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工作范文 > 报告范文

报告范文

2025年工程地质实习报告(通用32篇)

2025-03-22 13:17:11报告范文打印
2025年工程地质实习报告(通用32篇) 目的与要求:《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是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教学地质实习,使学生掌握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的基础知识:包括三大岩石类及其主要矿物的肉眼鉴定,学会分析野外常见的各种地质现象及岩石的鉴....

  xx大背斜轴部位于玉寨山、一带,是本区盖层的主体构造,轴向近东西全长90余公里,向西延伸至xx地区,向东倾伏,没入华北平原之下。背斜核部由群、群及石秤花岗岩组成,翼部由五佛山群和古生界组成,北翼地层出露较完整,岩层北倾,倾角15-20度;南翼因受君召——太后庙断裂破坏和第三系复盖,出露不全,岩层南倾,倾角20-40度。

  颖阳——石道向斜位于颖阳、石道、东金店一带,槽部由二叠系、三叠系组成,并有大片新生界掩盖,北翼即xx大背斜之南翼,受断裂影响,地层残缺不全。南翼由五佛山群及古生界组成。

  箕山背斜位于本区南部,呈东西向延伸,长约40公里,核部为前震旦系地层,北翼与颖阳——石道向斜相接,南翼被断层切割,零星出露寒武、石炭、二叠系地层,与xx大背斜特征基本相似。(见图--5)

  印支——燕山期形成的断裂以高角度正断层为主,逆断层次之,断裂主要有近东西向、北西向和北东向三组,它们将本区切割成各种形状的断块,控制了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分布范围及排列方向,构成现代地貌单元的天然边界,其中近东西向的断裂形成较早,与印支——燕山期褶皱有成因上的联系,形成嵩箕地区掀斜断块构造的基本轮廓,北西、北东向的断裂发育较晚,对褶皱有较明显的破坏和改造作用。

  近东西向的断裂以君召——太后庙断裂为代表,断裂线呈北东东方向,大体与xx大背斜轴向平行,延伸50公里,断面倾向南南东,倾角30-70度,上盘地层各段不一,由寒武系至二叠系变化不定,下盘为群片麻岩、群石英岩及石秤花岗岩,断裂面光滑平直,高出地面,表面常有铁质薄膜。断裂带附近岩层有强烈硅化现象。沿破碎带有大断片或巨大角砾,部分角砾被磨圆成小球粒。断裂为兼有剪性的张性正断层,该断裂是xx地区地质构造的一个重要分界线。从其控制了五佛山群沉积的南界和断裂北侧奥陶系的发育,南侧不甚发育或完全未沉积,以及大金店——告城第三纪沉积盆地的北界受其严格控制等情况分析,断裂活动可能自早元古代晚期开台,在其后的各个阶段又多次复活。

  北西向断裂以唐窑——中岳庙断裂和断裂为代表,前者长约30公里,后者长约50公里,两者互相平行,总体走向均为北西315度,断面倾向北东(局部相反),倾角65-80度,断裂破碎带最宽达250米,切割了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及中生界地层,将xx大背斜斜截为三段,背斜中段和东段分别向北西方向错移2公里和3公里,两断裂的北东盘老地层均逆冲到南西盘较新地层之上,故均为高角度压剪性逆断层,根据细小断层角砾大多被磨圆,并且被平直光滑的断裂面切割,而断裂面又被多组节理切割破坏,以及角砾表面有多组镜面和擦痕等特征推断,该两断面亦具有长期、多次活动的性质。

  由于本区缺失侏罗系及白垩系沉积记录,造山运动的时限较难确切推定,故笼统称为印支——燕山运动

  5、喜马拉雅运动

  早第三纪末,喜马拉雅运动使本区抬升,除东北部个别地方外,结束了第三纪构造盆地的沉积,造成上、下第三系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

  该期的构造变形主要是拗折和断裂,形成四周向中间倾斜的构造盆地,盆地边缘岩层产状较陡,倾角多在20度左右,大者达40度,城南玉皇庙等地,可见到第三系与二叠系或三叠系呈断层接触,断层面倾向盆地内部属正断层。

  6、新构造运动

  本区新构造运动表现为沿老的断裂差异上升、拱曲,并且伴有新断裂的产生。

  第五章 地质发展阶段简介

  本区地壳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过程。概括起来,可分为太古代、早元古代、中-晚元古代、中生代及其以后。

  太古代时期,本区为华北海槽区的一部分,石碑河时期,处于活动性很大的浩瀚大海中,伴随地壳的多次强烈活动,海底发生多起范围广泛的基性岩浆溢出,形成厚达千米以上的熔岩被,每个喷发期形成中酸性火山灰的堆积,故石碑河组的原岩为基性火山岩加中酸性火山岩及少量沉积岩,郭家窑期,海底火山活动逐渐减弱,沉积作用与火山作用相互交替而形成泥沙岩和中基性岩及火山凝灰岩交替形成,中间加有硅,铁质沉积。老杨沟期,过渡为地槽型禄缘碎屑沉积。

  本区太古代时期除了发生广泛的海底火山喷发,尚有多期基性及中酸性的岩浆侵入活动。

  太古代末期,嵩阳运动使群地层发生近东向西的褶皱、断裂和强烈变质,大规模的褶皱隆起是海水全面退回本区,形成进东西向的古隆起从而结束了本区太古代沉积历史。

  早元古代时期,地壳处于相对稳定和相对活动不断转化和更替的时期。这个时期,海洋生物开始出现。

  早元古代末,本区有发生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中岳运动,受其影响,群遭受强烈的褶皱、低级变质和断裂破坏,来自东西方向的巨大压力使其形成近南北向的同斜线状复式背向斜构造,并改变了群地层构造面貌,使之变得更加复杂。中岳运动还使近东西向的古断裂复活,形成隆起和扭陷;使古隆起再次露出海面,形成今日古地貌基础,从而结束了本区活动性很强的地槽形发展阶段。

  在再次经历漫长的风化剥蚀时期之后,到中元古代中期,地壳又缓缓下降,海水现度侵入,本区开始接受五佛山群滨海——浅海相沉积。中元古代晚期,海侵扩大,海水淹没全区。二叠纪以来,地壳上升,本区以海陆过渡天南地北的沉积为主,发育了泻湖,潮坪及三角洲体系的沉积,直至晚二叠世晚期,本区完全过渡为陆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