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集合(精选34篇)
在病房实习,病人接触最多,对疾病了解深入,基础护理操作掌握透彻。实践的最大和最终目的是培养良好的操作技能,提高护理能力。因此,在“不看就放手,不看就放心”的教学原则下,积极争取每一次锻炼机会,如导尿、胃管插入、床上洗发、床上洗澡、口腔护理、自动洗胃、静脉输液、各种灌肠等基础护理操作。同时不断丰富临床理论知识,积极思考各种问题,虚心向老师或其他老师请教自己不懂的问题,做好知识笔记。老师没时间回答的时候,我们会在下班后找书或者找老师和更多的人咨询,更好的加强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的结合。第一附属医院的实习科室大部分是整体病房,我们大部分都是由护士负责。在跟随负责患者的老师的同时,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对患者进行各种健康知识的教育,锻炼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根据学校和医院的要求,积极完成病历书写、教学查房、教学小班等工作。培养了我们写作、组织和表达的能力。总的来说,实习期间的第三个也是最大的收获是护理操作技能的提高,疾病意识水平的提高,各种护理工作的逐渐熟练,不仅培养了优秀的职业技能,也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医院实习期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病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康复。我们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所有操作严格遵循无菌原则,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在骨科、内科、外科、妇科、icu、手术室、急诊科、针灸门诊等科室,我们都认真做好各项工作,遵守无菌原则,执行检查制度,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这应该算是第四种收获,虽然不能说很大,但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收获。
在这短短的练习中,我们收获了很多。如果用简单的文字总结,我们会苍白无力,至少不能准确清晰的表达出来。还有第五、第六甚至更多的收获,但是不需要一一列举,因为我们知道实践中的收获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得到更好的体现,所以我们用一些虚线代替人脸和特殊的来代表个体。总之,在感谢第一附属医院培养我们一点一滴收获的同时,我们将以更加积极的工作态度,更加扎实的操作技能,更加精深的理论知识,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提高自己的临床护理能力,为护理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集合 篇6
现在的招聘单位越来越看重大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作为一名大学生,只要是自己所能承受的,就应该把握所有的机会,正确衡量自己,充分发挥所长,以便进入社会后可以尽快走上轨道。
这次的认识时间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起点,我相信这个起点将会促使我逐步走向社会,慢慢走向成熟。
作为一名在校学生,能在大一期间参加社会实习,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使我们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后,迅速的加以实践运用。巩固学习成果。同时,在大三学年,能对所学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化理解,便于更好的学习。这是学业上的优势。更为可贵的是,我们在实习中成长的更加成熟,无论是思想还是心理上。由于我们一贯生活在校园中,时刻有老师、家长和同学关爱,生活可以说用无忧无虑来形容,很少接触社会,也很少吃苦。在这次酒店实习中,困难时刻严峻的考验着我们。通过这次实习,我比较全面地了解了酒店的组织架构和经营业务,接触了形形色色的客人,同时还结识了很多很好的同事和朋友,他们让我更深刻地了解了社会,他们拓宽了我的视野,也教会了我如何去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而作为一名还未走出校园的学生,我深知自己要学的东西有很多很多,对即将踏入的工作岗位又有着太多的陌生和神秘,在这种矛盾心理的促使下,我满怀着信心和期待去迎接它。初来酒店我就被它神秘的色彩、清新的空气、幽雅的环境所深深吸引,为能有机会在这个地方实习而感到庆幸。来到酒店安排岗位,我才发现自己并没有太多的优势,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现实还有很大的差距,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学习摸索,为此当让我选择岗位的时候,我选择了收银员这一岗位,因为它接触客人比较多,工作时间也比较紧凑,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绝好的锻炼机会。在工作中,虽然我只是充当一名普通收银员的角色,但我的工作也绝不仅仅是收钱那么简单,其中也是一系列的复杂程序。在这一个月的工作中,我发现要能自如的做好一项工作,无论工作是繁重、繁忙还是清闲,要用积极的态度去完成我们的每一份工作,而不是因为工作量比例的大小而去抱怨,因为抱怨是没有用的。我们更要做的是不要把事情想的太糟糕,而是要保持好的心态面队每一天。因为快乐的心态会使我们不觉的工作的疲惫与乏味。
