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制意识调查报告_法律意识调查报告(精选35篇)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是上网群体的主力军,中学生的上网问题也逐步显露。在这种情况下,我就中学生上网问题进行了调查。这次调查为今后学生会和班级的工作提供了材料,也让大家认识到了问题的重要性。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
1. 中学生对网络的看法
2. 中学生上网的时间、地点
3. 中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
4. 当前中学生上网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包括对网络看法,上网时间、地点,上网目的三个方面。问卷调查在济宁一中高一6个班进行,共发调查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效果十分理想。
2.实地调查
共抽查4个网吧,对其中的高中生进行匿名谈论,了解到他们的想法,并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多数同学愿意配合。
二、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问题的每个方面都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一)中学生对网络的看法
1.对网络的态度
综合调查问卷,经计算得出柱状图①: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调查显示,多数同学对网络持肯定态度,认为网络对自己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有30%的同学对网络持模棱两可的态度,认为网络对自己来说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除这两种观点以外,还有10%的同学认为网络的自己的发展有反面作用,近期内不会对自己的进步有促进作用,所以不值得提倡。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的同学对电脑的作用有比较科学的认识,能够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还有少部分同学存在不同的观点,英语种种原因不能接受科学技术的变化,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需要多接触、多了解、多使用。
2.不同班级对上网的爱好程度
综合调查问卷,经计算得出柱状图②: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调查显示,超过93%的同学都有过上网的经历,其中的大多数喜欢上网,也有一部分同学对网络不 感冒 ,没有十分浓厚的兴趣。经对比发现,成绩优秀的同学对电脑的兴趣要略低于其他两类同学。同时发现,普通班的同学对网络的兴趣在所有被调查者中占第一位。
通过分析说明,上网对学习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大学生法制意识调查报告_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篇23
如今,是不是网民已经成为中学生是否 现代 的重要标志。但是,因特网会给中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带来哪些影响?一项最新调查表明,因特网有利于中学生现代思维方式的形成,有利于他们社会化的进程,更能激发其创造潜力。调查显示,中学生网民中,男生的上网率高于女生。上网学生中57.6%的人偶尔上网、40.6%的经常上网,大部分时间都泡在网上的只有2.3%。有59.2%的中学生网龄在半年到一年左右,而两三年网龄的人只有10%,这说明当地中学生上网是近两年的事。
中学生上网多数是在周末或假期,81.2%的中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更新的信息,23%的学生是为了结交更多的朋友,6%的人上网是为了玩游戏。
在对网络的基本评价中,有半数以上的中学生认为上网是大势所趋,30.5%的学生对网络表示满意,47.1%的人认为对中学生上网应适当指导。
基于大量调查数据,调查认为,上网激活了现代中学生的思想:
网络让中学生接触到了多元的世界文化,接触到开放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和全球眼光;他们通过阅读网上大量的超文本信息,潜移默化地学习了现代的发散性思维方法,懂得在处理复杂事物时必须考虑它与周围事物的种种联系,从而改变传统线性思维固有的死板和狭隘。网络还使中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大大超出他们所能直接体验的生存世界。85.6%的上网中学生认为网络对自己最大的影响是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方式,增加了信息量。59%的上网者是在上机过程中学习网络知识。
网络的全方位、超时空、互动性和隐蔽性为中学生的社会交往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机会。学生可以利用快捷的电子邮件与他人进行远距离交流,这种 戴面具 的交往方式可使中学生在平等、宽松的社交环境中尽情展现自我。调查显示,53%的人上网是为了向外发布信息。
但调查也发现,网络同其他事物一样,除了有利的一面,也给一些中学生带来困扰,如网络容易使少数自控力较差的中学生上瘾、间接和符号化的交往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同他人面对面的交往机会和愿望、网络高技术容易使有的中学生对网络技术产生过度崇拜等。
调查认为,因特网的发展使对中学生的教育工作呈现新的特点,学校教育应该是网上育人与网下育人相结合,以促进中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法制意识调查报告_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篇24
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情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素质教育的必定要求,也是增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了解我省高校贯彻落实中共中心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16号文)的精神、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况,分析研究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存在的突出题目,总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获得的成绩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出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加强这方面工作的意见,江苏省关工委、江苏省教育系统关工委,在省教育厅有关方面协同配合下,组织展开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和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的调研。全省确定南京大学等25所高校参与调研,这些学校既有部属高校也有省属高校,既有综合性的本科院校,也有专业性的高职专科院校,高校驻地覆盖全省各地,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参与调研的高校关工委在学校党委和有关部分的支持下,动员和组织本校离退休老同道,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总结经验,分析题目,提出对策。在此基础上,我们召开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工作座谈会,听取调研情况汇报,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现将这项专题调研的情况报告以下:
一、 我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我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整体上看是好的,尽大部份学生积极进取,酷爱生活,乐观豁达,不怕困难,善于合作,体现了较好的心理素质。但同时也看到,当代大学生,随着生源的独生子女化,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大环境的复杂多元变化,和学生家庭成长背景、地域贫富的巨大差异和现代媒体的负面效应等因素影响,从中学门迈向大学门的青年学生面临着比过往时代大学生更多的现实题目,部份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有的因心理疾病致使休学、退学。在对大学生的各个年级段的分析中,几近都发现有部份群体存在值得我们关注与重视的心理异常题目。据各校心理普查和平常心理咨询记录提供的资料,心理异常学生检出的比例,固然差异很大,但均匀到达5-7%,有些学校高达14%以上,且有逐年上升趋势。
我省高校学生在心理健康状态异常和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同学中显现的心理健康题目,以发展性心理题目为主,障碍性心理题目次之。发展性题目以学习题目、适应题目、人际关系、贫富差距致使的心理题目及恋爱与性心理、挫折应对、毕业择业心理等题目为主;障碍性题目则以逼迫症、焦虑症、抑郁症、成瘾(含网络成瘾)、物资依靠、性偏好障碍等神经症、心情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等心理障碍为主。由于各个年级大学生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和发展任务不同,各个年级大学生所显现的心理题目也各不相同。综合分析各校所提供的情况,学生心理健康题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抗挫折能力差,引发压力难以适应症
现在校园里尽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进步,这一代学生从小家庭娇惯,生活条件优越,被称之为“在蜜罐里”泡大的新生一代,家长花重金租房陪儿女读书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就从客观上养成了这一代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差,环境适应能力降落,“愁闷”一词成了他们的经常使用语。与过往艰苦年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相比,这一代大学生在抗挫折能力上有较大落差,造成在碰到竞选班干部落选、奖学金没评上、学习压力大等题目时,都会使一些学生烦躁易怒、自卑苦闷。另外,刚进进大学的新生,由于大学学习方法与中学有很大不同,自由支配时间比较多,教师的授课方式经常会使很多学生不能认同。大学聚集了各地中学尖子,很多学子会因学业成绩不再显赫而产生自卑、焦虑和不适感觉,若迟迟不能调剂,长时间压抑也会造成严重的心理疾患。而目前有些学校订学生克服挫折的心理教育重视不够,也使这类状态的改变缓慢。某大学一学生,来自苏北农村,中学的尖子生、三好生,性情内向,来上学的用度都是父母向乡亲们借来的,来校后学习适应能力差,成绩不理想,看到别的同学在外打工,执意想挣钱还债,种种压力逐步使刚进校斗志昂扬的他变得很愁闷、焦虑、烦躁,这些不良情绪积存爆发,情绪变态,致使狂躁症,被送进精神医院医治,休学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