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的调查报告(通用33篇)
五、给希望创业者的一些建议
1、性格不合适,不必偏执
如果个人性格确实不适合进行自我创业,就不必太过强制自己进行创业,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2、行业众多,要慎重选择
创业千百万不能单纯的相信无论做什么生意,只要努力去做,一定会赚钱.有很多行业的生意。再努力也不来钱,这不是没有运气的问题,而是由整个宏观形势和产业结构所决定的。
3、学会与人合作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生活中是这样,商场中也是这样当今,商界战场上硝烟四起,竞争异常激烈。想在这场上中获胜,单靠自己的力量,恐怕谁也都没有这个能力,即使有,亦难成大气候。
4、要保持不断创新,切忌停滞不前
任何产品,都逃不脱“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亡期”的演变规律,最终都会被淘汰,企业要发展,要不断的有钱赚,就必须不断的创新,走出旧的产品的“陷阱”,不断拥有新产品和新项目。
大学生创业的调查报告 篇13
如今大学生创业问题受到我国各界的关注。而且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并不容乐观,大学生创业对即将面临工作的大学生是一条值得考虑的出路,但是现在社会上对大学生创业的褒贬不一,很多人认为大学生刚出校门就开始创业是盲目的,而且缺乏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我们开展了一次“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调查”活动。由于交际的缘故填写问卷的人员中以理工科学校为主,其次09届和10届的大学生是主要的被调查群体。
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今年,中国将有611万名研究生、大学本专科学生毕业。外加去年未找到的毕业生210万,可预计XX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10万,而XX年这一特殊的年间我们不仅遭遇到了金融危机的重创,还经历了刻苦铭心的雪灾、地震等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交织发生的一年。这些重大事件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在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下,XX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在xx年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4.2% 的大学毕业生。一方面我国就业人数明显增加,另一方面企业萎缩明显,企业校园招聘也相应畏缩。往年10月,各大企业都早早地启动了校园招聘计划,各大高校内也因此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由于遭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 很多大企业为了降低人工成本不得不大规模裁员,同时很多作为吸引就业主体的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劳动合同法、出口遇冷等多重因素影响,业务订单量明显减少,用工需求也明显减少。这给学生就业客观上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就业的形式不容乐观,因此,创业这一出路就出现在越来越多的毕业生的眼中。在调查中有57.22%的人表示,在毕业后有创业的打算。
主题:
在网上有调查显示,“曾经多次参加创业计划竞赛”的学生仅有3.5%,“参加过一次”的占11.3%,有85.2%的受访者表示“未曾参加过这样的活动”——进行过创业实践尝试的学生总体比例还不到15%。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我们的调查显示,有50%的大学生认为只要开创一份事业都可以叫创业,有22.16%认为创业就是开办企业(公司)。这些认识显然是不正确的创业是指某个人发现某种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某种技术,利用或借用相应的平台或载体,将其发现的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的技术,以一定的方式,转化、创造成更多的财富、价值,并实现某种追求或目标的过程。在被调查者中有57.22%表示在毕业后有创业的打算。但是调查显示认真关注大学生成功创业事迹的人仅有15.46%,所以我们认为现在的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不足,甚至有些盲目,不过还有一点,不排除我们调查的人群大部分还没有面临工作,所以对创业的重视程度不够的原因
创业其实是以新的生产力导入的方式开展一段事业。创业和以前的谋生不太一样,所以对大学生能力要求比较高。第一,要有一定的工作技能,也就是说你要能够协调一些人际关系,能够有一些基本的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第二,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比如在对内有员工团结问题,对外涉及到和工商、税务以及各个社会组织打交道的能力。
《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显示,半数大学生认为自己具备“创业技能”,但是专家称——还没有创业,别高估了自身的能力,学生除了有点子以外,还有哪一些扎实的基本功
有45.88%大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学习如何自主创业非常有必要,但是,仅有极少的一部分人在平时积极地去了解创业的信息。对此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解释这个现象。我们认为现在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很空洞。
有关创业的具体资料对大学生来说事很难接触到的。所以大学生创业一般开始的时候都是比较生涩的。最重要的是对于项目或者是事业的定位以及战略方向的把控能力。如果在一开始的时候方向选错了,后面所有的努力可能就是南辕北辙。所以大概就这三个方面:一是工作的能力,包括基本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二是良好的人际沟通;三是关于战略方向的把控。这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不具备的话大学生开展创业实际上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就比较艰难了。
调查结果
我们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创业对于绝大数的大学生是一条不可行的路,大多数的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还停留在很表面的地方,因此学校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另外,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也应加强对这方面信息的关注程度,注意完善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为以后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创业的调查报告 篇14
为更好地了解当前我市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心态和对目前就业形势的认识,近期,信息处对等6所大中专院校的4023位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基本情况
1.从性别看,男生1570人,占39%,女生2453人,占61%。
2.从专业分布看,理工类专业1573人、占39.1%,文史类专业811人、占20.2%,医学类专业524人、占13%,经济管理类专业459人、占11.4%,艺术及其它类专业656人、占13%。、
3.从生源地看,籍毕业生915人、占22.7%,省内其它城市2716人、占67.5%,外省市392人、占9.7%。
二、主要结论
1.大学生创业意愿仍较薄弱,男生、理工类专业大学生创业意愿相对较强。
只有8.9%的人毕业后会首先选择“自主创业”,54.1%的人选择“先找个单位”,35.2%的人选择“继续深造”。其中,男生准备自主创业的比例为15.8%,而女生只有4.6%;从专业上看,理工类专业毕业生创业意愿最强,为14.7%,艺术及其他类专业为10.5%,经管类专业为7.6%,文史类专业为2.6%,医学类专业受创业条件限制只有不到1%。另外,籍大学生中愿意创业的比例为11.14%,略高于平均水平。
大学生不愿意自主创业的主要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是受经验、资金和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限制。调查显示,因为没有经验、缺乏资金、风险太大等原因不愿创业的大学生比例分别为28.2%、25.5%、20.5%,还有11.5%的大学生表示“没有好的创业项目”。因此,49.3%的大学生认为个人现有的创业知识和技能还“不能满足”创业要求。
2.大学生就业意向仍较保守,工作稳定和工资福利水平是选择就业单位的主要因素。
有47.3%的毕业生首选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23.1%的毕业生选择去外资企业,20.3%的人选择去国有企业,只有9.3%的人选择去民营企业。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期望月薪在3000元以上。
3.兴趣和专业是决定大学生创业领域的主要因素。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选择创业方向时较为理性。有33.7%的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32.9%的人选择“与自身专业相结合的领域”,26.6%的人选择“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业且风险相对较低的行业”,只有不到8%的人选择“热门领域(如软件、网络等高科技行业)”。其中,理工类和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较多选择了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行业,而文史类的学生创业很少选择与专业相关的行业。
4.大学生认为自身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关键,最需要政府在创业基金方面给予扶持。
大学生认为影响创业成功的因素较多,主要是:个人管理经验、专业技术知识及个人能力(19.3%)、坚强的信念与良好的心理素质(15.8%)、社会关系(14.7%)、家庭经济条件(12.4%)、市场大环境(12.3%)、机遇(12.3%)。认为自己创业的优势主要在于市场直觉的大学生占36.5%,选择“人际关系”和“掌握自主研发设计能力”分别占28.1%、26.9%。
在“最希望得到的政府扶持”选项中,30.6%的大学生最需要创业基金支持,27.6%的人希望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服务机构提供服务,其余是减化审批程序(18.8%)和宣传鼓励(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