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工作范文 > 报告范文

报告范文

关于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报告范文(通用32篇)

2024-06-28 03:19:32报告范文打印
关于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报告范文(通用32篇) 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现就加强新时代我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三)劳动教育工作机制建设

  6.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各地要加强经费统筹,支持劳动教育,推进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提高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完善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经费保障机制。学校按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确保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实施、师资聘请等需要。多形式筹措资金,建设校外劳动实践基地,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

  7.健全劳动安全管控机制。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大中小学劳动安全管控机制。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统一为中小学校购买校方责任险,鼓励购买劳动教育相关保险。各学校要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以安全、适度为原则,合理安排劳动任务、强度、时长,在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强化对劳动过程每个岗位的管理,明确各方责任,防患于未然。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制定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

  8.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以学生掌握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为重点,通过平时表现评价、学期评价、学段综合评价,客观记录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清单项目达成情况、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完成情况、参与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情况等,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用好评价结果,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要在学校招生自主测试环节强化实践操作能力评价。

  9.建立以展促育、以赛促劳示范机制。在大中小学普遍开展学生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活动,在高中和大学开展志愿者星级认证。大力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大赛,探索开展区域性中小学生劳动竞赛。

  四、组织协同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领导,定期研究劳动教育工作,明确各阶段目标任务和部门职责,建立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解决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教育部门要制定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纲要和行动方案,具体推动学校落实劳动教育主体责任。

  (二)加强各方协同。发展改革部门将劳动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机构编制、人力社保、财政部门做好劳动教育师资、经费保障。经信、科技、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商务、文化和旅游、国资监管、体育等部门要积极协调企业公司、农场场馆等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工会及行业组织要积极推动劳模工匠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民政、共青团、妇联及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等部门和单位要组织动员相关力量搭建活动平台,支持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公益劳动。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要加强劳动安全的监管和指导。

  (三)加强督导评估。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对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保障情况及学校实施情况进行督导,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开,同时作为衡量区域教育质量和普通高等学校分类评价的重要指标,作为对被督导部门和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将支持学生劳动教育情况纳入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报告事项。

  (四)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总结推广各级各类学校劳动教育典型经验和优秀案例,组织开展劳动教育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活动,将劳动教育教学成果纳入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范围。按有关规定褒扬激励劳动教育工作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劳动教育的浓厚氛围。

关于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报告范文 篇2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现就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传承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主动适应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劳动教育新模式、新方法,增强劳动教育的实践性、时代性,健全劳动教育协同机制,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发挥劳动的独特育人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供更有力支撑。

  二、重点任务

  (一)健全劳动教育协同落实机制

  1.强化党委政府的统筹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劳动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协作。教育部门负责指导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宣传部门负责宣传典型经验、营造舆论氛围,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在产教融合工作中推进劳动教育,科技、工业和信息化、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文化和旅游等部门负责支持劳动教育资源建设,民政部门负责配合教育部门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劳动教育,财政部门负责落实劳动教育相关经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技工院校劳动教育指导工作,工会、共青团、妇联等负责组织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劳动教育活动。

  2.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根据年龄段特点,引导孩子尽可能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鼓励孩子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参与劳动,确保中小学生每周家庭劳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依托城乡社区教育机构、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家长学校、家风家教实践基地等,建立家庭劳动教育指导服务站点,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家长掌握开展家庭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鼓励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合作开发家庭劳动教育清单等方式,落实家庭劳动教育基本责任。家长要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教育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家务劳动,让孩子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在劳动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收获快乐。

  3.落实学校的主导作用。学校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统筹优化课程设置,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结合不同学段特点,积极整合传统劳动和新型劳动教育内容,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抓住关键环节,通过开设必修课程、学科(专业)渗透、课外校外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实施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组织实施好劳动周或劳动月。

  (二)分段实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

  1.小学。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低年级要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指导学生学会日常生活自理、参与班级集体劳动、开展简单手工制作,使学生懂得人人都要劳动,感知劳动乐趣,爱惜劳动成果。小学中高年级要围绕劳动习惯的养成,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指导学生参与家居清洁、校园保洁、社区环保、手工制作等劳动,学会和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劳动光荣。

  2.中学。初中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普通高中不少于6个必修学分。初中阶段要围绕职业启蒙,以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家政学习、社区服务、职业体验、适当的校内外生产劳动等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养成认真负责、勤劳俭朴的品质和职业意识,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和担当精神。普通高中要围绕职业体验,以日常生活劳动、大型赛事服务、真实生产劳动体验、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等为主要内容,提高创意物化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品质,增强职业规划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3.职业院校。职业院校要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围绕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以日常生活劳动、校内外公益服务劳动、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结合专业特点、运用专业技能、依托实习实训,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劳模工匠进校园”等活动,发挥劳模先进示范引领作用,培育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坚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职业信念和“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价值观。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