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优秀志愿者事迹材料(精选26篇)
2024优秀志愿者事迹材料 篇16
清晨4:30,天刚蒙蒙亮,xx区xx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张就已穿衣洗漱,这是参加全员核酸检测工作者的起床时间。简单洗漱完毕,张从西路的家里骑车来到检测点,熟练地穿好防护服,做好院感防护,清晨5点半,就与社区配备的扫码员开始一天的核酸采样工作。
7小时采样1500多人次
记者看到,这个核酸检测点的工作空间不大,只在门口处摆放了三张桌子。做核酸检测的居民早早就在外面广场排起了长队。张很快进入工作状态,按压酒精进行手部消毒,拿出咽拭子,抬手采样,动作麻利熟练,整个过程不到18秒。她说,这种流水线式机械的动作将一直持续到下午1点半,一个人差不多得采样1500多人次,一次全员核酸检测下来,不仅坐得腰疼,胳膊也累得抬不起来。
由于防护装备遮挡,张和扫码员对彼此的'样貌有些陌生,但经过反复磨合,彼此之间很快就形成了默契的协同。
“请戴好口罩,保持一米距离,先扫码,再做核酸。”现场的工作人员不断提醒前来做核酸的居民。不到半小时,张防护面罩就因为“哈气”变得看不清了。
每次采样都不敢吃饭喝水
36岁的张是一名中医大夫,20xx年来到xx区xx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当了一名社区医生。自20xx年xx月xx区启动第一轮全民核酸检测开始,张就参与其中。疫情最严峻的时段,她在检测点不眠不休地坚守了30多个小时。跟其他医务人员轮流参与核酸采集、样本核对、交接转运和现场防护工作。
“我眼见午夜的检测点喧嚣如白昼,经常忙碌到凌晨三四点钟。尤其是三伏天,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采样点一坐就是七八个小时,湿热难耐,那种滋味真的不舒服。”忙了一上午,张累得说话都提不起精神。
“大过节的你们真不容易,你真垫着尿不湿吗?”一个采完样的老人好奇地问张。张笑了笑回答说:“大姨,尿不湿是用不上的。穿上防护服后便不能饮水进食,别看我起得早,但我早上几乎是不吃饭的,那么多人都排队等着呢,没时间上厕所。”听了张话,老人心疼地摇了摇头。
有时一天要爬三四十栋楼
疫情期间,张每周不仅要去固定检测点采样,还要入户采样。“去年xx月份疫情形势严峻的时候,我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一天入户最多的时候有三四十栋楼,平均每天22000步,累得腿都抬不动了。”张告诉记者,“都说人最熟悉的地方是住处附近1公里范围内,可我最熟悉的地方是我的入户采样责任片区,岛每个老旧的门牌号,每个隐蔽的小阁楼,乃至山顶荒屋、工地渔船,我几乎都烂熟于心。”今年xx月份疫情紧张的时候,没有电梯的xx社区每日上门检测量一度突破200户,又恰逢管道施工,地面开挖,车辆难以通行,张和同伴们只能徒步入户。
“不停地爬上爬下,有时候累得真是一步都不想走了。”张说,“但想想自己和辛苦能为抗疫出一点力,就觉得再苦再累也阻挡不了我们,于是和同伴们一起喊着号子向上爬。”
不仅如此,由于一些居家隔离的人情绪焦虑、烦躁,常常将不良情绪发泄到入户采样的工作人员身上,“这让我们感到很委屈,但事后想想也得理解他们,也就释然了。”张表示。
22000步,是疫情期间张每日的平均步数,4小时50分,是她每日的平均睡眠时间。她用辛苦和汗水换来的,是居家隔离人员逐一解封的消息,她在用心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平安。她觉得,所有的苦和累,都值了。
2024优秀志愿者事迹材料 篇17
在上下一心抗击疫情的特殊时刻,作为海林公寓的一员,居民代表小吕毫不犹豫报名成为社区志愿者。
吕姐爱人刚离世不久,两个年幼的孙女又需要照料,但她与小区居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即使家里有困难也非常愿意为邻居们奉献自己的.力量。
根据社区党组织安排,吕姐组织小区其他志愿者协助十八局社区开展核酸检测,在小区卡口一线值班,做好测体温、查验健康码、外来人员登记等工作。碰到有人不理解、闹意见、发牢骚,吕姐积极劝导和说服,维护着小区的稳定和安宁。
“虽然很辛苦,但是想到小区居民的安全,心中倍感欣慰,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吕姐和小区的志愿者们一直坚持在岗位上,不怕苦、不怕累,积极想办法为居民排忧解难,经常很晚才回家,有几次都是深夜12点多了,但她觉得为街坊邻居们服务是一件非常光荣并有意义的事!
