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调查报告(精选30篇)
(一)经验困难。受年龄和相应学识的限制,大学生对社会缺乏了解,特别在市场开拓,企业运营上,很多人只会"纸上谈兵",容易陷入眼高手低的误区。创业过程中,对具体的市场开拓缺乏经验与相关知识,也就无法分析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资金困难。本次调查显示,有三成的大学生认为"资金是创业的最大困难"。因此,资金是大学生创业要翻越的一座山,大学生要开拓思路,多渠道融资,除了银行贷款,自筹资金等传统途径外,还可充分利用风险投资,创业基金等融资渠道。
(三)项目选择困难。用智力换资本,这是大学生创业的特色之路。因此,打算在技术领域创业的大学生,如何进行技术创新,开发具特色的产品,打开市场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调查显示大多数同学处于迷茫状态,信心不足。在"您认为在创业过程的时候,您的困惑是什么 " 选择找不到方向的比例占49%,选择没到合适的时候的比例占27%。
(四)能力困难。大学生不熟悉经营"游戏规则",技术上出类拔萃,理财,营销,沟通,管理方面的能力普遍不足。要想创业获得成功,创业者必须技术,经营两手抓。在"您认为您现有的创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满足创业的要求吗 "选择不满足的比例占61%,选择说不清的比例占27%,选择基本满足的比例占10%。
(五)心理困难。拥有良好的心态,尤其是对创业风险具有清醒的认识,并充分拥有应对风险的心理准备,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但由于大学生受年龄及阅历等方面的限制,未必对创业风险有清醒的认识,缺乏对可能遭遇到风险和失败的必要准备。而创业是需要激情和信心的。调查显示,当今大学生因种种困难缺乏创业勇气,满足于找一份工作先就业再说。
四、目前高校采取的政策
1、举办系列专场宣讲招聘会
九月至十二月期间,学院举办了20多场系列企业专场宣讲招聘会。
2、举办就业人员定向培训
学校应紧密结合服务外包行业发展需求,努力促进校企合作,通过与其他商务部门,以及人才中介机构的合作,推动外包服务培训项目在我院的持续开展,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在服务外包领域就业的渠道。
3、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逐个落实每个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及时掌握毕业生思想动态,结合当前形势和就业政策,通过校报、广播、网络等媒体积极宣传,引导毕业生调整就业预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和成才观。促进广大毕业生积极就业。特别是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和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加大就业帮扶力度。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了分类指导和心理咨询。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实行求职补贴。
4、大力宣讲就业政策,积极服务毕业学生
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队伍的建设,成立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组建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部,做到人员、经费、场地三到位。对就业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就业指导专业化服务水平。
5、组织实施毕业生面向基层的就业项目
对“三支一扶”、“服务欠发达地区”两个就业项目进行宣传发动;对参报“三支一扶”项目毕业生进行审查考核;邀请专家为参加“三支一扶”、服务欠发达地区等项目的毕业生做面试的指导讲座;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做好“三支一扶”、“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志愿者人选的确定和派遣。
6、建立就业实习、见习基地
为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学院与各用人单位洽谈沟通,进行签约合作。
7、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
建立了毕业生信息资料库和企业信息库,企业信息库中包含企事业用人单位及人才需求信息,对毕业生信息进行分门别类,实现有效推荐,进一步完善了就业信息网络,提升了毕业生就业信息化服务水平。此外还通过就业信息通过就业网站及时向毕业生公布。
8、主动出击,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学院全面加强学生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融入到就业指导课教学中。通过举办创业讲座、创业大赛、社团活动等,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体验,培养学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五、建议
(一) 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提供的帮助。
1、构建不同形式的创业模式,为学生搭建创业平台。
