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假期饭店实践报告(精选31篇)
大学生假期饭店实践报告 篇7
课堂上听孙冬梅老师说长春惠安家政公司有一个暑期项目是“大学生陪读”,她觉得挺不错的,既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能帮助部分家庭困难同学解决实际问题。可谓一举两得。我想这个项目应该和“家教型保姆”相差无几 ,所以就去惠安家政公司登了记,我想趁暑假锻炼一下自己、长点见识、赚点钱, “我不想让暑期白白荒废掉”。我认为,作为暑期实践,大学生出来当保姆能够培养自己的耐心,至少能更好地锻炼自己适应生活的能力。更何况我本身学的是家政专业。当时之所以选择家政专业,就是认为它是冷门,将来前景广阔。我想借此机会把学校里学的东西好好实践一下,体验一下跟我们专业相关的实践。
我的目的: “想提前融入社会”
这是个很好的机会,想出去锻炼一下,看自己能不能把工作做好,做这份工作一方面是想通过暑期实践,增加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想向社会证明自己。尽管还有两年才毕业,但是我已经明显感觉到“就业之难”,这份工作既是很有意义的暑期实践,或许也能为将来找工作增加点砝码。
“家教型保姆”在暑期的需求量很大,很多家政公司都会收到几十位家长打来电话咨询、预订“家教型保姆”。
大学生保姆的一天
我从7月21日开始上班工作的,不到一周的朝夕相处,我已经俨然成了小峻(化名)的朋友、保姆兼老师。小峻的家长给我的任务就是安排好小峻假期里每天的学习生活,并且要求他通过言传身教改变小峻的一些坏习惯。
每天早上7点整,我就会叫醒小峻。一天的时间安排得很紧凑,先是整理床铺,然后洗漱吃早餐,8点的时候,小峻已经开始朗读英语,通过朗读可以增加语感。9点读完英语,小峻开始做学校老师布置的假期作业,有不懂的问题会随时向我请教,直到11点30分,小峻是绝对不可以上网或看电视的。
午饭由我和小峻联手完成。我发现小峻的动手能力很强,就让小峻负责炒菜,自己则负责洗菜、切菜,两个人的配合越来越默契。小峻有个坏习惯:不爱整洁、乱丢东西,经常吃完饭一推碗筷就看电视去了,我则要求他一定要洗完碗筷收拾干净才可以休息。
下午我就给他预习四年级的课程,包括语文、英语、数学,一上课的方式,必须遵守课堂纪律,一直到下午三点。五点我会和他做游戏,一直到晚饭。吃完晚饭,看会电视,洗澡睡觉,我会交给他洗澡的方法,洗头的方法,告诉他自己的事自己做。九点钟按时睡觉。
很多人会有疑惑:大学生当保姆是不是人才的浪费?
我要告诉你们的是:首先,大学生保姆对应的只是假期市场 ,在大学生保姆团中,最受雇主青睐的是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其次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主要原因是能够给孩子辅导功课。一些家长请大学生保姆的主要目的是看管孩子有大学生愿意做保姆,有家长愿意请大学生保姆,就促成了这个市场的形成。 其次,短期社会实践谈不上人才浪费 。大学生利用暑假从事保姆工作,会不会对他们的择业观形成影响,他们毕业后是否会继续选择家政行业呢? “我会把它当做人生经历中的一部分,作为以后发展的桥梁”,虽然学的是家政专业,我认为当保姆肯定不能作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以后可能会从家政行业入手,自己来创业。
这次实践的主要目的,就是对那些待还没有办法就业的大学生产生一些触动。家政市场是个巨大的市场,它针对家庭服务的各种需求,它的产品将来定会不断细化,必然要求对家政从业人员进行细分。有区别的只是针对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的不同,而大学生把自己定位好,必定能解决好自己的就业问题,同时体现人才的价值。
短短的暑假实践只是临时打工,和以后的就业没有太大的联系,既谈不上择业观的改变,也不牵扯人才浪费的问题。
体验保姆工作的过程中我收获了什么?
