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社会调查报告(通用35篇)
4.写调查报告
三、调查数据统计
1.在这项调查中,男生占27%,女生占73%
2.最喜欢的服装类型:运动装23.3%休闲装53.3%正装3.3%时装9.9%其他9.9%
3.买衣服频率:一个月内10%,两到三个月内33.3%,半年内13.3%,一年内0%,不固定43.3%
4.是否有喜欢的服装品牌:33.3%,没有66.6%(品牌有李宁、真维斯、361、耐克等。)
5.经常去那里买衣服:泉城路35.5%。山石20%,0%老东门15.5%洛口5%其他14%
6.服装价格会不会影响你的购买意愿:会是63.3%,而不是36.6%
7.买衣服的动机:天气变化16.1%,节日促销16.1%,看到学生买新衣服15.3%,随意购物13.6%,零花钱增加13.7%,看心情12.6%,受广告杂志影响12%和4%
8.你会选择网购服装吗:会是35.7%,而不是64.3%
9.服装商家月消费:50以下2%,50-100之间36.6%,100-200之间33.3%,200以上3.3%
10.品牌服装的好处:品牌好,耐用,面子16.6%,主要是生活品质提升了33.3%,没有考虑跟随社会潮流33.3%,另外30%
四、数据统计的具体分析
1.大学生对服装的需求很高:21世纪是一个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进入这个时代的大学生不再满足于宿舍和教室的单调生活。虽然书籍仍然是主要的消费对象,但并不是首选,更不是唯一的消费项目。大学生的消费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对美的追求呈上升趋势
2.理性消费占主导:价格、质量、趋势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根据调查结果,务实理性消费仍然是大学生的主要消费观念。据了解,大学生买衣服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在花钱时往往非常谨慎,力求“物有所值”。因此,他们会尽最大努力寻找物美价廉的城市生活和氛围。当代大学生会更加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自己的品味和品位。虽然他们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3.女生对服装需求的认知高于男生。调查显示,女生买衣服的频率比男生高,但男生比女生更追求名牌。说明男人和女人对美的追求还是有很大差别的。然而,无论是购买数量还是对名牌的重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虚荣和攀比心理
4.大学生可以正确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物价上涨后,大学生的消费支出增加,其中餐饮消费支出最多。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大学生服装支出减少。据调查人员分析,“物价上涨后,服装、日用品、化妆品、娱乐消费的价格不降反升,而大学生的消费支出较少,说明他们故意降低大学生的‘享受消费’,把钱花在了吃饭、学习等必要的地方。
五、问题现象
1.从买衣服的频率来看,
(1)服装购买消费合理:调查结果显示,服装购买频率集中在每月一次,两到三个月一次。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购买服装的主要原因是生理需求,但不排除虚荣心的.存在,但消费分配的主要方向仍然是正确的。
(2)服装消费仍然不合理:调查结果显示,少数人频繁购买服装,过于关注名牌的现象依然存在。服装消费不合理,可以反映每月生活费分配不合理,或者每月生活费过多。
2.从吸引购买这方面的服装来看,
(1)当代大学生可以把握购买服装的主要目的和功能:服装的主要功能是保护人体免受季节性气候变化的影响,其次是美观,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调查显示,学生重视衣服的质量,喜欢经济耐用的衣服,不会因为喜欢一件衣服就盲目买衣服而不考虑价格。
(2)追求时尚是大学生永恒的话题:大学生总是名牌的现象非常严重,有时可能会为了追求名牌而选择自己不喜欢的衣服。却忽略了服装本身的原始价值。
不及物动词政策建议
1、树立良好的消费观。消费观是消费者对消费的基本观点和态度,也是消费者对涉及整个消费活动的消费内容、消费目标、消费方式等因素的价值判断态度。高校应加强消费观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观念,树立节约消费、适度消费的观念,避免和克服虚荣、攀比心理,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主义的影响,避免铺张浪费。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应该对自己的费用进行预算和记录,并经常反思自己的费用是否合理。
2.量身定做合理的消费计划。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知识和能力都很高的成年人。定制合理的消费计划,可以正确规划自己的支出,为以后树立良好的理财观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良好的规划习惯。
3.调整消费结构。在当今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消费方式正在迅速变化。大学生最容易卷入时尚潮流,部分消费者甚至失去理性。大学生应克服从众心理,在既定消费支出的约束下,合理调整消费结构,以达到最小支出带来最大效用的效果。不要盲目购买产品,以免过度浪费。
