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家长理想中的幼儿园调查报告(通用34篇)
三、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方法
孩子自理能力差,每位做家长的都深有感触,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自立、自强,克服依赖性,日后成为自食其力的有用人才。那么怎样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日常生活中入手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增强幼儿独立性。
教师责任就是协助家长、诱导幼儿学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家务劳动和自我管理,这不仅是生活对幼儿提出的要求,而且是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幼儿刚开始劳动时,往往做得很慢,有时甚至“闯祸”,不要因此就不让幼儿动手,而要给幼儿做正确的示范动作,耐心教他们怎样做,鼓励孩子坚持劳动,养成习惯。在家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劳动环境,提供一定的劳动条件,如:让幼儿自己起床、穿衣、吃饭、整理房间等,家长不要加以干涉,要鼓励幼儿做中学。刚开始是慢一点,时间长了他们自然会利索得过且过多,家长一定要有耐心,这样既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也建立了自己事自己做的独立性。使孩子体验到独立完成一件事后所获得的快乐,从而增强其做事的信心,达到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目的。
2、采用多种形式教育、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有专家研究:人的双手与人的大脑的神经是紧密相连的。幼儿通过亲手的操作可以锻炼脑与手的协调性,而且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针对这点,我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幼儿学习生活、劳动技能。通过讲故事、念诗歌、做值日生、整理图书、玩具等形式教会幼儿简单的自我劳动。并要求幼儿在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扫地、擦桌子、洗碗、摆碗筷等。还激发幼儿对折纸、剪纸的兴趣,要求他们回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手工作品带到幼儿园供大家欣赏。可是,我发现有的家长嫌孩子做得慢,做得不好,自己为其代劳,反而让孩子在旁边当观众。虽然作业是做得很好,但是已违背了老师布置作业的初衷。作为家长应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自己做,激发孩子参与做的欲望。“新年”过后,我在班上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自理能力竞赛”活动,随着哨子一声今下,赛手们立即冲上“战场”穿衣服、穿鞋子、系鞋带个个动作利索,神情严肃,心中想着:“要做得好,要做得快,要争第一”, 场下啦啦队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加油!加油!”。比赛的热烈场面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孩子和老师,孩子们为同伴出色的表现而骄傲,我为孩子们的自信与能力而自豪!这一场比赛进行了一个多小时,每一位孩子都参与比赛。获胜的结果固然令人喜悦,但孩子们最享受的是竞赛过程中的快乐,这样锻炼了孩子,培养孩子的自己动手能力,发展孩子的想象和美感,提高了幼儿的自理能力。
3、家长放手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幼儿在适应变化的环境时会遇到许多困难,学会解决生活中不断出现的困难的能力是必须的。幼儿成长需要父母的关怀,老师的教导,但父母、老师不可能始终地跟随在他的周围,替他去生活,也不可指望事事处处得到长辈的保护,因此培养幼儿自理能力,让幼儿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摆脱对别人依赖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通过劳动获得本领,劳动的机会时时处处都有,关键是家长是否愿意放手。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大家围着一个“太阳”转,不等孩子张口,吃、穿、玩、用一切具备,孩子失去了解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因此,我们要求家长要转变观念,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要自己干的、能自己干”的事情。家长应在生活中有计划地安排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和劳动。在日常生活中本着“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的学着做”的原则,只要是没有危险的多让他们去实践,同时应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可利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练习的机会,如:运用“我是阿姨来喂饭”、“我帮娃娃穿新衣”等游戏,教给幼儿一些劳动技能。孩子们在这些游戏中,会学到一些生活自理的基本技能,然后,再帮助幼儿迁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种方法符合幼儿心理特点,自然亲切,生动活泼,收效较明显。让幼儿从小掌握一些实干巧干的方法和技能,这是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学会生存、学会自主的起点。总而言之,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经常组织幼儿参加各种活动,对提高幼儿自理能力,使独生子女从“小皇帝”中解脱出来。
对于家长理想中的幼儿园调查报告 篇33
摘要: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在当前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我国很多幼儿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很多幼儿园都安排大量的课程让幼儿进行学习,给幼儿的日常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对多学科视野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进行了研究,希望为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提供有益帮助。
关键词:多学科视野;幼儿园;小学化;透视研究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一种超前的教育方式,对于幼儿来说这违背了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也会对家长造成误导,对幼儿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应及时改变这种“小学化”现象,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式,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下面笔者将对多学科视野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进行讨论。
1.多学科视野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出现的原因
(1)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一种失范现象。人本身是一种有限的存在,从生理上来说,每个人是世界中存在的一个个体;从道德上讲,每个个体是社会中的一部分。如果对他们的本性进行了限制,他们势必会受到约束。[1]在幼儿教育阶段过于严苛地对幼儿进行管束,并对其抱有过高的期望,就会导致出现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家长一方面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承受过多的压力,另一方面却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只能让孩子尽量地参与更多教学活动,却根本没有真正地去理解孩子。此外,家长们普遍对科学的幼儿教育缺乏认识和情感支持,家长总是认为自身与教师之间是存在对立关系,从而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愈演愈烈。
(2)幼儿园办学观念不正确。我国很多民办幼儿园在创立初始阶段大都只是为了盈利,而并非为了幼儿的发展。这种幼儿园会为了吸引家长的注意力而故意采取“小学化”的教育方式,让家长迅速看到教学效果。但这种教育方式会给幼儿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3)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近年来一直采取应试选拔人才的方式,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认为,只有高考才是出人头地的唯一机会,一切的努力都只是为了高考,因此导致在幼儿园教育中出现“小学化”现象:只看重幼儿的知识性学习,而对其他方面的素质培养有所忽视。这种现象的出现,将对人才的健康发展和全面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2]
2.多学科视野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改正路径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先进的思想观念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基础。针对幼儿的教育,教师应认识到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幼儿掌握某一项基本的技能,而是要在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础上给幼儿营造欢乐的氛围,让幼儿能够在幼儿园阶段受到心智上的启蒙。因此,在教育观念上,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正确看待幼儿教育阶段,针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基本规律来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2)完善幼儿园教育制度。要想纠正社会中的不良风气,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建立起完善的法律制度,使之能受到限制。幼儿园教育作为启蒙教育,应做到尊重幼儿的基本人格,同时教育内容需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设置,以基础的游戏方式作为活动,并将其融入教育内容中。[3]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我国虽然也有相关内容规定,但这些法律限制并没有对幼儿园教育起到作用。对此,国家应更加注重对教师的培养,以此来扭转当前这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
(3)跟进教学法。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心理发展不够完善,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需要与小学阶段的教育加以区分。对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可以适当采取一些跟进式教学方法,让幼儿能将所学过的知识与日后的学习产生联系。
幼儿园教育中“小学化”现象严重违背了幼儿的成长发育规律,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正确看待幼儿教育,让幼儿尽可能地感受童年快乐,让他们在健康的环境中得到成长。只有这样,这对幼儿来说才是最好的,对此还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