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工作范文 > 报告范文

报告范文

关于劳动教育课程开展的意见报告范文(精选31篇)

2024-06-30 01:43:57报告范文打印
关于劳动教育课程开展的意见报告范文(精选31篇)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为切实落实劳动教育课程和劳动实践,学校多措并举,努力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和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

  一、劳动教育观念普遍薄弱

  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许多教师只重视提高学生文化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劳动及其他教育问题,一切事务由家长全权代劳。同时,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目标存在错位,更看重的是考试成绩排名。

  二、劳动课程不健全

  在课程方面,许多学校不单独安排劳动教育课,即使安排很多劳动教育课还会被占用。由此可见,在理论上,学生长时间不能系统全面地学习有关劳动教育的知识、技能;在实际中,缺乏应有的实践和锻炼,这样“有育无劳”和“有劳无育”都将导致劳动教育定义的弱化。

  那怎么改变这种现状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改善家庭劳动教育

  1.家长劳动教育观念的改变。劳动教育即是一种生活教育,这便要求家长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及时转变教育观念,要秉持“以孩子的协调发展为根本”的理念,不可轻视、忽视其他教育,尤其是劳动素质教育,要引导孩子参与洗衣服、洗碗、收拾房间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同时由于家长并非专门教育人员,可能会存在教育理念及方法的陈旧化、非科学性,所以还需有关教师对家长进行观念引导,可以通过开家长论坛、研讨会等形式,有利地促进家长思想观念的更新,以便开展多种劳动形式,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注重劳动意愿的培养,积极鼓励劳动,孩子爱劳动,才能在劳动中体会劳动的喜悦、创造的快乐。那么作为家长,就应该多为孩子创造劳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合理运用正强化,比如独立打扫自己房间卫生就奖励看动画片一小时等。在周末及寒暑假期间,可以带孩子多出去参加劳动实践活动,让孩子能够感受到通过自身的劳动获得成果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3.充分发挥家长言传身教的作用。如何让孩子发现劳动之美、体验劳动乐趣、享受劳动成果,家长在其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便需要家长充分发挥好榜样的力量,注重身教,每周可设置固定的家庭劳动日,让孩子从小就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注重树立崇尚劳动的家风,使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获得劳动知识、得到切实的锻炼。

  二、强化学校劳动教育

  1.建立完善劳动教育保障体制。若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重大作用,毋庸置疑,要切实完善劳动教育保障。劳动教育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向学生传授有关劳动知识和技能,以提高其劳动素养的教育活动。应首先体现在课时上,我们要优化综合课程结构,设立必修课程和劳动周,改变劳动课程形同虚设的现状,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到劳动的价值和创造性。

  2.是要循序渐进。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不同年龄及心理特点,在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按照本课题研究内容的指标体系,分层次、有梯度地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行为训练。每学期的行为规范训练有重点、有要求、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为了使学生形成稳定的习惯,行为训练要反复进行,持之以恒,训练内容滚动进行。

关于劳动教育课程开展的意见报告范文 篇16

  劳动教育课程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

  尤其是来自家庭方面的问题。我记得以前高中的时候,卫生值周的劳动教育课程,被家长以为,是我们班班级层次不够好,所以学校安排我们班去做卫生值周。

  因此,我认为,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实施方,学校需要做好家校沟通,适当与父母合作,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劳动教育。例如,学生在家里做了什么家务,有什么体会,体会可以在学校的课堂上交流,而学生具体做了什么力所能及的家务,却需要家长的配合。

  二是学校需要制定相应的必要的不会引起学生不适的考核标准。如何从渗透的角度,来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最光荣这样的想法,如何让学生感同身受。这是尤其重要的。否则,就是走走过场,安排学生在学校里种几棵树,种几盆花,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例如,劳动值日这样的方式,给学生带来了什么,检查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启发学生从具体的劳动过程中,体会到劳动的.乐球和价值等等。

  三是需要定期反馈。很多学校或多或少,都会将劳动课程,当做是必修课程。但是,对这样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如何开展的,开展后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都没有什么反馈。诸如什么值日,什么劳动周,大多徒有形式,不太重视其育人价值。如果能有相应的定期反馈机制,渗透劳动课程的育人价值,可能会更好。例如,做了家务之后,坚持了多久,为什么坚持了这么久,坚持了这么久有什么体会等等。这些行之有效的反馈,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自己的家庭角色,知道自己做了什么,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事有什么意义等等。

关于劳动教育课程开展的意见报告范文 篇17

  加强劳动教育,关系到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桓台县荆家镇荆四小学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落实到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现将劳动教育开展情况说明如下:

  一、开设劳动课程,提高劳动技能

  学校每班每周开设一节劳动课,有专门的劳动教育课本,课本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整理、衣、食、住、行、安全”等不同方面,按年级段开展相应的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劳动活动进行指导和提升,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和劳动,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二、制定家庭劳动清单,推动学生在家劳动

  家庭劳动也是劳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校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了两张劳动清单,一张是低年级(一二年级)家庭劳动清单,一张是中高年级(三四五年级)家庭劳动清单。制定清单后,组织班主任积极宣传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取得家长的配合,定期组织学生在家劳动。

  三、组织丰富活动,提升劳动兴趣

  学校结合学校实际、节日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主题活动:每周一下午第三节课的大扫除活动,雷锋月志愿服务活动,学校在五一前后的劳动周活动,每年9月底的.柿子采摘节活动等,学生在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劳动的快乐,增强劳动意识,提高劳动能力。

  四、积极评价学生,增加劳动积极性

  学校在开展各项劳动主题活动后,积极开展“劳动之星”的评选,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劳动的积极性。

关于劳动教育课程开展的意见报告范文 篇1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主要载体。在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必须认真研究和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劳动教育的关系,避免只讲实践育人不要劳动教育或者用劳动教育取代实践育人的片面做法。

  实践与劳动互为补充,共同承担立德树人的任务

  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中小学教学计划之中劳动课单独设立,并且对各学段学生劳动时间做了明确规定。如1955年教育部颁发的《小学教学计划及关于小学课外活动的规定》,在一至六年级设手工劳动课,每周一节。同时,将“生产劳动”作为课外活动的重要内容,要求分组进行栽培活动等,“每周活动一次或两次”。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了劳动课与实践活动并列设置的情况。如1996年教育部印发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设“劳动技术”课,高一、高二年级各一周;同时设立“社会实践活动”,每学年二周,三年共六周。本世纪初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出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将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等整合为“综合实践活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单列)。这样一个从“劳动”走向“实践”的过程,并不是取消“劳动”,而是试图用“实践”整合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类活动。这些年来出现的劳动教育弱化、虚化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到学校课程层面上。

  从理论看,实践作为重要的哲学范畴,侧重指改造世界的活动,包括改造自然的物质活动和改造社会关系的交往活动;而劳动则被视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侧重指改造自然的活动,劳动的结果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同时也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但实际上两者之间的关系远不是这么简单,一方面人类的劳动有着显著的社会性特征,离不开劳动者彼此之间的分工协作,受制于市场供求关系,不是个体的孤立行为,故有所谓的“社会劳动”一词;另一方面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以劳动为根基的,是从劳动中拓展开来的,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仔细加以辨析。注重生产生活必需品的“劳动”与注重创造精神价值的“实践”之间存在着固有的内在关联,两者在人类社会活动中互为补充。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