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工作范文 > 报告范文

报告范文

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通用23篇)

2024-09-17 04:35:31报告范文打印
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通用23篇) 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而春节的习俗世世代代的流传下来,现在,许多国家也有了过春节的习俗。在世界上,据统计,除了中国外还有,中国、韩国、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

  *年三十晚上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这天具有感恩和团圆的寓意。晚上一家聚首一堂吃团圆饭,都有鸡,有鱼,有菜,吃的丰富是年夜饭的特色。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长久久,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吃过年夜饭之后,长辈要发压岁钱,根据古时的民间习俗,用红线穿好的一百个铜钱,具有长命百岁的意思,而现在就用货币代替(钱一定是偶数,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们大多守岁到天亮,为的是祈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整,开始放爆竹,庆祝新一年的来临。

  *正月初一宜祭祖:

  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习俗。在祖先排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烧香诚心祭拜及烧衣。祭祖完毕后,晚辈向长辈拜年,拱手互相恭贺。此外,年初一不可扫地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一些不吉利的话亦不能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亦尽量不要打碎碗碟,如果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是例如碎碎(岁岁)平安,落地开花,富贵荣华)等好兆头的话。

  *初二妇女返娘家拜年:

  初二是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相传年初一回娘家,会令娘家变穷,所以要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你家拜年不能空手,必须准备一些贺礼,如糖果或生果等。

  *年初三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团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年初四接财神:

  话说年二十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则是诸天神由天界返人间之时,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则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备齐。并要焚香点烛烧金衣,以欢迎诸神回人间。

  另外,还有扫尘:除陈布新把一切穷运晦气通通都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祷。贴春联:将春联贴在门口,贴够八张,代表由头发到尾。帖窗花:在窗上帖各种剪纸——窗花,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挂年画:寄托人们喜庆美好的愿望。

  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来迎接这个日子,念一遍寄托新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时“福倒了”真的“福到了”!希望在城市里生活久了的人们在加快生活节奏中还能记得这个宝贵的传统文化,并将它传承下去。

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篇5

  调查时间:xx年x月x日

  调查人:

  调查方式:查资料,询问长辈

  调查目的:了解春节习俗

  调查背景: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节日。每当春节期间我国各地方人民都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些活动有很多是从历史的长河中遗留下来的,并形成了地方风俗。

  调查内容:春节一般指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春节的前奏要数小年了。

  1.小年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过了小年,便迎来除夕。

  2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三十,初夜,岁除。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了,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一般指农历二十九或三十。这天,一早起床,男子准备贴,福等。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家中女子便开始忙碌起年夜饭来,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我们年夜饭中一般都有鸡,鱼,肉,汤圆这四道菜,鱼的意思是年年有余,汤圆的意思是团团圆圆。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愉快最热闹的时候,一桌丰盛的菜,和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我的家乡每家每户吃年夜饭时会先放挂鞭炮,然后关上门一家人坐一起和和美美吃团圆饭。年夜饭过后,孩子们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又称守岁钱等。因为是用红色的袋,故又称红包。在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汤圆

  过完除夕,便迎来了新的一年,接下来的几天,父母会带领孩子到亲朋好友家祝贺新春。

  3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我的家乡正月初一早上每家每户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初一的早晨我们各家都会准备好果盒,糖果和各种各样的食品。初二,父母会带我们到外婆家拜新年,那天一早父母会带上很多礼物比如烟酒饮料等,去外婆,外婆则准备一桌丰盛的伙食招待我们。接下来的几天,便到亲戚朋友家,同样主人家会准备一桌美味佳肴招待客人。

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篇6

  春节,可是我国民族传统节日中影响最为深远,人们最为重视的节日。其间的习俗难以言尽,可这习俗也不见得是“好”的,不过也有些是不错的。

  “蒸糕蒸馒头”我认为这个习俗马马虎虎。我爷爷也蒸这玩意儿,还特地买了个大蒸笼,不就是为了讨个“蒸蒸日上”嘛,再说,现在都吃惯了面包,很少有人再吃这种玩意儿了,过年时吃的东西净是些大鱼大肉,结果爷爷家留了一大堆没吃。换一个角度来说,这习俗成立也不是一年两年了,去年估计许多在单位工作的人都吃了蒸的糕和馒头吧,准备“蒸蒸日上”,可这金融风暴不还照样来?所以说,吃这些东西啊,不一定能够真正意义上的保佑,只要意义到就行了。

  到了大年三十,一家子人就开始忙活了起来,我的任务是贴春联和“福”字。我往春联角上弄些浆糊,看好位置一贴,哈,位置正好,红红的纸像是在报喜呢!下面就是贴“福”字,这可是我自己写的,所以贴起来特别有成就感。对了,还有倒着贴,福倒(福到)嘛。看来,我们家可是要“迎福进门”了。我又四处转转,看到水缸里养着八条黑鱼,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还是妈妈告诉我,这叫做“年年有鱼(余)”。噢对,过年还有“送灶”和“接灶”的习俗。一般在腊月二十四的时候,灶王爷要上天述职,所以在这一天都要举行送灶仪式。在那天,奶奶在厨房煮赤豆饭,爷爷在那儿清刷灶面,还在灶神龛前摆放酒饭糖果(这糖是麦芽糖,俗称“灶家糖”,特别粘牙齿),还有给灶王爷坐骑使用的清水和草料。神龛两旁贴了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燃柱焚香,恭敬如仪,就算把灶神送上了天界。这在灶神龛前摆放麦芽糖是人们担心灶神在玉帝面前说坏话,所以用麦芽糖粘住他嘴巴。看爷爷们迷灶,我总觉得又荒唐又滑稽,既然要灶神“上天言好事”,又要用糖封住他的嘴,这与其叫敬神,还不如叫愚神。到了大年三十,再摆上贡品(不摆糖),点上香烛,放点爆竹,迎接灶神归来。中午祭祖,俗称“烧经”,爷爷在供桌上摆了点菜啊,饭啊,然后又点上了香烛,又在铁笼子里烧了好的纸钱,全家人从爷爷开始磕头祭拜,以此表达对祖先的缅怀之情。晚上,一家子人在一起吃着年夜饭,大家围坐谈话,有说有笑,气氛甚是祥和。而且,我们小孩子还收到好多红包,这可以保佑我们平平安安的。大家高兴的不得了,把钱都藏得好好的。吃完饭,大家就涌到外面去放爆竹了,你放一个,我放一个,气氛甚是欢乐,大家争着比谁的鞭炮响(因为是同一种的),看谁玩儿的花样多。我的衣服还被炸了一个小洞,可我一点也不在乎,过年,放炮仗可是小孩子最喜欢的事,大家还说什么“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真是兴致盎然。到了晚八点,一家人就坐在床上看春晚,当零点的钟声敲响时,屋外的炮仗声轰鸣,除旧迎新,新的一年又来了!此时,爸爸妈妈都用手机来发短信拜年,过年气氛甚是浓郁。早晨一大早起来,妈妈早已经准备好了早饭:青菜烧豆腐——清清白白;红豆饭和年糕——红红火火,节节高。噢,对了,大年三十还要烧一盘红烧鱼放在桌上,还不能吃,以示“年年有余”。吃完了饭,我们一家子穿着新衣服,走访各个邻居,表达对他们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