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31篇)
二、主要做法
(一)开展宣传培训。一是邀请自治区马铃薯示范推广团队培训指导。二是举办“高产创建”等系列实用技术专题培训班。三是召开现场观摩会,技术人员实地指导,发放培训手册、明白纸。四是利用媒体发布信息进行宣传。
(二)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行政与技术结合。发挥行政部门、科研推广、基层干部在组织发动、方案制定、政策扶持、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作用,构建政技结合的组织领导体系和技术指导体系。二是科研与推广结合。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示XX县项目为载体,推动高产优质品种的选育应用、高产技术的普及推广、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三是规模化经营与专业化服务结合。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引导耕地向种植大户集中,推进集约化经营。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专业化服务,探索社会化服务新模式。
(三)实现“四化标准”。一是田间设施标准化。整合项目、集中资金,按照渠道不变、性质不变、用途不变的原则,实施标准化农田建设。二是管理服务专业化。建立 “旗有技术专家、乡有技术骨干、村有技术标兵”的三级科技服务队伍,实行统一技术服务,做到技术全面入户到田。三是生产过程机械化。大力推广农机作业技术,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四是生产方式集约化。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实现土地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生产转变,提高种植效益。
(四)实行“四个统一”。一是统一推广优质高产品种。示范推广荷十五、夏波蒂、大西洋等综合性状优良的马铃薯品种,落实良种补贴政策,实行统一供种。二是统一应用集成高产栽培技术。根据品种特性,采取针对性高产栽培技术,通过技术集成配套、示范应用,形成标准化规程。三是统一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按照土壤养分构成和作物需肥规律,进行有机和无机相结合、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相结合、土壤施肥和叶面施肥相结合,提高施肥效果和利用效率。四是统一进行病虫害防控。科学制定综合防治方案,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技术,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机械化精密精准打药综合防治技术。
三、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方面。一是马铃薯基地发展建设相对较缓,需要加大资金等方面的投入。二是旱地耕作方式较传统,在应用现代栽培技术、优质高产模式等方面差距较大,需要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三是需要加快完善和配套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建设。
(二)加工方面。一是现有马铃薯加工企业规模小、产能低、技术较落后,产品出成率10-15%。产品主要以淀粉、全粉等初级产品为主,产业链条短,产品结构不合理、附加值低,马铃薯加工转化率不足15%。二是企业资金短缺、融资难。由于生产经营规模小,银行贷款难度大,在原料收储、设备更新、技术投入、扩大生产等方面发展受到制约。三是受资金、贮藏能力的制约,无法大量收购马铃薯进行加工,每年只能在秋季马铃薯收产时生产2-3个月,实际产能仅达到15%左右。四是大部分马铃薯加工企业均建在乡村,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
(三)贮藏销售方面。马铃薯在收获季节受集中上市影响,价格低,销售难,错季价格升高后,供应又不足,急需加大马铃薯贮藏库建设规模,拉开上市时间,实现均衡上市。
(四)科研推广方面。一是马铃薯脱毒种薯不能自主研发生产,马铃薯科研单位在我旗乃至全盟都是空白。二是盟农研所虽然设在太旗,因科研设施落后、经费不足,高新技术无法推广。
四、发展建议
(一)做好产业规划
根据发展方向及产业特点,进行专业调研,编制切实可行的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
(二)逐步建立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生产体系
加大高产优质专用品种推广力度,引进脱毒高产优质品种进行栽培,扩繁试验,筛选适宜地方种植的`脱毒马铃薯品种,加快品种更新换代,逐步把太旗建设成为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和优质马铃薯商品薯生产基地。
(三)提高旱地机械化水平
多渠道融资,扩大现代化节水马铃薯种植规模,提高旱地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水平。利用好自治区农机补贴政策,提高马铃薯机械化、集约化种植水平。
(四)加大品牌建设力度
抓好产品质量和品牌创建工作,推广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加强绿色有机生产基地和产品认证工作,打造马铃薯知名品牌。
(五)培育马铃薯加工企业
