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题工作报告(通用20篇)
二、研究计划执行情况
一年来,课题能按计划,扎扎实实地开展。课题组针对课题研究中的问题,拟订了课题实施方案与计划,保证课题有序进行。一年来,课题组举行校内课题研究活动近30多次。为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课题组制定三个阶段的计划,并及时进行总结,课题组还严格执行考勤制度,从出勤率上保证课题的开展。此外,选定的20名学生进行个案研究。一年来,我们认真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每个成员的理论水平。一年来,课题组结合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内容要求与安排,每个成员都主动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各项各次活动,与此同时,课题组组织全体成员定时学习科研理论,学习先进、有效的研究思想、研究方法和研究经验。
2、充分保证课题研究时间。我们充分利用课内外的课题活动时间,做到专时专题研究。课题研究实验以来,根据本课题研究的计划,课题组成员通过网络进行研究系统学习学习留守儿童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提高自己的科研工作能力。
3、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课题研究实验以来,通过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感恩教育专题报告,主题班会,积极进行课题教学研究活动,开展丰富多彩有助于研究我校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研究的活动。
通过一年全体课题组成员及全校老师的共同努力,课题研究效果显著,成绩突出。
三、研究变更情况(课题组成员变更情况)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校陈家意老师由于个人家庭原因,辞职老师的工作,陈家意老师不在是我课题组成员,由我校骨干党良英老师加入课题研究,增加我校课题研究的实力,保证课题研究按时完成,课题研究效果显著,成绩突出。
四、成果的代表作
课题负责人陆桂梅撰写的《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粟喜莲老师撰写的《小学留守儿童的问题探究》,罗冰老师撰写《谈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兰勇林老师撰写的《如何关爱留守儿童》,黄云东老师撰写的《浅谈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党良英撰写的《浅谈“留守儿童”教育》,刘桂凤老师撰写的《用爱关注,用心呵护---留守儿童》,韦美芬老师撰写的《浅谈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等,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现代教育艺术研究总课题组、全国反馈教学法研究会、广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论文评比一等奖。杨燕珍老师撰写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初探》,潘彦霖老师撰写的《爱让每一朵花绽放》,陈剑飞老师撰写的《浅谈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农志娥老师撰写的《班主任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巫玉新老师撰写的《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分析思考》,谢丽华老师撰写的《如何做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赖丽琴老师撰写的《用爱滋润留守儿童的心灵》等,在20xx年“创新杯”全国中小学论文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关于课题工作报告 篇3
xx年11月,我校承担了《写画结合培养低年级学生习作的实践与探究》的研究任务,经过两年的研究,已完成了该课题的预定研究任务,现将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对本课题研究的认识
写作一直是学生最头疼的事情,那么写话也就成为低年级学生最恐惧的一项作业,如何能降低写话的难度,让学生爱上写话,有话可写,成为低年级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课题提出的现实依据
g我在低年级写话教学中发现,每次训练学生动笔写话,都是正正规规的,可学生却觉得单调、乏味,无话可写,无从下手。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教师对写话要求过高,如规定字数,还要写生动,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导致提笔无言。加上低年级学生识字有限,所以写起来难度就更大了,这就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应付状态。因此如何让学生在写话中感到“易、趣、活”?如何让学生把心中所想到的内容通过文字写下来就成为写话的难点。
虽然看到了这样的现状,有部分教师还是会有这样的想法,学生大了,随着阅历的增加,自然就会写了。要么有的教师直接开始给孩子们传授一些写作方法,而这些方法难以被低年级的学生所接受,难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因此每次写话的时候,也是学生最头疼的时间。
放任自流,任其发展自然不对,但“拔苗助长”的方式同样也帮不了学生。因此学生的写话陷入了两难境地,怎样能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写话,成为低年级教师最头疼的难题。
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我和其余几位老师于xx年11月申报了《写画结合培养低年级学生写作的实践与探究》一课题,在低年级习作训练中,进行写话配画训练,让学生自己画自己写,达到画中有文,文中有画。
(二)理论意义:
1、为了降低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语文课程标准》把低年级的习作教学定位于写话教学,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这打通了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表达之路,鲜明地倡导写话要以兴趣为首,表达自然的童心童趣,为孩子提供自由的空间,是否会写并不重要,关键是让刚入学的孩子从中得到乐趣。《美术课程标准》(试验稿)也在“评价建议”一节中指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识水平以及交流表达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因此,对于孩子们的配画不追求是否完美,重在激发他们画的欲望。
2、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综述:
随着课程标准的出台,广大一线教师对低年级画写结合写话模式进行了不懈地研究和探索,认为低年级孩子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思维的,如果把抽象的写话训练和形象直观的绘画结合在一起,既激发了孩子的写话兴趣,又给他们提供了鲜活的写话素材。
由画到文,是一种思维向语言的转化,在转化中可以提高孩子的想象表达能力;由文到画,是一种语言向思维的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可以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同时对画写结合的实效性达成了共识。
(三)实践意义
1、画写结合符合低年级孩子的思维特点。低年级孩子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思维的,把抽象的写话训练和形象直观的绘画结合在一起,既激发了孩子的写话兴趣,又给他们提供了鲜活的写话素材。由画到文,是一种思维向语言转化,在转化中可以提高儿童的想象表达能力;由文到画,是一种语言向思维的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可以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
2、画写结合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认知活动与自我需求紧密联系。只有当这种‘需求’转化为愿望时,才能形成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强大动力。”画画介于游戏和心理表象之间,使孩子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急于创作,乐于表达。通过画画锻炼了孩子们手、眼、脑高度和谐统一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
3、画画创作与写作过程具有共性。作家秦牧曾说过:“绘画可以说是用线条和颜色来表现的文学,文学也可以说是用文字来表现的绘画。”首先,儿童画与作文在内容上是统一的。它们都来源于孩子们的生活。那些充满童真、童趣的绘画作品,洋溢着儿童纯真、质朴的天性,又何尝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呢?其次,儿童绘画与作文在形式上具有相似性。儿童画是儿童心灵的自然流露,是他们心灵的需要,是以己之手画己之心;而学生作文时,是对人和事物的所思所想,是以己之手写己之心,但不管以哪一种形式表达,都是学生心灵的表达。
其实文学与绘画结合,自汉代开始就有。苏轼评王维曾说过,体味王维之诗,诗中有画,欣赏王维之画,画中有诗。诗画结合成为民族艺术的一个特色和优良传统,至今还在发展。我们尝试与美术老师结合进行《小学低年级配画写话有效指导方法研究》课题研究,让学生为日记配画。
二、研究工作的具体过程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全力支持课题研究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我们将课题研究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接着我们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选拔优秀的骨干教师担任实验教师,按教师个人特长进行具体分工,同时还建立完善的课题制度,如经费保障制度、人员奖惩制度等,从人员与管理上确保课题的研究质量。
(二)分析整合学校资源,搭建实践活动平台
xx年12月,课题组成员对学校资源进行了分析。我校拥有广阔的宣传阵地,比如宣传栏、校广播室,教师墙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