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调研报告(通用3篇)
2,市场分析
国际动漫市场成功案例分析
Ⅰ、日本动漫产业成功因素:
1.快餐文化
漫画杂志是典型代表:作为世界上物价最高的城市之一,东京什么东西都贵,但漫画杂志却是个例外。日本人每天像读报纸一样看漫画杂志,漫画杂志也成为了日本快餐文化的典型代表。动漫周刊杂志在东京任何一家便利店,或是地铁、轻轨站的小卖部,都可以以250日元(相当于10多元人民币)的价格买到厚达两三百页的周刊杂志,这样的价格几乎和我们的报纸差不多了。所以人们对动漫杂志的阅读方式与报纸无异,早晨上班或下午回家时,随手买上一本,在等地铁时,或是碰巧地铁上有座位时,任意翻看,下了车就放在垃圾箱里。相比拉面和可乐,日本的漫画杂志已经廉价得直追报纸,成为快餐文化的典型代表。
2.人群细分
漫画成了全民读物:在日本,动漫并不仅仅是少年儿童读物,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动漫杂志,漫画在日本是全民读物。单从价格上比,国内动漫刊物的售价动辄达到10元,内容能做到100页的都比较少见,大概是没有人会像买报纸一样随手购买这些刊物;而从读者上看,国内动漫刊物普遍集中在25岁以下的人群,而在日本漫画几乎是全面性的普及读物。按年龄层次来分,就有幼儿漫画,少年漫画、少女漫画,青年漫画,成人漫画等等几大类,目标群体完全不同。
3.降低成本
制作外包、再生纸印刷:日本漫画杂志动辄几百页,加之人力成本高昂,照理说,每本杂志的成本是相当高的,但事实上某些热销的漫画杂志每本的内容制作成本仅人民币0.15元。其诀窍就是制作外包和用再生纸印刷。250日元一本的漫画杂志,单从页数看好像肯定是亏本买卖,其实不然,日本人能将漫画做成报纸一样的廉价阅读品,其中的诀窍就是制作外包和再生纸印刷。
4.分摊风险
产业链环环有保证:日本动漫产业的优势在于它的产销分离,此外,扎实的市场分析和及时的市场应变使其大大降低了亏本的可能性。目前日本动漫产业链最普遍的一种模式是产销分离,即动漫的制作生产和营销推广完全分离,由市场的淘汰筛选机制规避动漫产业的风险。
Ⅱ、美国动漫产业成功的因素:
1.主流文化保护
美国是个非常注意保护自己文化的国家。基督教文化是一把伞的主干,其它文化都围绕这个主干,像伞骨一样的展开。不管它怎么标新立异,它都离不开主流文化。美国的文化掌握在美国人的手里,他们特别珍惜美国文化,都很注意保护文化。
2.全民消费和终身消费
美国人对动漫产品的消费习惯,有这么两个特点:一个是全民消费,不管你是儿童,还是青壮年,乃至于老年人,都有不同层次的动画消费。另外一个特点是,终生动画消费。特别是从0岁到12岁的人群,在美国有个统计,这个年龄段的人群,他们平均有玩具71个,有的还更多。如芭比娃娃,米老鼠,唐老鸭,史努比等都是伴随孩子成长的长久不衰的形象产品。
3.动漫产品大面积渗透
在美国,动画延伸产品几乎渗透到社会的个个角落,比如说,卖药的,不光卖药,还卖小百货,这些小百货当中,就有相当数量的动画商品,比如孩子有病了,你给他买药的同时,还可以给他买个米老鼠的衬衫等。
4.低成本高效益
美国生产的动画产品它的基本原则是:生产的成本越低越好,而效益当然是越大越好。比如,当美国的动漫公司有了题材设计和剧本后,它可能在美国当地生产,也可能不在美国当地生产,它能在亚洲用一半的费用完成了制作,绝不在本国生产。所以,他们的动画产品完全是市场化,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5.市场保护
同时,他们在十分注重保护本国的动漫文化的同时,尽量减少外国的,比如欧洲的、日本的入侵,但也不是一个也不许引进,只不过引进的量是相当少的。总之,他们尽量用本国生产的动画产品。所以说,美国是一个动漫产业的大国,它不是偶然的。
中国动漫市场形式
根据一次近期市场调查表示,外国制作的漫画书、动画电影和电视动画系列霸占了中国的90%市场份额;
■外国动画片,特别是从日本引进的,得到中国250百万儿童的广泛欢迎。而美国动画片譬如Simpsons亦获取了一群年青人的热烈追随;
■根据中国动画协会资料显示,动漫产业每年产生超过180亿人民币总产值。但是,只有10%的收益能停留在中国本土;
■中国的青少人都热爱动画,可是市场仍未看到赢利。大部份的国内动画制作公司今天仍处於争扎求存阶段。只有小部份公司有能力全面制作动漫电视节目而获利,大部份公司只能籍着外包国际大公司的动漫制作而生存;
