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走访调研报告(精选30篇)
6.出路宽广多元
服务期满后何去何从已成为当前大学生村官最为关注的问题。目前主要有六条出路:续聘、参加公务员招考、自主创业、继续学习深造、参加社会招聘、通过选举进入村两委班子。当前我镇大学生村官绝大部分选择了前两条出路,一是续聘率达100%,二是截至目前经考试被录用为公务员的比重达67%。此外,我镇有1名大学生村官在任职期间进行了研究生学习深造,并成功获得了硕士学位。在支持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方面,我镇成立了创业孵化基地,鼓励镇上致富能手和个体工商户结对帮扶大学生村官创业。
三、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培训课程设臵的理论内容居多,缺乏市场经济知识、农村经营管理知识、农业实用技术等农村建设亟需的专业知识和方式方法,而且培训形式单一,基本都在室内完成,缺乏到实地进行学习和实践,导致培训效果不明显。此外,在开展具体工作时,没有很好发挥干部对大学生村官的结对帮扶作用,导致工作进展缓慢甚至出现工作无法推动的现象。
2.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虽然我镇制定并严格落实了考核制度,这对激励和督促大学生村官认真工作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制度还处在探索阶段,管理尚不健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盲点,导致部分大学生村官工作时间比较散漫,组织纪律观念不强,自我约束不够,以及在工作上相互推诿、拈轻怕重的现象无法得到及时遏制,破坏了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影响了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形象。
3.出路渠道需要拓展
调研过程中发现,受各种因素影响,自主创业、参加社会招聘和村两委选举这三条出路并未受到大学生村官的青睐。究其原因,一是大学生村官缺乏自主创业所需的资金和专业技能背景,二是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将村官一职作为进入公务员队伍的跳板,三是大多大学生村官被借调到乡镇政府工作,缺乏时间、精力和阅历,导致无法参加村两委会选举或无法在选举中胜出。
四、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1.健全教育学习机制
一是每年定期举办大学生村官专题培训,按照实际、实效、实用的原则,采用理论学习、案例教学、经验传播、实地考察、远程教育等形式,重点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工作方法技巧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二是建立结对帮带制度,基层党员干部要对大学生村官进行一对一、手把手传授,让他们积极参与解决农民的利益纠纷、邻里矛盾和重点工作的处理,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农村,融入农村,融入群众,使他们在实践锻炼中学习工作方法,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工作能力,全面适应农村工作。
2.完善管理考核体系
一是管理上要健全规章制度,加强镇村两级监督,对一些不良行为要及时予以纠正。二是考核要按照注重实绩、量化标准、强化激励的原则,建立自评、村民参评、所在乡镇和村社联评机制,科学细化考核指标,定时定期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解决农村实际问题能力和操作到位能力的实务考核,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考核机制。考核过程要公正公开,考核结果要公示透明,并按照相关规定逗硬奖惩。
3.加强出路渠道建设
一是针对有专业技能知识、有创业背景、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结合国家相关优惠政策,参照本地特色和实际,通过与当地致富能手和成功创业项目结对,进一步为大学生村官创造宽松的自主创业环境。二是要加大宣传优秀企业的社会招聘信息和待遇信息,向优秀企业推荐表现良好而又有意愿到该单位就业的大学生村官。三是成立大学生村官竞选村两委示范点,对强烈表现出扎根农村意愿和决心的大学生村官,要鼓励和协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村级换届工作中去,助推大学生村官竞选村两委,为大学生村官融入农村、服务三农打造新典范、树立新榜样,带动大学生村官全员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事业中去。
2024走访调研报告 篇18
新阶段新形势下,扶贫工作是贫困地区的首要政治责任、主要经济工作和重要社会管理内容。围绕提升扶贫工作科学化水平,开创扶贫攻坚新局面的目标,x年以来,x县在运用“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基础上,创新尝试“一县一式”,全面推行“划分五类扶贫对象、对应实施五大工程、配套建立五项机制”的扶贫工作方式,通过思路变新,推动机制创新,实现方法出新。
一、做法