一是校企合作模式。即学校和企业共建创业基地,为学生搭建创业平台。二是院企合作模式。创业需要依托学院专业教师的技术力量,学院与企业开展合作共同孵化学生,从而降低创业失败的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努力实现三赢。三是个人加企业模式。企业利用现代化资源和先进管理模式, 积极地吸纳有创业热情的同学走上创业之路。四是自主创业模式。由个人或几个人组成创业团队白手起家,在管理上主要是采取自我雇佣的业主组织形式,产权关系上以个人独资或合伙投资经营为主。
2、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内容和形式。
大学生们表示,走自主创业之路希望得到学校和专业教师的更多指导和帮助,问卷显示有82%的同学希望开设创业指导课程,因此把创业指导纳入就业指导势在必行,也可以将创业指导纳入必修科目,贯穿四年,学校可在创业课程设置上动点脑子。
3、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创业做准备。
高校可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对学生加强素质教育,让他们在社会实践等活动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断积累创业经验。目前高校举办的创业大赛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可以提升自主创业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对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有一定影响,但由于参与面小,导致这些创业大赛没有太大影响,和一般学生活动无差别。因此,大学生创业前要做的准备工作很多,可以把第二课堂延伸到企业等场所,去企业打工或实习积累相关的管理和营销经验;也可以举办创业培训,让学生接受专业指导,积累创业知识,从而提高创业成功率。
4、倡导创业精神,加强创业教育。
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要大力加强对创业人物及其创业事迹的宣传,发挥媒体的作用,在全社会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营造创业氛围,树立典型,倡导创业精神。激励大学生在创业中就业,在就业中创业。因而高校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 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提供的帮助。
在"您认为大学生创业最需要的是什么 " 的问项中,选择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支持的比例占39%,选择得到社会化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的比例占57%,选择社会提供的各类创业培育和服务的比例占16%,可见大学生创业呼唤社会的支持。政府可从行政手段,资金手段,法律手段等方面,为大学生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1、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项目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后盾。
大学生刚步入社会,自有储蓄少,资金问题一直是限制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瓶颈之一,可以设立创业专项基金,让学生立项,申请,弥补为其提供小额创业贷款的不足,并在贷款利率方面给予适当的国家补贴。还可设立风险基金,允许大学生创业失败并把失败的损失降到最小。
2、政策上细化措施,落实扶持政策。
目前国家以及各地方已经出台了许多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措施,为其开通绿色通道,光有这些好的政策还不够,还要通过各种高效,有力的渠道将这些优惠措施落实下去,使他们真正感觉到国家对于他们创业将给予极大的扶持力度。在努力落实现有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的基础上,建议根据大学生创业实践出台符合当地的创业政策,为大学生创业奠定良好的政策基础。
3、理顺人事劳动保障关系,解除后顾之忧。
对于高校毕业生以从事自由职业,短期职业,个体经营等方式灵活就业的,各级政府都要提供必要的人事劳动保障代理服务。在户籍管理,劳动关系形式,社会保险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要提供保障,消除灵活就业毕业生的后顾之忧。在法律方面,简化企业注册登记的程序,贷款程序。
4、重视创业培训。
各地政府已把建立孵化基地,开办创业园区,开展创业实训等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但还不够深入,许多学生觉得创业无门,建议政府开通创业指导咨询热线,为其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注册登记,税务核算等方面的问题提供快速解决通道。一定要把大学生创业培训与下岗工人返乡农民工培训区别开,成立大学生创业的专门管理服务机构,为大学生贷款和创业培训提供快捷服务。
创业调查报告 篇6
大学生创业网上调查历时一个月,共收到近2千份有效样本。其中约四分之三为男性,女性受访者仅占25.1%;18-22岁年龄层次的受访者为63%;18岁以下有17%的受访者。广州、上海,北京分列受访人数的前三位,比例为15.8%、10.2%、9.7%。43.9%的受访者拥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专科学历受访者占41%;硕士也到了近3%。整个受访者中,在读学生与应届生相加比高达59%,一年以上工作经验者也有17.2%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