一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现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建设生产基地。二是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建立信用担保体系,拓宽融资渠道。三是协调解决交通、供水、供电等配套基础设施。
(六)加强技术推广
做好节水喷灌、滴灌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技术,旱作机械化马铃薯种植技术,马铃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脱毒马铃薯种薯扩繁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
(七)加大贮库设施建设力度
通过帮扶、政府补贴、专项资金等方式,支持和帮助标准化马铃薯贮藏设施建设,逐步改善马铃薯贮藏条件,为生产提供优质种薯,延长企业加工期和反季节销售12
为切实做好今年夏收夏种工作,更好服务“三农”,XX县农机局立足本职,周密部署、依法履职,统筹调度、强化服务,充分展示了农业机械在“三夏”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今年XX县小麦种植面积约9万亩,适宜机械收获的面积机收率达98%。
畜牧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6
据统计,**区内全部玩具企业有1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家,集中分布中西湖、平山一带。20xx年,规模以上玩具企业实现销67453万元,同比增长17.7%。玩具产业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发展前景广阔。小企业,大集聚。相比广东等地很多过亿、过十亿的玩具企业,玩具产业的特点不在于企业规模大而在于产业集群已形成。存活着大量的中小玩具企业,他们各自围绕嘉瑞琪、雅伦、利达等核心企业,在生产、销售或原材料、半成品供应等环节相互衔接,形成专业化分工,相互合作,共生成长,如同一家大工厂。小产品,大市场。据不完全统计,世界玩具75%是中国制造的,中国(软体)玩具60%以上由扬州制造,而扬州毛绒玩具70%以上产自,真可谓小产品连着大市场。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一家企业往往有多个甚至十来个产品,形成了颇具市场控制力的特色系列产品,成为外商选购同类产品的首选地,产品畅销美国、欧盟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区也被中国轻工业总会授予“中国毛绒玩具礼品之都”称号。小玩具,大作为。玩具产业吸纳了10万多人从业,创造出50多亿元年产值,约占全球毛绒玩具销量的1/3,小玩具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这积极的拉动作用。坐落在区内的五亭龙国际玩具礼品城,是目前国内殊为难得的国际水准、超大型、专业玩具礼品商贸中心,成为扬州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骨干力量。今年5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扬州长毛绒玩具礼品节暨长毛绒玩具博览会”,共吸引来自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近千家玩具生产和销售企业参展。展会共实现成交额5.5亿元,比上届净增了10倍左右,扬州玩具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玩具产业存在的问题
玩具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是仍然存在企业规模较小、品牌意识薄弱、产品技术含量低、对外依存度高等一系列问题,成为产业进一步壮大的软肋。产业亟需加快升级步伐。虽为“玩具之乡”,但企业规模偏小,过亿元玩具企业屈指可数。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雷同,增量不增效,为玩具产业的后续发展埋下了隐患。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和“3C”认证的高门槛压力,玩具行业面临重新洗牌的挑战,迫切需要“浴火重生”,加快产业升级,提高竞争力。企业创牌意识依然淡薄。玩具产业之所以有“夕阳”之忧,关键还在于技术上的差距,产品缺乏技术话语权。大多数企业但研发能力有限,产品开发缺乏个性和前瞻眼光,技术人员比重占从业人员的比重很低,价格优势逐步弱化,贴牌加工已成为玩具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企业生存越来越困难。企业家危机意识相对欠缺。“中国毛绒玩具礼品之都”称号带给企业一定的竞争优势,但南部沿海和中部内陆地区主要玩具产销大省都踌躇满志进军玩具产业。北有“北京国际玩具城”,南有实力雄厚的“广州国际玩具礼品城”,近有“合肥玩具产业园”,国内玩具市场平台和渠道的竞争已处于白热化。同时,越南、印度也在抢占国际传统玩具领域,“内忧外患”必将对玩具产业提出了严峻考验。如果众企业家还继续保持观望态度,不积极主动寻求对策,“温水煮蛙”悲剧必将在玩具界上演。企业缺乏团结协作精神。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是一项重要的区域性资产。扬州市玩具协会设在,其作用却未得到有效发挥,企业集聚虽多,却缺乏相互的合作联系,市场竞争比较充分,但无序竞争还很普遍,无形中削弱了玩具的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