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文化建设调研报告(精选31篇)
三是实施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工程。各级财政每年应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培训教育工作,建立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的投入机制。以发展为目标,以需求为导向,采取刚性与柔性两种方式,通过长期聘用、项目指导、学科牵头、培养人才等形式,聘请高层次人才,切实提高基层人才的素质
2024年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篇17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基层文化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网格。我市17个镇(街道),除墨河街道没有综合文化站建制外,其他xx个镇(街道)均于20xx-20xx年完成综合文化站的建制和建设工作。20xx年至今十年间,提升建设工作十分缓慢。目前,已经完成综合文化站标准化建设的只有1个镇,6个镇正在规划重建,3个镇正在改造,其余6个镇暂无标准化建设规划。截至20xx年底,全市253个行政村达标挂牌的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仅有51个,20xx年计划挂牌56个,其余均未达标、没有挂牌。
二、存在问题
(一)功能发挥不充分。一是阵地被挤占挪用。草桥、港头、新店、邵店、合沟等镇的办公活动场馆被不同程度挤占或挪用。二是部分设施陈旧损毁。港头镇综合文化站房屋老旧,多处墙体开裂,部分墙面渗水;邵店、草桥、高流等镇综合文化站部分房屋、门窗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大多数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施破旧,只有少部分可以使用。三是活动开展不够正常。有许多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图书室、舞蹈室、书画室等不能正常开放,活动不能正常开展。
(二)人员配备不合理。一是素质不高。学历总体偏低,素质不高。二是数量不足。目前只有棋盘镇、马陵山镇配备两名人员,其余14个镇(街道)只配备1人,墨河街道甚至1个人都没有配备;全市253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没有一个专职主任,全部由村干部兼职。三是业务不精。现有队伍中,文化专业人才和领军人物极度匮乏,绝大多数综合文化站长都是半路出家,专职不专,视野不宽,业务水平不高。
(三)资源整合不到位。在实际工作中,民政、团委、妇联、司法等相关部门各自为政,人、财、物,活动各自运行,与文体部门整合衔接不够,难以发挥整体效能。253个村(社区)没有一个公益文化岗位,文化设施总体利用率不高。
(四)群众参与不广泛。一是活动主体流失严重。农村文化活动主体流失严重,优秀文化难以传承,增加了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难度。二是活动内容不能贴近实际。现在镇、村文化活动相对较少,取材于农村农民生活实际的少之又少,农民真正感兴趣的题材不多,难以得到他们的认可和喜爱。三是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够。近年来我市涌现出众多群众自发组织的民间文艺团体,由但缺乏活动场所、没有经费保障、缺少培训机会等因素长期存在,严重制约了民间文艺团体的发展壮大,其示范带动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建议与意见
一、增加投入,落实责任,建立考核机制。一要增加基层文化投入。市、镇两级政府要根据实际需要和相关标准,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逐年增加。二要落实主体责任。参照省政府办公厅文件【苏政发(20xx)98号】精神,建议成立xx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文广新体局具体负责,镇(街道)党委政府承担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主体责任。三要建立基层文化考核机制。建议市镇两级政府把文化投入、设施建设和维护、活动开展、遗产发掘和保护等具体指标,列入考核范围。
二、合理规划,整合资源,推进阵地建设。一是合理规划布局。从各镇(街道)实际出发,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合理规划布局公共文化设施。新建或改造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面积和功能应当与各镇(街道)人口数量和服务半径相适应。二是整合公共服务资源。把各镇(街道)不同部门,分散孤立、用途单一的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整合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促进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和共建共享,实现人、财、物统筹使用。三是加大建设力度。制定20xx-20xx年度关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工作计划和安排,20xx年底完成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标提优建设;20xx年底完成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达标任务,最终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一体化、标准化和人性化建设。
三、多措并举,提升素质,加强队伍建设。一是配足配齐基层文化人员。建议按我市相关政策文件规定配足配齐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确保专职专用,并落实好相应待遇。另外,还要采用灵活的用人机制,通过公开招聘、设置公益性文化岗位、建立志愿者队伍等方式,把具有文化专业特长、甚至是一专多能的人才引进我市文化工作队伍。二是扶持民间团体和乡土能人。发展一批小剧团、秧歌队等民间文艺团体,培养一批音乐、美术、书法、舞蹈、剪纸等各类农村文艺人才。积极扶持民间文艺团体和乡土文化能人,在活动经费、活动场地及学习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三是分门别类开展培训。根据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业务特长,举办不同类别的特色培训,提升其业务水平,努力打造一支专业高效的文化管理人才队伍。
四、科学管理,丰富内容,提升服务功能。
一是建立基层文化管理机制。文化主管部门要出台全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星级管理办法,制定服务规范、设施维护、活动开展、安全管理等规章制度,形成服务管理长效机制。二是丰富基层文化服务内容。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特别是文化下乡活动,把演出、展览、讲座、培训等优质文化活动下沉基层,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三是提升基层文化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基层数字能力建设,接通省数字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网络资源,建立镇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行政村农家书屋与市图书馆“一卡通”通借通还全覆盖。依托市文化馆成立“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配送中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建立健全群众需求反馈机制,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文化流动服务点,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与基层群众实际需求的无缝对接。
2024年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篇18
撤镇设街以来,xx街道实现了体制转轨、职能转变、社会转型,社区建设得到长足发展。本人先后在袁桥社区、曲坊社区和xx社区工作,从混合型社区到纯社区,参与并见证了睦邻文化在“村民”变“居民”“流动人口”变“新市民”中发挥的作用及对社区建设的重大影响和深远意义。由此可见,塑造良好的邻里关系,对于增强居民群众的凝聚力,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睦邻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邻里关系的基础。撤镇设街之初的袁桥社区是刚由袁桥村从经济开发区拆迁而来,原来的大部分村民居住在农村,村民一下子变成居民,许多人很难适应。如何让这些人尽快地融入社区,社区从睦邻文化着手,改善硬件设施,搭建联系平台,居民走出家门,相识相助,融入社区。睦邻文化是桥梁,让居民走到一起来。
睦邻文化建设是基层治理的最佳切入点。来到曲坊社区工作,曲坊虽然与袁桥一样也是个混合型社区,但由于处在城郊接合部,辖内租住着很多新市民,他们来自全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如果管理不好,将成为社区和谐稳定的隐患,抱着弘扬睦邻友好精神,建立新市民之家和新市民服务点,让新市民参与社区建设,让他们觉得不再是“外来人口”,良好的睦邻关系,促进了民族大团结氛围在社区形成。
睦邻文化建设是加强社区党建的有力保证。最近调到xx社区工作。xx社区是xx街道成立时间最早的社区之一,是典型的老旧小区,老年人多、困难户多,在社区党组织的引领下,成立了睦邻点,党员居民自发成立了和谐家园、温馨家园、幸福家园、欢乐家园“睦邻点”,组织居民经常开展一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睦邻文化活动,如座谈、娱乐、聊天等,促进了家庭和谐、邻里和谐、楼院和谐。
本人认为,睦邻文化建设只有与社区党建结合,才能发挥其强大核心作用。将打造七位一体的睦邻文化新模式,深化睦邻文化建设,其内涵包括“党课教育示范”“党员奉献服务”“居民自治议事”等七个方面,将良好的睦邻关系向更广处拓展,向更深处延伸,其在社区转型发展中必将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