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精选31篇)
4、老年人问题:
尊老、敬老、爱老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也是我国社会道德文明不可取代的内容。进入21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强,加之我们实施计划生育,现代的年轻人赡养老人的压力越来越大,引起了许多的赡养问题。
孔子有云:“父母在,不远游。”而在当今社会这句话已经严重的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了,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中年人走出家门,走出国门,在异国他乡开创自己的事业,以及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年轻人和中年人往往忽视了对老人的关心和照顾,这就形成了现在所谓的空窗老人的问题。
赡养问题、空窗老人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城镇,也广泛的存在与当代的中国农村,我们不能忽视。
东富村有自己的养老院,专门照顾那些孤寡和无人赡养的老人。我认为我们不应只解决这些老人的衣食住行的问题,更应给予这些老人精神和心理上的安慰。我想我们完全可以定期到我们学校附近的农村为这些老人们服务,真正的让这些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以上就是我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根据自己所看到的,所经历的事情所做的一个调查报告,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三、总结:
这次下乡,让我们走出了校门,走进了农村,与当地的农民群众同吃、同住,进一步了解了农村、农民,懂得了社会,认清了自己对于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坚定了福祖国的理想和信念。
通过社会实践,我们了解国情,了解基层,了解群众,把我们个人的抱负与国家民族的前途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向群众学习,增强本领,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意志,磨砺品格,为将来更好的服务做工和人民打下坚实的基础,统人民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进一步了解群众所想,基层所需,自觉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成长成才。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
关于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篇31
俗话说的好:“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希望,是花朵…”。所以,城里的大人们千方百计地为“希望们”能茁壮成长创造最佳的条件:小学生负担太重,该给他们的书包“减减肥”;中学生的知识面不宽,要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很多孩子娇生惯养,生活能力差,要让他们多接受“磨难教育”。
我国有80%的居民生在农村,那里的孩子也是父母的命根子,那么,那里的小学生也有很多压沉书包的参考书吗?他们的全面素质如何?样样农活都能干,他们还需要“磨难教育”吗?
走向田野,看看那些“花朵们”在干什么,听听那里的同龄人说些什么,再拿我们自己与他们作个比较,或许能引起我们大家的一些思考……
我的家乡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
一.农村小学基础设施有所欠缺
在经济发展飞速的今天,农村的经济也在迅速的腾飞,但是在农村对小学教育的投资并不象城市一样。在调查的学校中发现,在农村中小学的基础设施并不是很完备,尤其是在体音美和计算机教育设施上,教育设施不完备,甚至根本没有教学设施。调查情况见下表:
调查问题调查结果
结果百分比
对学校的基础设施满意吗?
满意40.5%
较满意45.5%
不满意14%
学校的基础设施是否够用?
够用48%
基本够用50%
不够用2%
学校是否有多媒体教学设施?
有30%
没有70%
体音美教学设备是否够用?
充足22.5%
不充足70.5%
无7%
农村小学教育基础设施的落后归纳分析以下几点原因。
1.当地经济的发展决定当地政府对教育的投资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农村经济也在迅速发展。但是,农村由于历史的因素和地理交通环境的因素,也导致农村的发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总会慢于城市的发展。所以当地政府的收入始终处于平均水平状态以下,所以政府的收入就会有限。在有限收入的情况下,政府在对教育的分配和投资上显然低于城市,所以当地的经济发展决定当地政府对教育的投资。
2.市政府的教育投资倾向于城市
市政府的教育投资,大部分被锦上添花地投放在了基础较好的城市学校,尤其是其中的重点中小学。因此,必须逐步取消城乡分割的教育投入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对县级、尤其是贫困地区转移支付力度。
3.小学学校的收入来源少
国家对中小学进行改革后,“一费制”的实施,避免了学校的乱收费情况,减轻了家庭的负担,但是学校的收入也相对减少。在学校有限的收入中,用于大额教学设施的建设就会减少,或者是根本不会用于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上。造成学校发展的滞后,从而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二.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的薄弱
调查中发现农村小学的师资在力量薄弱,有的教师甚至一人带几门课,教师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调查情况如下表:
调查问题调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