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精选34篇)
二、发扬红军精神 共建和谐社会
7月10日上午,我们带着水果与准备好的戏曲碟片来到了联系好的章水镇一个养老院。走进养老院,我们感受到一份宁静与安详。在与老人们吃水果、看电视、聊家常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这个由老年人组成的特殊的大家庭充满了温馨与和睦,并不缺乏温暖与关怀。
下午,在镇书记的带领下,我们拜访了革命烈士李敏的战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她给我们讲述了革命时期的故事,在讲述的过程中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革命时期的困难以及烈士们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想到如今社会和谐的发展,想到目前生活质量的提高,我们应该珍惜所拥有,学习革命烈士的奉献精神,为祖国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三、祭奠四明英灵 继承先烈遗志
xx年7月7日早上,我们分队赴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参观,本着本次实践活动的主题“传承红军精神,共建和谐社会”本队九名队员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带着精心准备好的花圈整齐地走进庄严肃穆的革命烈士陵园,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凭吊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缅怀革命英雄的丰功伟绩。接着我们参观了革命烈士纪念馆,在陵园管理人员的讲解中,我们了解了烈士的有关英雄事迹,学习了他们为祖国奉献,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和无私精神。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当年革命时期的条件之艰苦,环境之恶劣,但是我们的烈士们是多么的勇敢与坚强,他们付出了多少血汗才换来了如今的安宁!我们新一代的青年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烈士,更不能忘记他们的精神!
四、参观启明古校 感叹历史云烟
7月7日下午,樟水村村长带领我们参观了被列为第五批区级文物保护点的启明学校。启明学校是鲁迅先生的好友崔真吾烈士生前在1929年筹资建造的。这里曾是李敏烈士为躲避敌人而隐身教书的地方。门正上方镌刻着一枚直径约20厘米的圆形校徽,中间镶嵌着一颗鲜艳夺目的红五角星,以示对中国革命必胜的期望。小学里破旧的地板和残缺的黑板无一不让我们感受到当年的艰苦,想到我们如今受教育的环境简直不能与那时相提并论,在那时如此恶劣的求学环境尚能涌现那么多的热血青年,何况我们现在,更应该珍惜,努力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走出启明小学,我们在村长的带领下参观了古色古香的崔岙村,悠久的历史、血染的土地,无不让我们感受到这片红色土地浓厚的革命气息。虽然时间冲刷了曾经的美,但历史留给我们的是可以回味的警醒!
五、拜访建岙古村 寻找革命足迹
7月8日上午,我们的目的地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有“红色堡垒”之称的建岙村。1940年秋,中共鄞州区委决定把领导群众的抗日救亡工作从城区转移到鄞西梅园沿山地区,党的领导干部以教师为公开职业,隐蔽在建岙小学。1942年中共鄞奉县委驻在建岙,鄞奉县委第一次扩大会议就是在原建岙小学里召开的。中共四明地委成立后,曾以建岙村为驻地开展革命活动。在当时那个如火如荼的战争年代,建岙人用生命保护着县委和干部,成为攻不破的“红色堡垒”。沿着悠长的小路,我们乘车来到了建岙小学的旧址。一路上感到了浓浓的乡土气息,心不自觉地把樟水镇上那种独特的感觉与之比较起来!建岙村给人的感觉是安详,有种呆在这里就想摒弃一切烦恼,只是想安安静静的一个人看着天,望着水,享受这份宁静。
2024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篇4
在晨曦行动的策划书中并没有计划到老人院慰问老人的。但是,没办法,志愿者嘛,所到之地少不了敬老院啊,孤儿院的,所以十九号上午九点在正副队长的领导下,除了上课六个人外,我们九个人加上带路的青梅一共十个人向敬老院出发。经过“坟墓路”度过“奈何桥”越过木头加工厂来到了神秘的带有点阴深深的老人院。
