机构长期实行的优惠减免用水。因我县属国家级贫困县,群众享受低保待遇涉及面宽、户数多,企业每年减免的水费都在20万元左右。
六、政策性支持减少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调整的大背景下,对供水行业的政策性支持逐年减少。如何解读国家政策调整不是本文探讨的范围,但相关扶持政策的取消,无疑是影响供水企业效益的客观因素。自1998年以来,国家相继取消了城市供水增容费、建水基金、底度水费、水费滞纳金等辅助性收费,另一方面,水利部门开始向供水企业开征水资源费,原水成本的增长,收费项目的取消,加剧了供水企业的效益滑坡。
综上所述,可见影响城市供水企业效益的因素是在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牵涉面广,纷繁复杂,毋庸讳言,供水企业自身在观念、管理与服务水平上的相对滞后也是造成企业消耗大,效益低的因素,为摆脱困境,供水企业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也在积极寻找对策。近年来,沅陵水司针对国有供水企业固有的机制僵化、富余人员多、管理效益低、产品结构单一等弊病,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引进竞争机制,转换经营观念,实施目标管理,创新科技能力,20xx年至20xx年,每年减亏都在40万元以上,为解决因历史原因(移民搬迁时期政策性安置)造成的企业人员过多,负担重的难题,该司确立了“以水为本,多种经营”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龙泉桶装饮用水厂安置富余职工57人,占在职职工总人数的25%,桶装水销售连年翻番,20xx年预计产值80万元,增进了企业效益。但由于影响企业效益的因素复杂多样,仅靠供水企业一家尚无力解决全部问题,加上供水行业因社会资源配置和降低社会成本的需要所形成的自然垄断性,容易引起公众的不理解甚至歪曲,城市供水发展环境堪忧。
总而言之,供水事业是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公益事业,是我们大家的共同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支持、配合,只有确保供水企业运转正常,效益稳定,才能切实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存条件,促进城市经济繁荣和快速发展。
关于企业的调查报告 篇8
一、 我县民营企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近几年来,尤其是县委、县政府换届以来,由于党政重视,扶持有力,我县民营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
1、企业规模逐年扩大。20xx年我县共有民企业户3592户,注册资金1。47亿元;20xx年发展到3744户,注册资金总额2。04亿元;截止20xx年六月末,已发展到4022家,注册资金总额1。8亿元,民企业户比上年增长7。4%。
2、发展领域不断延伸。民营经济已由过去商贸、餐饮服务业为主,逐步向农业、交通、手工艺、木材、建筑、信息、物流等多领域拓展,从事第二产业的比重略有上升。到20xx年末,全县生产加工型私营企业已达134户,占总数的3。5%,比20xx年末上升了0。7个百分点。
3、产品档次有所提高。一些民营企业重视科技创新,更新设备,引进新项目,开发新产品,提高了科技水平和产品档次。近两年来,仅争取到的上级扶持项目就有11个,引进国家政策性扶持项目资金1219万元。森工三合板厂的地板、嵩天薯业的精制淀粉和蛋白饲料、黑陶等产品,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民营经济正在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初粗加工型向精细加工型转变。
4、财政贡献份额较大。20xx年全县民营企业实现税收3110万元,占全县一般预算收入的57。4%;20xx年纳税3698万元,占一般预算收入的57。9%。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县重要财源。
5、社会效益正在显现。据初步统计,20xx年,全县民营企业共吸纳就业7861人。很多私营企业主富而思源,回馈社会。近两年来,私营企业主共帮扶贫困学生335人,贫困户和贫困职工126人,帮扶钱物200多万元,抗震、抗洪、绿化捐款31万元,为稳定社会、构建和谐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我县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我县民营企业近几年虽有较大发展,但与周边市县、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问题仍然不少:
1、总量规模偏小。主要是个体工商户多,私营企业少;小企业多,大企业少。我县私营企业只有135户, 仅占个体私营总户数的3。4%;规模以上企业只有13户,仅占总数的0。3%。
