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调研报告(精选30篇)
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内容繁杂、工作量大,技术性强,除了具备一定的财务和资产管理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因此,需强化操作人员的专业培训。至目前,软件
公司和主管及财政部门的专业培训未能及时跟进,以至于操作中的许多问题难以发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资产信息系统的应用。
根据资产信息系统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为充分系统功能,真正做到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信息对称,实现信息数据共享,达到服务于财政管理的目的,提出如下完善措施。
资产信息系统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一个现代化手段,是一个新生事物,人们对其认知需要一个过程。为此,财政部门、主管部门首先要加大宣传资产管理重要性的力度,把资产管理和资金管理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其次要充分宣传资产信息系统在资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使其成为资产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在提高对信息系统认知的前提下,需强化软件培训。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配备情况来看,配备专职信息系统操作人员的不足10%,基本为兼职人员。要想资产信息系统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必须以操作人员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为前提。为此,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要采取培训、考核等多种形式,加强软件培训,逐步提高操作人员操作水平。
虽然资产信息系统只是一款操作软件,但要真正达到通过软件有效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目的,需要辅以相关的配套、制约措施。1、出台资产配置标准。通过资产配置标准规定,合理调节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备水平,并做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资产使用效益。2、编制资产购置预算。将各单位资产购置预算纳入部门预算之中,通过部门预算合理控制单位无序购置资产行为。3、资金拨付控制。通过资金拨付环节,对未按规定进行资产购置、处置等,并未通过资产信息系统进行处理的,以缓拨、停拨等方式,对违规行为进行制约。
为保证资产信息系统数据的真实性,需要对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进行清查,在摸清家底的前提下,将真实的资产数据录入资产信息系统,并及时更新系统数据,确保数据的真实有效。
为切实解决系统数据更新滞后问题,需建立健全资产信息及时更新机制。如通过一些列规章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变更后三天内必须进行资产信息更新;财政专管员审批各单位资产采购事项时,必须登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信息系统,对申报单位进行资产使用情况进行核查;通过定期登录后台,导出信息,统计财政专管员登录情况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信息变更情况,从而实现资产管理系统的动态管理。
为达到有效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目的,需规范系统操作流程。对资产配置、处置等资产管理行为实行网上申请、审核、审批,建立每一环节相互依托、相互链接机制,构建起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从购置、使用到处置全过程的有效监管体系,实现资产信息的共享和动态监控,以技术手段规范资产管理行为,控制资产运营风险。
解决软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对软件功能进行完善。
1.升级端口。财务管理系统体现的是单位固定资产账面情况,而“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则更偏向单位固定资产的实物情况,将两个系统对接,在资产系统中录入卡片后直接可在财务软件中自动生成固定资产的记账凭证,有助于把好“账卡相符”关,实现系统与系统之间数据有效衔接,也大大减轻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重复录入固定资产信息及数据核对的工作量。
2.审批功能。把处置审批记录以及自行处置记录设置为可以在同一功能下查询出来,方便用户直观地查看处置历史记录;增加处置审批流程的明细记录信息和最终审批记录信息查看功能,并可以打印记录信息;系统支持按资产是否达到使用年限设置不同的审批流程。
3.提醒功能。一方面,增加重复数据提醒核对功能,即当单位有多个人录入数据时,系统可对重复或类似的数据进行检测,在入账前给出提醒,避免重复录入卡片;另一方面,在系统日志中设置“提醒”模块,时时将用户更新的每一个操作体现于此,并滚动显示。
4.查询设定。用户进行卡片查询或汇总查询时,在查询条件设置中选择资产分类名称时,设定系统只显示在用的分类名称,不显示未使用到分类名称,方便用户选择。
5.审核功能。即在系统中增加各单位上报、汇总数据,主管部门审核(能够显示审核部门、审核人,审核后不能修改)数据后,财政部门方可查阅的控制程序。
单位调研报告 篇30
为全面掌握__区事业单位人才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理清新形势下加强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及思路,__区人力社保局组织开展了一次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调研。
一、全区事业单位人才队伍现状
(一)基本情况
全区有713个事业单位。其中,全额财政拨款507个,差额财政拨款88个,经费自理93个;核定编制28581名,其中,全额财政拨款19454名,差额财政拨款5893名,经费自理2933名,企业化管理301名。事业单位拥有人才24548人,其中管理人才5377人,专业技术人才16475人,技能人才3375人。
(二)结构分类
1、学历情况。硕士研究生及其以上124人、占比例约为0.5%;大学本科学历为8998人、占比例约为36.7%;大学专科学历为5366人、占比例约为21.9%;中专学历为8543人,占比例约为34.8%;高中及以下学历为4948人,占比例约为14.2%。参加在职学历教育的为277人。
2、年龄结构。35岁以下为7841人,占比例约为31.9%;36—40岁为4510人,占比例约为18.4%;41—45岁为4794人,占比例约为19.5 %;46—50岁为3109人,占比例约为12.7 %;51岁以上为4294人,占比例约为17.5%。平均年龄40.5。
3、区域层级。区属16199人,占比例约为性67 %;52个乡镇(街道)8349人,占比例约为33 %。
4、行业分布。教育系统12503人,占比例约为50.9 %人;卫生系统4772人,占比例约为19.4%人;农业系统2115人,占比例约为8.6%;其它系统5158人,占比例约为21%。
5、性别比例。男性15008人,占比例约为61.1%;女性9540人,占比例约为38.9%。男女比例为1.57:1。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__区人事人才工作在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实施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战略,不断创新人才机制,加大人才投入,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了人才资源开发的新局面。
但是,由于__区处于欠发达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人才竞争压力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与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一)人才总量仍然不足。全区现有总人口173万人,而事业单位人才仅24548人,占总人口数比为1.42 %,从比例上看,远远不能满足于全区各项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够合理。一是学历结构不够合理。事业单位人才中,中专及高中以下学历的有13491人,占事业单位人才比例达55%。本科以上学历有9122人,占事业单位人才比例37.27%,研究生以上学历仅有124人,占事业单位人才比例0.5%。二是人才行业分布不够合理。全区传统产业人才相对比较丰富,教育、卫生等专业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70.4%。而新兴特色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比较匮乏,从事工程、农业、工程技术的人才数量少,特别是审计、外语、经济管理、规划、盐化工等重点支柱产业领域的人才显得尤为紧缺。三是技能人才文化素质低。全区事业单位技术工人3375人,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偏低,有2819人只有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四是地域分布不够合理。城镇和待遇较高的事业单位人才相对过多,而乡镇和条件较差的事业单位分布较少。
(三)吸引人才的软环境缺乏优势。一是人才政策环境缺乏吸引力。地区经济气候影响了人才资源开发,人才投入明显不足,出台的优惠政策吸引力不强。二是工资待遇偏低。与同类城市相比,__收入水平偏低,影响了人才引进,造成了人才流失。三是收入分配制度缺乏激励性。全区绝大部分事业单位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按职称、级别等因素进行分配的制度,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现象依然比较严重,使得“按劳取酬”、“以岗定薪”、“优绩优酬”等新型分配方式在很多事业单位并未得到真正实施。比如,乡镇事业单位因为规格低,管理岗位和专技职数受限,想上又上不去,待遇较差,挫伤了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竞争机制缺乏。注重人才为我所有,不注重人才为我所用;有些单位注重引进外部人才,忽视发挥内部人才的作用,挫伤了原有人才的积极性,造成一边引进一边流失的现象;公平、公正的人才管理激励机制和为人才解除后顾之忧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