当好保姆并不容易
与普通家教不同的是,大学生保姆除了做饭、打扫卫生外,还要帮客户修电脑、陪护老人,给孩子温习功课、进行心理辅导等。
当好保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到雇主家的头几天最为困难,因为大学生要尝试接触自己以前不认识的人,熟悉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脾气性格。在这个过程中,不少队员有过受挫“碰壁”的经历。
接受磨炼
大学生已经不再是什么天之骄子,到最基层的地方去工作,不正是现在所提倡的吗!不但是大学生自己,全社会都要转变观念,职业不分贵贱,做保姆同样应该得到尊重。 真正的人才应该具备全面的素质,有过这样的经历,对我大学生来说是一件好事。
大学生假期饭店实践报告 篇8
“善行100——圆梦六一”是由中国扶贫基金会、重庆大学团委、重庆大学学工部主办,重庆大学励行志愿者协会承办的大型公益活动。“善行100”公益活动是一项大学生志愿者筹款活动,通过高校的公益社团组织和宣传,号召大学生以自愿为原则报名成为“爱心包裹”活动的劝募志愿者,利用周末和其他空余时间前往邮局网点以及周边进行“爱心包裹”活动的宣传和劝募。
20xx年4月,“爱心包裹”活动开始在重庆大学招募志愿者,我作为互助协会的成员报名成为志愿者。在成为志愿者之后,我参加了励行志愿者组织的志愿者培训讲座。在讲座中我对“爱心包裹”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并在视频讲解中学到了劝募过程中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在活动期间,我利用周末时间多次到南坪万达广场和沙坪坝三峡广场进行“爱心包裹”活动的宣传和劝募。到达募捐地点后,活动负责人分组安排工作,一般是两人一组,在募捐地点200米范围内进行募捐。在劝募时,为了取信于人,我们先拿出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出的志愿者身份证明,然后对“爱心包裹”活动进行简单地介绍。如果劝募对象有捐助意向或者又想要继续了解的意向,我们会再进行详细的介绍。为了使劝募成功率更高,我们在选择劝募对象时倾向于选择身边带有孩子的,或看似面善的,或身著名牌的人。因为这类人更容易对贫困学生产生怜悯之情,且他们具有捐助的能力。在沙坪坝三峡广场募捐时,我和队友选择了一栋商务楼里面的商场店主和店员进行劝募,他们多为年青一代,对公益事业了解更多,也更支持,并且他们更容易相信大学生志愿者。当天,我们总共募捐到5个包裹(每个100元)。
从高中时期,我发现自己对公益慈善有了更多的关注,也热衷于从事公益慈善活动。到了大学之后,我申请加入了重庆大学互助协会。在互助协会的“三走进”活动中,我与协会的同学一起到重庆市沙坪坝区曾家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虽然不是轰轰烈烈的善举,但是我第一次体会到公益慈善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这种由衷的快乐,不仅仅是帮助别人之后获得的感谢,更多的是在帮助别人之后自己内心所得到的净化。从这个层面讲,并不只是我帮助了他人,同时我也得到了帮助。所以,在得知“爱心包裹”活动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后,我立即报了名。在参加了这次“爱心包裹”活动之后,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尤其是锻炼了自己的与人交流的能力。另外,我对社会,对公益慈善事业也有了更深的思考。
首先,这次活动锻炼了我的交际能力和与与人合作的能力。通过这次活动,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人交流并取信于人。我变得更加主动的与陌生人交流。这为我疑惑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做了准备。同时,在劝募活动中我领悟到了团队合作的魅力。第一次在南坪万达广场劝募时,我与队友分头行动。两人各自在商场附近劝募,以为这样能够对更多人宣传和劝募。结果,单兵作战的成绩并不理想,我们没有劝募到哪怕一个包裹。第二次,我们来到沙坪坝三峡广场,我们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因为女生更容易被人相信,所以由她负责取信于人,我负责介绍活动。在默契的配合下,我们那天劝募到了5个包裹。
其次,在劝募过程中我们一些本来有捐助意愿的人因不愿相信我们而放弃捐助。他们说:“现在社会上骗子太多了,都不知道谁是可信的。”没错,现在的社会风气确实不怎么好。不断地有犯罪的案件被曝光,扶起被车撞倒的老人却反被讹诈,以及涉及到公益慈善事业的中国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这些负面信息导致社会上信任危机每况愈下。生活在一个缺乏信任的社会上,搞得人人自危,还能指望多少人能够为贫困的孩子捐助一份六一礼物,献身公益事业呢?只有在一个互相信任的社会环境下,才能使我们的公益慈善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