2、产业结构不优。我县G D P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58。3 :13。5 :28。2,明显呈现一产大、二产小、三产弱的产业格局,民营经济仅占GDP总量的5。1%。从事餐饮、修理、娱乐、流通等第三产业的占总户数的85%以上,而从事一、二产业的生产加工型企业仅占14。7%,且多集中在米面、木材、红砖、石材等资源型粗加工企业,多数企业设备陈旧,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小,附加值低,竞争优势弱。多数业主缺乏打造品牌、宣传品牌意识,一户私企宁可不要市级知名商标,也不交20xx元的报批费用,致使新品牌创不出来,老品牌保持不住,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低。
3、聘人招工困难。优秀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聘不来,企业用工没人干,导致生产规模难扩大,产品提档升级难进行。段氏挂面厂产品供不应求,拟研发营养保健挂面,年薪6万聘不到研发人员。招工难是私营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仅兴凯纺纱就缺员100多人,致使现有设备不能满负荷运转,华利鑫乳业、黑陶厂家以及一些餐饮行业招工都很困难。
4、企业资金短缺。在调查的26个企业中,有18个存在资金短缺问题,占69。2%。我县的民营企业起步晚,底子薄,资金少,虽想加强技改,扩大规模,但苦于资金不足。银行重大轻小,贷款门槛高,手续要求严,加之一些民企资产实力弱,信用等级低,难以获得信贷支持。致使一些民营企业有好项目无法上马,产品有市场但无法开工生产,难以做大做强。
5、发展环境欠佳。一些职能部门和执法执纪人员不能设身处地为民营企业着想,审批手续多,工作效率低,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对下刁难多、扶持少,处罚多、解难少,推诿扯皮、权力寻租、执法不公,到私企吃喝拿要的事时有发生。有的部门硬性摊派报纸刊物,加重企业负担;有的执法人员平时不上门、不指导,热衷突击检查,发现问题就罚款。
6、业主素质不高。一是文化程度偏低。在调查的39户业主中,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高达7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1%。二是思想观念保守。挣钱就行,小富即满,看摊守业,不研究新项目,不开发新产品,怕担风险,缺乏敢干敢闯,做大做强的气魄和胆识。某企业多年从事出口手工艺品生产,企业老板却从未跨出过国门。三是管理方式落后。习惯家族式管理、专制式决策、唯亲式用人,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多数企业财经手续不健全,产品营销方式单一。四是贪图物质享受。一些企业老板挣钱后穿戴比品牌,坐车比档次,住房比装修,吃饭比排场,致使扩大再生产资金投入不足。
三、加快我县民营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民营经济源于民众,根植本土,产权清晰,机制灵活,是富民经济、富县经济。民企大发展之日,就是绥棱经济真正腾飞之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上符中央和省、市委政策精神,下符绥棱县情和百姓意愿。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领导力度。要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发展民营经济重要意义的认识,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作为增强绥棱经济发展活力、壮大财源的突破口,坚持外部招商引资与发展县内民企同力,增加总量与提高质量并重,改变外部环境与提高企业素质齐抓。一应组建民营企业发展办公室。我县民企点多面广、领域宽,为改变目前多头抓但又都不抓的状况,建议专设民企发展办公室,负责研究民企发展规划、制定出台扶持政策、开展业主培训、帮助企业融资、传递政策项目信息、培养树立典型、解决发展难题,确保民企有机构抓,有专人管;二应在总结经验教训,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出台我县加快民企发展的实施意见,通过强有力的政策扶持,让民企尽快发展壮大,使绥棱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乐土,全民创业的乐园,形成农民离土创业、下岗职工自主创业、在外绥棱人回乡创业、民营企业主勇创大业的全民创业热潮;三应建立联系重点民企制度。县委、县政府领导分工联系重点民营企业,了解企业发展状况,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要做到真包实扶;四应建立绥棱民营企业家联谊会。通过开展政策宣传、项目推介、信息服务、反映意愿、沟通交流等项活动,同解难题,互促共进,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