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集合 篇7
一、调查资料
(一)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状况
到1937年被称为黄金十年。那个时候国家实力还是很弱,但是经济发展很快,差不多接近10%。国家还在承担清朝遗留下的赔款,只有25%的财政用于经济发展,这个速度堪称一个奇迹。
1932年军事收束(即大裁军)完成后,政府保留的现役军队不到150万,后备兵力不到100万,是没有为大战做好充分准备的,但是军费开支已经接近财政的40%,绝对偏高。中原大战之后(即军事收束之后),国内主要的军史行动是南方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地域发展极度不平衡。东南部地区工农业发展迅速,政治氛围也较好。但是西北、西南依旧处于实际上的军阀格局状态(虽然名义上都尊崇中央政府),东北已经落入日本手中,东北军全部入关。而华北事件后,华北的热河省也落入日本手中。
由于受自然环境和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影响,边区民众的传统衣料比较粗糙、简单。如庆阳民众穿衣以土布、皮毛为主,男女衣着“均不尚华)。不同性别、年龄、阶层的人穿着不同,男人穿满襟土布上衣,戴黑色圆顶瓜皮帽;女人穿自制土布浅色满襟宽袖上衣;乡绅、文人及富者着黑色绫绸或土布长袍,外套蓝色绫布或绸缎褂子,戴礼帽。在陕甘宁北部一些以畜牧业经济为主的地方,冬季以皮衣为主。在抗战前,即使这样比较粗糙的服饰也只是比较富有的人家才有,大多数贫苦人家常常是无衣可穿。在经过土地革命的地方,农民生活也十分困难,冬季没有御寒之衣。抗战前边区只有极少数富有人家服饰比较好,普通民众以土布为主,而广大贫困阶层还是衣不蔽体。
抗战前期,虽然边区农民生活有所改善,但是农民穿衣仍然存在着困难,特别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边区与国民党统治区域货物流通,几乎完全停止,除了消耗品,任何的必需品如布匹、棉花等都禁止运往边区”。布匹来源少,布价飞涨,购买布匹在贫苦农民家庭的支出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如对延安一乡20户新来移民难民调查,其买布开支占家庭总支出的66.8%。
抗战时期,边区乡村服装在式样上与传统服装没有多大差别。一位抗战时期到延安访问的作家描写了老百姓在冬天的穿着:男人头上包了一块毛巾(我们平常用的洗脸巾),在前面扎起两个结(同四川同胞用布扎头是不同的),不是我说笑话,真的像生了两只角。他们身上穿着一件翻转绵羊皮,也不用布缝就是干干脆脆的一只皮,下身穿着棉裤,裤角管用带束住,腰里面束了一根带子。包括到延安参加会议的边区乡村干部“有穿着短衣裤,农民的老百姓服装,戴着毡帽,神气十分质朴.边区政府推广植棉和发展毛纺织运动,在产棉的地方民众服装以土布为主,而养羊多的地方民众服装以皮毛为主,当时边区农村的衣着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二、调查结果
历史过去了,战争过去了,剩下的一些曾经浴血奋战的老爷爷,这些老爷爷,他们老了,没有什么人认识他们,更没有什么人记得他们,年轻时他们拿着杆枪,与日寇拼杀,保护着华夏儿女,保护着祖国大地,他们隐姓埋名,以前被叫做国民党兵,现在被叫做抗战老兵,他们默默无闻,却很伟大,使我们的很多同胞不至殉命,使我们的子孙得以延续,而他们有的却连歇身之处都没有,要忍受失去自己的亲人的伤痛,过着贫苦的生活。
杨迪光今年85岁了,是安化县羊角塘镇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与同乡王达智等在乡间从事地下工作。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后赴朝鲜参加抗 美援朝战争,历任班长,排长,连长等职。期间率某部坦克连突击敌人阵地,给敌军以沉重 打击,回国后升任团政治部主任、后任师政委,授少将军衔。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还击 战,战后回武汉军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独立师政 委。现为副军级离休干部,居湖北襄樊市军干所。
罗刚毅今年86岁,现住益阳市安化县江南镇竹林村,曾于1942年参加中国知识青年远征团,并参加过独山(位于湘、黔、桂三省交界地带)等许多战役,“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抗战英雄”。让人欣慰的是,罗先生说爷爷现在身体非常好,闲时练练书法,而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给儿孙们讲述他以前抗战的故事。10月2日,志愿队员拜访老兵时,正值茶马古道旅游高峰,崎岖的山路十分拥挤,来回160千米的路程,志愿队员用了7个多小时的时间才跑完。罗老回忆说,蒋介石先生曾亲自到青年军发表抗战演说,委员长动员青年军为国而战,一定与日本鬼子战到底,打败他们。并要求青年军们学习日语,准备日后攻击日本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