■电视台一般都只付出低廉价格就可以购买到高质量的外国动画片,原因是外国动画公司着力的赢利点并不是电视台,而是由动画带动衍生出的周边商品市场。
中国动漫市场问题
目前国产动画片制作成本约为一万元1分钟,而播出价每集仅十元到几百元,形成明显的倒挂。但是专家指出,在日本和欧美许多国家,影视播出的版权收益最多只占到制作成本的20%。动漫产业最大的赢利点,不在销售影视版权,而在衍生产品的开放和生产。谁的衍生产品开发成功,谁就掘到了源源不断生产财富的“金矿”。
20xx年全球动漫产业产值达2800亿美元,而与网络游戏、动画业相关的周边衍生产品产值则在6000亿美元以上。而中国动漫衍生品在产业中的地位一直稳定在30%左右。20xx年,动漫产业衍生品市场规模已达115亿元,占整个产业市场总规模的32.3%。北京的动漫企业因为没有很好的卡通形象存在,衍生产品的市场也几乎为零。
中国多数动漫生产企业规模都非常小,不具备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动画的生产还多以企业的形式存在,而漫画在北京的生产就更像工匠式、作坊式生产了。这种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没法与国际动漫企业相竞争。
在国外,动画产业的发展相当成熟,产业链清晰、发达:在杂志上连载——选择读者反馈好的发行单行本——改编成动画片——制作衍生产品(根据漫画造型制作玩具、服装等)——开发游戏……从产品创意形成到生产、销售及衍生产品的开发,已经形成了完整、延伸的产业链。
而北京的动漫产业链呈现明显“两头强,中间弱”的特点,即在动漫产品原创研发、消费市场容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市场运营等中间环节十分薄弱。受发行体制和盗版侵权的制约和影响,企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无法靠播出收回成本,形成有行业无产业的局面。
1、产业链割裂
动漫市场通常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动漫出版物和音像制品市场;二是动漫作品的影视播出市场;三是动漫形象的衍生产品,包括游戏、文具、玩具、食品、服装、日常用品和主题公园。而贯穿其中的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原创生产——在动漫期刊上连载——选择读者反馈好的出版发行单行本——改编成动画——音像制品或游戏产品——衍生产品。但是在中国,目前各个环节基本是断裂的。作为金字塔底部的漫画业更是空的:今年4月20日,创刊于1995年的《北京卡通》由于连续亏损宣布休刊,而此前已经有《动画大王》、《卡通先锋》、《少年漫画》等多家漫画杂志黯然退出了这一舞台。
2、民族原创品牌缺乏
近年来,中国动漫企业将大量精力用于动漫产品的来料加工,已经成为美国、日本等动漫大国的重要代工基地,替海外加工的动漫作品已经远远高出原创动漫的产量。在为他人缝制嫁衣的同时,也失去了创作知名原创品牌的时机,中国动漫与国际动漫间的距离越拉越大。
与国外的优秀动漫产品相比,国产动漫形象不可爱、缺乏幽默夸张感、故事老套,多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中取材,这些困扰中国动漫界多年的老问题依旧没有多少改观。同时,说教味太浓、娱乐性不够也是阻碍中国动漫原创作品走近大众、塑造品牌的拦路虎。因此,在人们心中,动漫界尚没有“中国制造”的概念。
3、高素质人才稀缺
中国动漫有很多爱好者,但专业人才缺少。中国的大部分动漫公司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即为国外动漫做代加工,这不利于中国高素质动漫人才的成长与培养。而且,专业的四年制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在某种程度上相脱节。高级的创意、设计、策划人才和市场推广人才更是稀缺。与日本,韩国等国相比,我国的动画教育机构不仅总体数量偏少,而且在师资、教材、教学体系上都不够完备,严重制约了动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融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