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工作范文 > 报告范文

报告范文

工程认知实习报告参考(精选8篇)

2025-07-06 09:43:10报告范文打印
工程认知实习报告参考(精选8篇) 一、实习目的和意义生产实习属于专业教育必修课程,是本科学生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习,特别是通过与生产实际的接触,使我们能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加深对所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对电子通信....

  +25cm水泥含量5%稳定碎石基层+不小于60cm塘渣垫层下为素土夯实

  人行道结构采用青石板结构,具体自上而下依次为: 6cm厚青石板+4cm 1:3水泥砂浆+10cm C10细石砼+5cm碎石垫层+不小于30cm塘渣垫层下为素土夯实。

  侧、平石采用青石板,导向块材、停步块材均采用花岗岩制作。

  (2)道路绿化

  城市道路景观是在城市道路中由地形、植物、建筑物、构筑物、绿化、小品等组成的各种物理形态。城市道路网是组织城市各部分的“骨架”,也是城市景观的窗口,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周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要求我们要十分重视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作为贯穿整个区域的城市主干道,其绿化应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绿化效果,又应形成一种整体的景观基调。本道路作为主干路,绿化带主要为绿化隔离带,可以通过植物配置显现空间层次,色彩变化,体现城市道路绿化特色。

  五、实习总结

  上午十点钟我们和老师一起乘车来到了鹅公岩大桥下,老师就开始给我们讲一些关于桥梁的知识,虽然老师讲的知识我并没有怎么听懂,但还是对这些感到好奇,一路上问了好多问题,感觉老师好厉害,几乎什么都知道。相比之下,不禁觉得自己的知识缺乏,见识浅陋。后来我们一直沿着南滨路向前走,虽然有点累而且很渴,但一路上听着老师给我们介绍公路的知识,同学们似乎忘了这些。

  通过这次认知实习,我对桥梁的结构、公路的路基处理、公路两边的挡墙结构、与公路相关设施的设计与布置,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近年来,我国的公路事业特别是高速公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且其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对于从事道路的工作者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作为将要走出学校的学生来说,更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加强实践和设计能力,这样更有利于将来的发展,使自己在此领域内也有所作为。

  总之短短的实习,让我大开眼界,也学会了不少东西,也让我对自己今后要从事的行业有所思考。

工程认知实习报告参考 篇4

  一、实习目的

  1.通过实习,使我们获得地质实体的感性认识,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了解三大岩石的形成过程,产生时代、结构、产状、形成原因及现象等。

  3.通过基本技能的训练,使我们了解野外地质资料的收集、整理,掌握罗盘的使用方法,学会使用罗盘测量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4.了解地质构造对工程影响,把地质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实习地点

  1. 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境内的馒头山

  2. 济南市长清区苏庄背斜

  三、实习时间

  20xx年6月3日——20xx年6月x日

  四、实习仪器

  地质罗盘

  五、实习内容

  第一天 20xx年6月3日

  第一天我们实习的目的地是济南长清区张夏镇境内的馒头山和灵岩寺,主要内容是观察馒头山的地质构造和馒头组、毛庄组等岩层,以及灵岩寺附近的滑坡和断层。

  (一)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境内馒头山

  1.馒头山简介

  馒头山,海拔408米,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境内,当地老百姓习惯称此山为“馍馍山”、“满寿山”,或者高雅的称为'曼寿山',这说明这山的外形特别像馒头。馒头山距济南市区仅20来公里。张夏境内群山连绵,馒头山就在这群山之间,和周围的山相比没有太大的区别。山上满是杂草,零零散散地有些低矮的小树。整个山体为石质山,半山腰上散落着一小块一小块的农田。名字看起来有些俗气,个头也不算太高。 ,馒头山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第三地质名山,当年又被列入省级地质自然遗迹保护区。

  因为,它那丰富的皱纹和陈年脉络,忠实地记录了五亿多年的地质变化。真可谓“浓缩的就是精华”。抬手之间,跨越五亿年顺着不太陡的山势拾径而上,在山腰处便可见一处岩层,这块岩层乍看起来很普通,但它却是无价之宝。因为,这一块岩层记录了五亿多年的地质变化。该处岩层近两米高,层次非常明显。于峰介绍,最底部淡粉红色的一层是花岗岩石,与这一层对比非常明显的是,上面紧挨着的青灰色古代花岗岩,两者之间的时间相隔2.5亿年,而古代花岗岩距今约2.8亿年。也就是说,人蹲在地上,一抬手之间的距离就轻松跨越了整整5.3亿年的历史。

  让人不得不感慨沧海桑田变幻之快啊!再往上走,就会发现一个小土丘,土丘上布满了碎石片。可别认为它只是个普通的小山丘,这里可是有名的三叶虫化石的聚集地,小小的三叶虫见证了这里曾是海洋深处的历史。三叶虫是生活在6亿年到2亿多年前的古老节肢动物,在当时它几乎占据了整个海洋,是古生代一霸。到了中生代已完全绝灭。目前,全世界已发现的三叶虫化石约四千多种,我国是发现三叶虫化石最多的国家之一,有1千多种。三叶虫化石又叫燕子石,也叫蝙蝠石。它历史悠久,据记载,宋、明、清时代已有人把玩,称之为“多福石”、“鸿福石”。在普通人的眼里,三叶虫化石是“玩物”,但它在地质科研人员的眼里却是货真价实的“宝贝”。从上个世纪初,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地质科研人员不断探索研究,在馒头山地区发现了17个三叶虫生物带,并确定馒头山为一处最完整的寒武纪地层层型剖面,从而成为中国寒武纪地质结构划分的标准山。因此,馒头山也就成为地质界公认的世界地质名山。每年,都有无数地质专业的大学生和相关专家造访馒头山,一睹它沧海桑田的容颜。实在的名字背后是丰厚的物产 馒头山不是一个孤立的小山头,它的余脉蜿蜒相连。其中东边的一支余脉远观像一个大佛头,鼻子、眼睛、嘴巴惟妙惟肖,煞是生动。这么美丽的山当然也有美丽的传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