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字的教育调查报告(精选27篇)
(二)家长尤其是母亲要不断充电:
周末、假日,街头经常能看到望子成龙的父母们不辞劳苦地伴送孩子去参加各种辅导班,使孩子们能够从校园之外多渠道获取知识,助他们一臂之力。但是,有的家长整天督促孩子念书答题,自己却不读书不看报;有的家长一边要求孩子努力学习,不断进步,自己却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没有想到自己也需要进修、充电。事实上,家长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不仅要在为人处事方面给予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无止境的漫长道路上照样有为孩子传道、授业、解惑的义务,而且这种教育远比课堂教育来得重要。
家长自身不断加压充电是十分必要的。作为家长,学习的过程是再社会化的过程,是自我充实、完善的过程,是沟通、影响、感染孩子的过程。作为孩子,在家长的学习推动下,更加倍于自身的学习。母亲对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尤为重要,但作为母亲在认识上往往只关注孩子的成长,忽视母亲自身的需要和发展,把孩子作为生活的全部或生命的延续,从而造成自身的发展和兴趣爱好受到制约,情感体验遭忽视,视野变狭窄。调查情况表明,在家庭中经常管教孩子的是孩子的母
亲,且,孩子在家里与母亲的关系较为亲密,孩子乐意接受母亲的教育,因此,母亲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许多家长利用双休日为孩子请家教、报补习班,让孩子在这两天内大补特补功课,使孩子比平时更忙、更累。专家建议,每周为学习差的孩子补上两小时的功课,使其对薄弱的学科不致掉队是有必要的,但大部分时间还是要让孩子自行安排。如果家长自觉不自觉地将孩子禁锢于文化学习的小天地里,在一定程度上就抑制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四)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
从学校教育看,其劣势一是时间、空间、内容、形式的限制,二是由于过分强调统一性与集体性,因而又导致了针对性差,不利个别教育;家庭教育的劣势是因家长的政治、文化、道德素质的差别和家庭经济状况、成员结构之不同,给家教的有效性造成了较大麻烦,这是近几年家教存在问题的主要方面,二是家教方法的相对简单化、单一化,直接影响了家教效果。
为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扬长补短,整体互补:
1、学校教育要通过参观访问、“榜样”报告、游览山河、实践操作等方式和充分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社会知识。
2、建立典型后进生的个别教育档案,实行全方位的有效监控。
3、针对家教存在的问题,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 “家长委员会”等方式,集中指导家教方法,促进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学校举办一些亲子活动,如:体育节、艺术节中的家长与孩子同台表演等。
4、家长应是儿童的第一任心理辅导老师,要密切关注孩子心理的任何细微变化,从孩子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教育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否则只会事倍功半。
3000字的教育调查报告 篇10
根据我国当代社会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与当代的农村发展相协调配合,起共同促进与发展的作用。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已经在我国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成为当代农村领导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成为缓解企业用工荒、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化升级、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有效手段。
1江西省农业职业教育概况
江西省地处中国东南偏中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农村的资源以及劳动力极为丰富。农业人才结构分化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使得江西农业人才的职业教育需求表现为多元化、层次化发展趋势,并且拥有不同水平的层次性特征。既有对一般层次、一般水平职业技术的强烈需求,也有对较高层次技术与专业知识人才的需求,重点关注高收益、低投入的职业与技术,这些构成了江西现代农民对农业类职业教育需求的总体模型。其次,江西省农业人才职业教育的需求分布上呈现非农类高于农业类的特点,农业类的需求在整体里的比重远远小于非农类的比重。由于农户的兼顾特征与非农产业收益上的比较影响,越来越多的青年农民更加关注高科技含量、高收益回报的职业与技术,而且对这一需求还将会持续在一种不断提高的发展状态之中,这也是江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
2江西省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产生其的原因是农民对职业教育需求的结构与层次,与这些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其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存在着不可磨灭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2.1农村中、高职培养层次问题
在江西省农村经济调查局所调查的全部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34.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1.9%;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2.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53.0万人,占1.6%。最近的全省统计数据表明,普通的农民、技术经营型农民、初级技术农民、企业型的农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呈逐步上升趋势,然而在总体上,江西省的农村教育特点仍是教育资源分散、发展不平衡。近年来江西省的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当中,现有中等职业学校124所,其中技术学校23所,成人中专8所,职业高中78所,技工学校15所。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得到明显改善。20xx年以来,江西省重点倾斜,重点支持发展职业教育加强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和办学模式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与改善。但是由于学校规模的快速增长导致其与办学条件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虽然江西省市县的财政加大了对中职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然而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底子薄基数小规模增长过快,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缓慢下降学位紧张的问题仍尤为明显。随着本科以及研究生数量的几何增加在我国越来越多的高端知识分子不愿面向农村职业需求宁愿奔赴他省面向企业。以江西农业大学和南昌大学为例,江西农业大学20xx界毕业生共有6246人,其中本部本科毕业生4418人,南昌大学毕业生1628人,高职毕业生200人。20xx届本科毕业生中,理学类毕业生346人,占7.83%,农学类毕业生777人,占17.59%,工学类毕业生1575人,占35.65%,管理学类毕业生931人,占21.07%,法学类毕业生49人,占1.11%,文学类毕业生301人,占6.81%,艺术学类毕业生134人,占3.03%,教育学类毕业生68人,占1.54%,经济学类毕业生237人,占5.36%。20xx届本科毕业生4418人,就业率为86.42%,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南昌大学毕业生1628人,就业率为85.07%;高职毕业生200人,就业率为81.50%。而本科毕业去向以企业单位为主占据82%而农村建设的比例不到2%。然而这2%的人才又以研究型学术型为主,无法对农村建设化起到中坚力量作用。
2.2人员年龄分化问题
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口大量流失,其中以40岁以下为主要流动人口,由于农村农业养殖发展缓慢经济增长不迅速等问题,导致壮年舍弃家中农田变为做服装加工充当建筑工人的角色。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农民。国内外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类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地区的经济想要发展就要求该地区的人力资本的存量达到一个标准,这是经济自我发展、自我稳定、自我增值的最低人力资本存量。就对江西农村职业教育而言,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是其核心功能。
2.3农村机械化问题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在农业生产效益增长以及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它的应用程度是反映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的表现,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通常在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技术等要素不变的条件下,农业生产水平会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反而人工劳动力会相应减少。农业产品的改良与农业机械化在江西省农村的推广都会加速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十三五计划”的实现。
3改善江西省农业职业教育的对策
3.1需要科学定位,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农村特点的教育制度
定位问题是江西农村职业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江西省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拥有显著的梯度性与区域不平衡性,因此,我们要根据农村的性质,依据农村发展的弱势性特点,与人力资本存量不足、质量不高实际问题,调整江西省的农村职业教育制度,其核心是积极调整农村的职业教育结构。主要针对农村经济基础、教育水平程度及当地劳动者素质状况的特点,实行非均衡的教育结构。其一,应逐步建立起以基础教育为基础、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主体、成人教育当补充的教育体系,打破照搬城市教育模式的农村教育结构,基础教育也应广泛渗透职业教育因素;其二是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当代农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一种(下转第24页)(上接第22页)主要形式;其三应针对中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旺盛的需要,让相关企业做好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准备和实习工作的安排,为当届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