大学生消费社会调查报告 篇21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生活质量在不断地提高,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消费领域中也出现了崇洋消费、炫富消费、奢侈消费、攀比消费等不理性的消费方式。20xx年伊始,浙江省工商局和省消保委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新消费运动”,其核心就是要大力倡导新的消费理念,引导人们将消费和科学发展、和谐构建结合起来,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实践消费观念的变革,培育具有理性、文明、责任消费观念的新消费主体,催生健康、品质的消费模式,在全社会营造一种积极向上、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消费文化,促进人和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既是当前消费主体之一,有着独立的消费意识和消费特点,也是未来中国消费的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大学生的消费状况、消费观念与消费模式,对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消费文化的构建都会产生及其重要的影响。为真实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水平、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使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关注“新消费运动”,培养大学生形成科学、理性、文明、责任的新消费理念,促使他们成为“新消费运动”的践行者、推动者。浙江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在10月开展了一次以“新消费运动进高校”为主题的`“在杭大学生消费行为”问卷及网络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700份,收回有效问卷1642份。在开展问卷调查的同时,浙江在线、浙江都市网、浙江消费维权网进行了为期
12天的网络调查,共接受调查1668人次。问卷、网络调查共计3310份。
二、调查总体情况
(一)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男性大学生占65.71%,女性大学生占34.29%,被调查者中,42.7%来自农村、27.75%来自乡镇、29.55%来自城市,家庭收入以1000-3000元居多,占39.74%,3000-5000元占23.26%,1000元以下的占21.25%,5000元以上的占15.75%。
(二)大学生总体消费情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月平均生活费集中在1000元以下为主体占65.83%,1000-20__元占25.64%,20__-3000元以上的占7.84%。
有74.6%的同学生活费全部来自父母,有5.23%的同学靠勤工俭学来赚取生活费,还有4.2%的同学的生活费来源于每年的奖学金。三者兼有占15.94%,此外,少数(大约占4%)困难的大学生靠助学金来维持生活。也就是说,有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经济来源是依靠家庭。当问及到“花父母钱,心中有何想法”时,有25.6%的大学生选择了“理所当然”,有52.5%的选择了“无可奈何”,只有22.4的大学生选择了“希望今后有所回报”。
被调查者中,吃喝、娱乐和消费品(服装、化妆品、饰品)三项,是大学生的主要消费项目。其中,吃喝占比例为47.65% 。除了吃喝方面的花费外,有29.25%的大学生把钱花在了娱乐上,而这一现象在大二以上的大学生中尤为明显。另外,27.9%的大学生(女大学生占多数,尤其是高年级的女大学生)把钱用在服装、化妆品、饰品等消费品上。
三、调查结果分析
现在的大学与社会已经没有了围墙,市场经济到处充满了诱惑,学生们的消费观念受到极其重大的影响。调查发现,无论是从经济来源、消费结构,还是理念和水平来看,大学生消费都呈现出超前、实用、多样化等特点,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注意。大学校园内也正在形成不同层次性的消费群体,各自拥有不同的消费观念,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结构、客观环境等对学生们的消费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价格、质量、品牌是影响大学生消费的三大主要因素。
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尽管讲牌子摆阔气等社会风气已不可避免地浸染了校园,致使部分大学生受到影响,但大多数同学的消费还是较为实际、理性的。当问及”购买商品最注重的因素”时,有54.3%的大学生选择了“质量”,有20.2%的选择了“价格”,有15.59%的选择了“品牌”。由此可见,价格、质量、品牌是影响大学生消费的三大主要因素。大学生的消费来源基本上都是父母,很多还处于“温饱”状态,没有太多额外的费用开销。所以其在购买东西时必定先考虑到商品的性价比,然后才会做出合理的选择。但消费趋势是在慢慢变化的,许多同学的消费已经在向“小康”过度,越来越多学生加入高消费行列,购买昂贵的MP3、电脑、手机等用品,这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蔓延,在其他方面的消费已在慢慢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