x县,地处秦x区腹地,全县总面积1525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其中农业人口15万,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国革命老区县和秦x区集中连片开发覆盖县。期间,虽解决了2.74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2.99万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但依据新扶贫标准,XX年全县尚有贫困人口6.6万人。XX年,县委、县政府在总结前一轮扶贫工作和制定新一轮扶贫规划时,经过全面深入调查研究,针对贫困人群的差异性、致贫原因的多重性和扶贫工作的复杂性,从理清思路、科学谋划入手,把准扶贫脉博,确立了“分类扶持,片区开发,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原则和“一县一式、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思路。围绕全县减少贫困人口3.6万人,移民搬迁1万户,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以上,基本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免费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养老有保障”的目标,决定瞄准“五种类型”,实施“五大工程”,建立“五项机制”,以推行扶贫方式来全面提高扶贫工作的能力和实效。
(一)科学划分五类对象提高扶贫工作针对性
区别情况、分类施策的扶贫工作的重要原则和基本规律。通过带着分类意图的深入调查摸底,在全面掌握各类致贫不同原因和生存状态差异的前提下,把贫困人口分成了五种类型。
移民搬迁类,属分散居住高寒偏远山区需要搬迁的。现有0.32万户1.1万人由于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濒繁,贫困程度深,倒致脱贫难度大,因灾返贫多,唯有搬迁才能拔掉穷根。
综合扶持类,属于农业基础较好,生存条件尚可,人口相对集中,但基础设施薄弱,主导产业不强,农民收入低而不稳,公共服务不到位,脱贫返贫波动无常,这部分有0.65万户2.5万人,处在5个镇的9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域。
救助保障类,是因生理缺陷形成的痴、呆、哑、傻和无依无靠的五保、低保等特殊群体。大多生存能力弱,主要依赖救助保障,一部分虽享受社会保障但标准低仍摆脱不了贫困,另一部分游离于保障范围之外。目前,全县需要实行集中扶助和供养的特困对象有0.72万户2.29万人。
教育扶贫类,专指没有受教育或文化程度很低,智能和技能“双低”群体。据抽样调查,x年全县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66302万人人,小学文化程度的60718万人,文盲3841人,三者合计占全县常住人口的76.5%。
医疗扶贫类,主要源于因贫致贫或因病返贫群体。全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虽已覆盖90%以上,但由于受居住条件、身体状况、经济基础、贫困程度等因素制约,一部分群众看病不方便、看不起病、看不好病的问题仍很突出,有0.67万户2万人需要从医疗保障入手减轻医疗负担和提高劳动能力。
(二)着力实施五大工程增强扶贫工作实效性
掌握了贫困类型,清楚了不同需求,着眼对症下药,标本兼治的实施“五大工程”之决策油然而生。
实施移民搬迁工程。该县抢抓省委、省政府实施陕南避灾移民搬迁的大好机遇,采取避灾扶贫和生态移民搬迁结合共推,坚持政府主导、农民自愿,规划引领、产业支撑,有业安置、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出台优惠政策,综合分类施策,抓点示范带动,创新解决难题,将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高寒偏远山区、受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或其它自然灾害影响严重,无发展潜力的贫困人口,通过搬迁进城、入镇、进社区、进园区,从根本上解决其生存和发展问题。
实施造血扶贫工程。按照“县域统筹、连片开发、项目到村、扶贫到户”的思路,遵循“瞄准对象、分类扶持、整合资源、综合施策”的原则,重点对因基础设施、经济基础等原因,导致发展单一、缺乏后劲、处于温饱线上波动的贫困人口和5个镇14个连片特困区域,采取政府帮扶、整合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培育主导产业等措施,不断增强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造血功能,实现区域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目标。
实施输血扶贫工程。贯彻“集中供养、开展救助,严格标准、落实政策”的原则,紧扣保障特困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权利,实现吃饱、穿暖、有房住的基本目标,一方面用好国家保障政策和政府救助资源,另一方面创新农村“三留守”管护机制,发挥基层组织和社会资源作用,将低保户、五保户、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及其他需要政府救助的弱势群体及时纳入保障帮扶范围,分别实施集中供养、政府救助和社会帮扶,切实缩小贫困人口圈内差距,确保社会特困弱势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