像小郑、小李、小吕这样义无反顾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的志愿者还有很多,他们日夜坚守、无私奉献,为疫情中的居民们带去了温暖和力量。
2024优秀志愿者事迹材料 篇18
沃学正,男,1950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为芦北社区老年协会会长、志愿者协会负责人。自退休后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奉献自己的爱、身体力行地服务社区居民一直是他的志向和目标。他立足岗位,服务社会,无私奉献,为促进志愿者活动的深入发展不停奋斗和探索。在服务群众需求、弘扬互助风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他是社区的大管家。社区始终活跃着一个义务劳动的身影:运砂搬砖,除锈上漆,修门换锁,从自费购买下水管安装到粉刷外墙涂料,从清理施工现场到布置齐整活动室,比比皆是沃学正辛勤劳碌的足迹,他老伴戏称在家都没这么勤快。因为家离社区近,有个琐事都找他而他也能第一时间处理好,社工们都亲切的称呼他为“学正师傅”。他掌管着社区的一大串钥匙,尤其是社区活动中心,因为老社区活动场地紧缺,一到文艺演出时节,各支文体队伍的排练场地都在活动中心,几乎每天晚上都有队伍需要来排练。为此他不仅妥善安排好各支队伍的排练时间,每晚都要来开门关门,从来没有一句怨言。
他是老年人的好会长。一是规章制度定人心。自沃学正担任芦北社区老年协会会长以来,根据老年人的反映,制订了不少制度。芦北社区有个老年活动室,原来总是有人抽烟,影响其他老年人活动。在沃学正的倡议下,活动室一律实行禁烟,有需要到外面去抽,久而久之竟然还戒掉了好几个老人的烟瘾。二是居家养老暖人心。每次老年人有事总会先找他,在他的'带领下,社区老年协会开展了各种为老服务,摸排老年协会老人们生活近况等,更是亲力亲为,细致周到绝不马虎。由其是高龄老人结对帮扶,受到居民的一致好口碑。三是自给自足得人心。在他的带领下,老年协会通过志愿者义卖花圈、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等方式取得了一些收入,以此来对老年协会的一些设备设施进行更新,如空调、活动设施等,让老年朋友们有了一个更好的活动环境。
他是志愿者协会负责人。芦北社区有许多的志愿者队伍,居家养老、一带一帮一、夕阳红志愿者、爱心阳光助残服务队等等,都活跃着沃学正的身影。他不仅组织各种志愿活动,更是身体力行带头参与,上门慰问孤寡老人、台风期间义务巡逻等等,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寒潮来袭期间,他顾不上自家门外的水管正在往外喷水,赶到一位80多岁的孤寡老婆婆家中,为她修理冻裂的水龙头,最终水龙头修好了,自家却差点水漫金山。作为一名多面手,沃学正几乎可以说参与了社区的众多社会组织,和事佬成员、乐帮义工团负责人等,因为芦北社区是个典型的老城镇社区,辖区内小区都无物业且都是30年左右的老居民楼,物业成为社区的一块“心病”。有一次有居民反应自家一楼污水管堵塞,造成污水横流,经沃师傅与居民协商,共同出力开挖路面,更换管道,最终将管道疏通。诸如此类事情不胜枚举,为社区志愿服务队伍树立了榜样,提高身边的“能工巧匠”们为社区服务的热情。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沃学正用自身的努力和干劲,影响带动着周边的志愿者,也带动着周边居民的参与热情。正是他,以及和他一样热心公益事业的老年人的不断努力,芦北社区的志愿者队伍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居民服务居民的意识和行动在不断传播,散发着正能量。
2024优秀志愿者事迹材料 篇19
我叫高,今年27岁,毕业于xx大学护理专业,x年6月参加工作,现为xx县医院消毒供应室护师。工作以来多次参与疫情防控及支援外省市核酸采样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xx月以来,新冠疫情来势汹汹,每天都有几百例确诊病例,疫情防控形势异常严峻。当新一轮的疫情防控“冲锋号”吹响,我没有退缩,没有犹豫,更没有胆怯,毅然决然地奔赴抗疫一线,跟随陕西援x医疗队迅速赶赴支援核酸采样工作。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留下了最耀眼的那一抹白。
伴随着凌晨四点的闹钟,我开始了新一天的核酸采样工作。每天在防护服的包裹下,一岗6至8个小时,三十几度的天气,闷热的防护服,摘下口罩,脸上是红肿的、凹凸的勒痕;脱掉手套,是被汗液浸泡得发皱、发白的手。潮湿的空气,细小的蚊虫,满身的叮咬,即便是这样,我克服重重困难,一丝不苟,全身心投入到核酸采样工作中,每轮采样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在抗“疫”战场上,我一样的会怕疼怕热,但肩上有责任、心中有坚守,再苦再累都从不言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