敬老院大门上写着上帅福利院,大门是紧锁的,喊了几声没人回应我们,以为没有人在。叫青梅帮我们拍了几张照片,原以为可以不用做事拍了几张照片就说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校大学生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到上帅敬老院慰问老人的。在我们转身即将离去时,一位七十多岁的老爷爷拿着扫把扫地。青梅打过招呼后,我们进了老人院。首先大伙分工合作,扫地、拖地、擦窗等。我想在这说说刚进门的感觉。刚进门,映入眼帘的是桌上盆里的剩饭,似乎放了好几天,放上面一群苍蝇在群魔乱舞,旁边是一张粘满苍蝇的苍蝇贴,再旁边是一个不满灰尘的懒电饭煲,地面很脏很潮湿。整个房间散发出一种潮湿的霉味,尿味和吸了几十年的烟的烟酸味,有点呛鼻,但我们不能退缩,工作依旧进行。
清洁结束后,大伙和老人们聊了起来。在聊天中得知,这个老人院一共有七个人,都是没有子女的孤寡老人,而且都是男性。最年轻的是57,最老的是84岁。年纪的老爷爷走路时颤抖着的,迷惑的看着我们,他的眼神告诉我们,他不开心,他很孤独很寂寞,很想和我们聊聊天,只可惜他已经完全听不到我们的声音,所以他一直坐在门口看着我们和另外一位老爷爷聊天。最年轻的哪位,我想我不应该叫他爷爷,因为他也就比我的父母大几岁,我应该叫他大伯吧。五十七岁的那位大伯很少和我们说话,期间就一直坐在楼梯间看着我们说话,傻傻的笑着,那所剩无几的大黄牙配上凌乱的头发和那笑声,有点恐怖,我不敢与他对视,但我心中更多的是同情,我想和他多说说话,但是你会觉得不知道说些什么。所以基本上我们整个过程都是和那没七十四岁的了老爷爷聊的。一位七十三岁的老爷爷坐在角落看着我们,无神的眼睛里透露着忧郁,他渴望和我们说说话,似乎几十年没看过这么多人在自己的面前,似乎几十年没有人和他静静地坐在一起说说话啦!在怜悯之心的驱使下,我坐到他旁边,看着他吸一口自己卷的烟草,看着他吐出的白烟在空中缓缓散去,我问了他的年纪,可惜老人家太老了,耳聋啦,听不见我说什么,只是呆呆的看着我,用我听不懂的语言回答着他听不懂听不到的问题。那位七十四爷爷告诉我们,这位爷爷七十三岁,已经在这住了十八年啦,耳聋啦,听不到啦!天啊,很难想象在这里这十八年是怎样度过来的。
和七十四岁爷爷的聊天中,我们了解到了他们大概的生活状况。他们一天有三块钱的伙食费,一个月有十块钱的生活费用于购买洗衣粉油盐等生活必需品。当然我们知道这十块钱是远远不够的,那么不够怎么办呢,没有怎么办,就那样咯,没油就不用油咯,没盐那么做菜就不用盐咯。政府会派写米给她们,菜的话就自己种。爷爷告诉我们,他们是每个人自己种菜自己煮自己吃的。前面一大块空地就是他们的菜园,那块油麦菜就是七十四岁爷爷的。也就是说七十四岁爷爷每天的菜都是油麦菜,至于有没有放油盐就不知道啦。当我问他为什么不七个人一起仲裁一起住一起吃,那样菜式就多啦,爷爷说刚开始是这样的,但是有人不做事啊,后来就分开啦,各自种各自吃啦,懒的人没菜吃就吃酱油饭咯。有人问到过节有没有加菜,个人觉得这是个没意义的问题,平时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何来的加菜呢。政府一年回来两次,那就是过年和中秋,每两年会有一套冬装的衣服,但是没有夏装的,那么他们的衣服哪里来的呢?有没有的穿都是个问题!
他们每个人一个房间,在二楼有一个公共电视,顺便说下,楼梯间没有灯。若是房间里的灯坏了也要自己买自己装,天啊,七八十岁的老人自己装灯,万一摔了下来呢,后果难以想象啊!我们在菜园的角落发现有人搭了一个棚,爷爷说,那是个私人厕所,因为没有肥料施肥,所以就搭了个厕所。
既然老人们无子女,那么政府们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呢?当问到有没向政府反映要求增加补贴时,爷爷说肯定是有的啦,但是反映没有用啊,还是这样。
也许你们会问老人家们平时吃完放是不是下下棋听听收音机啊的,错了,上面说了只有一个公共电视,除此外没有其他的任何娱乐工具,老人们的生活是极其单调孤独的,平时八九点睡觉,早上六七点起来,吃完饭就在街上慢慢地移动着,也就是所谓的散步,从街头移动到街尾再移回家,就这样过了一天。
虽然我们大家都很伤感都想为老人们做点什么,有人说给他们钱,但是,我们给的这一点钱也不能有什么用,我们不能长期供应他们,后天我们就离开这,他们的生活还是那样的。我想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建议中小学每个月组织一次活动到老人院慰问老人,建议政府提高补助等,只可惜这一切我们都没能做到。最后我想到的是,这一代,下一代,男女比例如此失调,能够找到自己的另一半的,那么就好好珍惜好好相处好好生活,不管怎样,至少到老的时候,有人相伴,有子女孝敬,不至于孤孤单单一个人在老人院孤独寂寞的生活。