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管理的调研报告(精选5篇)
4.执法环境亟待改善。城管执法的场合往往是马路执法、一线执法,而执法的对象成份复杂,又大多是弱势群体,城市管理执法环境相对特殊。一些市民受同情心驱使,盲目同情违章经营者,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被管理者的抵触情绪,致使阻挠执法、抗拒执法的事件不断发生,甚至发生暴力抗法事件。据初步统计,城管局每年有超过20人受伤,交警部门在执法中人身也不同程度受到威胁、殴打。
5.队伍建设有待加强。XX年我市正式成立城市管理局,编制为正科级事业单位,而不是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这种定性不具备执法资格,仍面临身份、执法合法性等争议,目前,九江地区仅xx市执法局为参公单位,具有执法权。与此同时,城市管理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城管队伍人员整体年龄结构偏高,文化水平不高,法律专业人员缺乏,较难适应新形势下城市管理工作。由于环卫工作强度大、环境差、待遇低,我市从事环卫工作的人员绝大多数年龄在60岁以上,健康状况堪忧,体力也较难胜任繁重的市容工作。
三、加强城市管理工作几点建议
管理好城市,创造良好的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环境,是广大市民的共同期盼和要求。对此,我市必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城市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影响城市管理发展瓶颈,切实做到敢为人先,勇于突破,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规范化、常态化。
1.理顺体制,健全机制。高规格的成立城市管理委员会,作为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定期研究城市管理的重大事项,加强对相关部门的综合协调,着力解决城市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将市容、园林等涉及到城市管理职能统一划归城管局,城市规划区开发小区违法违章建设执法权和处罚权纳入城管执法,进一步提升城管综合管理和执法水平,从根本上解决了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扯皮推诿、效率低下的弊端,着力构建“大城管”的综合管理体制。
2.广泛动员,全民参与。市民是城市的主体,也是决定城市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抓好街道、村(居)委、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联动,充分调动团委、妇联、志愿者、义工等组织作用,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工作。重点做好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每学期开设不少于4课时的交通安全教育课;利用各类媒体曝光不文明行为,通过正反典型教育,激励和引导广大市民理解、支持、参与城管工作,引导广大市民文明行车、文明走路,提高文明交通参与意识。为积极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建立有奖举报机制,鼓励对违章建筑、渣土泼洒、超限超载等违法违规行为的举报,一经查实,兑现奖励。
3.整合力量,联合执法。城管、交通、交警等部门要强化一线执法,将更多警力、队员部署在街头巷尾,建立24小时联合巡查制度,重点治理各类机动车、非机动车乱停乱放以及占道经营行为,严厉打击非法改装运输车辆、大中型货车超限超载、沿路泼洒等行为。公、检、法等部门都应为城市管理提供有效保障,形成城管执法、公安护法、法院司法“三位一体”的城管行政执法机制,提高行政执法机关移交案件的处理效率和质量,及时处理暴力抗法问题,对不法分子予以严厉打击。
4.创新思路,科技先行。积极探索政府出资向市场购买专业化公共服务,将市容管理、停车管理、绿化保养、环卫保洁等具体管理、服务业务推向市场,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通过招投标选择有实力专业公司进行维护,形成统一管理、多家经营、有序竞争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管理绩效,降低管理成本。发挥城管指挥中心指挥调度作用,整合城管、交警、交通优势资源,对城市管理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做到第一时间发现、制止、处置。利用高空夜视瞭望摄像机、工地监控摄像机等先进科技装备,对城区违章建筑、渣土运输实施全天候监控,切实解决执法人员力量不足、执法取证难等问题,实现城市管理指挥智能化、监控可视化、管理网格化。
5.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全面提高执法人员自身综合素质和执法管理水平,对城管队员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建立严格奖惩考核机制,严肃工作纪律,树立良好执法形象。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支持,将我市城市管理局列为参公单位,切实解决参照公务员管理的问题,使城管队员具备执法资格。进一步提高聘用队员工作积极性,维护城管队伍的稳定性,参照武宁、修水、德安做法,每年安排2—3个工勤人员编制,用于解决聘用队员身份问题,同时,每年招录一批优秀的法律、广告等专业高校毕业生充实城管工作一线,提拨重用一批优秀城管队员,切实提高城管队员政治待遇。
6.疏堵结合,常态管理。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发挥规划引领作用,规划建设便民小商品市场、农贸市场等专业市场,妥善解决流动摊贩、困难群众的生计问题。加大城区交通整治、矿山治超治限工作力度,严禁大型货车进入市区,加快城东、城西停车场建设,新建小区规划建设地下停车场,开放机关、企事业单位空闲停车场所,城区商业中心区域公共停车位实行“计时计费”,切实缓解当前交通压力。进一步加快公寓式安置楼、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严控“两违”抢建,采用多元途径解决城区危房户住房实际困难,实现“两违”整治工作规范化、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